山西洪桐大槐树和什么故事有关?

2025-01-20 18:35:4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

您可能听说过这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据统计,我国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和东三省,有着总共过亿的人口,是600年前从山西移民出来的那300万人的后裔。

据文献记载,元末,中原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饥民为了吃饭,四处流浪,1329年,全国流民已经310万。旱灾一般会伴随蝗灾,至正元年(1340年)到二十五年,中原地区蝗灾18次。至正四年一年,黄河就决口3处。沿岸饥民500万。人民吃不上饭,就引发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朱元璋等起义军之间的斗争又在两淮、江苏等地激战,导致这一代人口几乎绝迹。

为了补充这些地区的人口,恢复生产,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上述十余省,500多个县市。

为什么会从山西洪洞迁移呢?
首先,元末的众多自然灾害,山西发生的较少,农民起义的就少,战争少导致这里人民生活相对正常。由于粮食还算充足,周边各省逃难来的人也多。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因此,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洪武年间,移走的人民主要有四类:
1、山西北部,离蒙古比较近的汉民和归降的蒙古兵民,为了让他们远离蒙古,把他们迁往南京、凤阳及周边。
2、元末从外地涌入的流民,要他们回原籍。
3、山西人口稠密地区的少地户,无地户,让他们到外省,分给他们良田。
4、家里男丁较多的户,往外分。

志愿者和官府征集结合,《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命户部迁官,于湖广买牛二万二千三百余头,以给中原屯种之民。也就是政府是对自愿外迁移民有奖励的,“验其丁力,计亩给之”洪武年间一共移民10次。

本来,洪武年间的移民,已经改善了周边各省的人口情况,可是建文帝上台后,“削藩”的昏招导致朱棣“靖难之役”,又在河北、山东、江苏一代引发战争。这些地区的人民,刚度过了30年的平稳生活,看到朱棣造反,坚决支持政府军。结果朱棣燕军战胜后,又进行屠城屠村,靖难之役打了4年,从北京到南京这中间南北一千公里、东西七百公里的广大区域,又大大减少了人口。导致,朱棣在南京登极后,再次跟他爸爸学习,从山西向其他地区移民。永乐年间移民8次。

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亦,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根据针对史料的统计计算,明朝总共从山西向外省迁移的人口,前后共计300万。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以后,你看见爱背着手站立或走路的,可以问问他祖上是不是大槐树的?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