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意象的理解什么是意象?简单地理解:就是喻意之象,是借用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思的一种创作手段;这个属于中国诗学和美学的专用名词,两 个字含盖的也是两方面的内容。即“意”与“象”。意,即:立意,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象,即:取象,是作者特意选取的用来“煽情”的“道具”。这些“道具”都是一个一个十分具体的客观形象。(关于意象一词的文本解释:它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审美创造结晶,及情感意念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特殊或深刻意义的形象。)笼统地说,意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而“意”处于主导地位,“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为依托来表达。意在象中若隐若现,又仿佛呼之欲出,象却似有心似无意的一勾一画一点一染,却为意而增彩而绽放。所谓“意的暗示,象的契合”就是这个道理。意象作为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汇与统一,学者们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创作与鉴赏学等的层面,都可以为意象组建成一支繁复庞杂的系统。比如:构成意象的物象、表象、心象、语象等,细述起 来就非常的复杂了。不过在此可以重点说说“物象”这个概念,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和大自然的广泛接触中,最直观最先入为主的就是“物象”,它可以说是组建成作品意象的地基。我们已经知道:“象”是客观之“象”,即景象、物象、事象。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象”是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那么”物象”便是”象”的一个重要成份。物象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人、物、景的具体形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态,或各种社会生活的形态。它是作家、艺术家观察的对象,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础。物象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客观的自然存在物象,它是客观的,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比如说杜甫的名诗“春望”写战乱国破时的怆凉场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其中的“花”与“鸟”便是自然景物,花开花落,鸟宿鸟飞都有着它们各自的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本来是不会因人的情绪变化而有何感应变化的;二是“意象”中之物象,是艺术家注目、发现的能够表达“意念”而选择的相应的纯自然事物。是作者在作品里借助语言形式表现的客观物质和人文的类存在物,由具体名物构成。那么同样是以杜甫这句诗为例,由于这“花”与“鸟”都被作者选用入诗,成为了作者为达意而取之象,那么这“花”就不再是原先生长在土壤中的花儿,“鸟”自然也不再是单纯意义中林野之间的鸟儿了,它们被作者赋予了思想和情感,由于具备了“:人性”,即人的心理和情商,所以,花儿会因伤感忧思而泪洒如雨,鸟儿也因离愁别恨而心胆俱裂。其实弦外之音,是作者内心因充满了沉痛忧虑才看花瓣落而潸然泪溅,闻鸟悲啼而心愈惊惧。物象在意象成分中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是主观内容的载体。它是客观现实的、形象的、鲜明的,将为展开联想和发挥想象创设了巨大的空间。在诗文创作中,离不开模写物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写。“心境万物生”,作者的感情活动不可能抽象地进行,必须“神与物游”,附丽于物。艺术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自然物象进行选择和取舍,找寻思想情感的依附物,从而确立“意象”中之物象。物象的获得,不是凭空虚构的,凭空虚构,是创作不出生动具体的物象的。生活,是获取物象的源泉。当然,很多作品中,意象并非都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意”与“象”并非绝对的统一,有时意象重心在“象”,此时意象在文学本文中呈现为物象,特指由具体名显的景物事物构成的纯意象作品,称为”立象尽意”.如:王昌龄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便是一首物象诗,一共杂合了六种景物,即:黄鹂翠柳 白鹭 青天 积雪和泊船,却活泼而生动地把一幅欣喜盎然的早春图勾画在我们面前;有时意象重心在“意”,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意象在文学本文中呈现为“语象”(表情达意时的点缀式意象作品);我姑且将其称为”点 象尽意”.如:刘禹锡的“秋日”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这首诗从一开篇到末尾,除了第三句用了一个自然物象,即“排云上”的“一鹤”之外,其它三句全是直抒作者情思,看似单一的物象描绘,却更加突显了作者的豪迈洒脱。同样起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另一种以“意”为重心的情况,在众多的文学鉴赏中被称为“直言其意”或“直抒胸臆 ”其实这种说法是偏颇的,本身就是意象概念的含混。就算作品中没有直接的事景物象的描写或点缀,但就作品此时呈现出来的“事象”而言,(事象即事件,事物,事理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它本就是“象”的一种,怎能就被看作透明的,说是“直言其意”哩?象我们熟知的乐府古诗,几乎都是叙事咏史之作,你能说它们没有意象,直抒胸臆么?例:崔颢的五古“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衡塘,移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是崔诗中难度较大成就也较高的优秀作品,他借一江舟偶遇的女子之口,大胆而又蕴藉地表达了一种归心似箭又客旅寂寞的心情。语句浅近却又含意深隽,这便是一首典型的“事象”诗,记述的是一件偶遇搭白的事件过程,诗论家王夫之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墨气所射,似表无穷,无一字处皆奇异也。。”,可见“事象”创作的魅力那么这种情况,我们不妨称之为“事象尽意”。由此总结,喻意之象的本质,就是一切可入作品的事景物象,与作者的主观情意、趣味、感悟相互融合的再创造再表现。意象的运用范围是很广的,诗歌意象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种。 诗歌中常用哪些意象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通常多是用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中国古诗歌中常用的意象有五十多种,如: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一般通过这些意象体现这些意境;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三、动物类
子规:悲惨 凄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 伤感
四、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石灰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五、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六、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 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七、其它类:
古人: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时段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同学却往往混为一谈。《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正确界定其含义及关系,对于诗歌阅读和写作都有积极意义。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相关练习:
试分析以下几首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1)《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
(1) 本诗有三个意象:松,山,云。三个意象构成一幅含义深邃的意境:老松耸立,大山云遮,我寻访隐者,知道他在山中,却无法找到。这些意象暗示我们隐者的超凡脱俗,行踪难觅,也寄予作者的向往和惆怅;甚而引发人们思考,生活中很多的东西我们都可望而不可及。
(2) 本诗只有一个意象——江雪,没有人踪甚至没有鸟迹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江雪与诗中的人物,戴着蓑笠的老翁,构成本诗深远的意境:境与人互为映衬,作者孤高清洁的个性展露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