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
宋宋真宗皇后死后的事,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
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琳,陈琳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乃将其贬入冷宫。
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真宗再无子嗣,就将其皇兄八贤王之子(实为当年被换走的皇子)收为义子,并立为太子。一日,太子在冷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
因此,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
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自尽而死。
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
五鼠闹东京
北宋年间陷空岛住着五个结拜兄弟绰号“五鼠”,江湖南侠展昭因保护包公有功被宋仁宗赐 “御猫”封号。奸贼太师庞吉妒恨包公,遂故意派人挑拨,说包公让仁宗赐展昭“御猫”,目的就是要灭“五鼠”的威风。五位义士大为恼火,要立赴东京与展昭一决高低。
在去往东京途中“五鼠”得知庞吉之子庞昱在陈州的种种恶行,决定先去陈州除掉庞昱。为彻底铲除奸臣庞吉、庞昱,包公另施一计,让展昭因好赌输掉好多钱,庞吉利用此事救下展昭并将其派往陈州助庞昱一臂之力。于是展昭以沈仲元的身份混进庞昱府中,暗中搜集庞昱的犯罪证据。
“五鼠”等人与展昭里应外合,不仅为包公洗脱冤情,还将庞昱斩首,为陈州百姓铲除了这个无恶不作的恶霸。为报杀子之仇,庞吉又设下了惊天阴谋加害包公和“五鼠”等诸位英雄。
铡美案
讲述了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的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
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扩展资料: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有奏议十五卷,今存《包孝肃公奏议》(《包拯集》)十卷,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27册,历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后世研究者的重视。
《包孝肃公奏议》几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折、陈表和各种各样的建议、意见,全面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阅世态度,尤其他关于反对增加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建议,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包拯到底有多神奇? 包拯,民间又称包公、包龙图、包青天,传说他生下来面貌丑陋,脸特别黑(京剧传统剧目中包拯都勾黑脸,成了一种专门的脚色行当,叫“黑头”),父亲不想要他,被他的长嫂要去抚养。长大后,他读书赴考,得中状元。先是担任定远县的知县,因其秉公断案,升为开封府尹。包拯是传说中的破案专家,无论什么案子,只要到了包拯那里,一定是手到案破。包拯不仅破人间的案子,连阴曹地府也要他去破案,所谓“日审阳间,夜审阴间”。在中国小说和戏曲中,有很多包拯断案的故事,像《三现身包龙图断案》《包龙图陈州粜米》《包龙图曹国舅公案传》《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包龙图断白虎精传》等等。在《三侠五义》中,包拯虽说算不上一号人物,但也是重要角色。那么,包拯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他到底有多神奇呢, 包拯,字希仁,出生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庐州合肥(今安徽)人。末仁宗天圣年间进士。父亲名令仪,号肃之,进士及第,宫至刑部待郎。包拯初举进士的时候,曾授建昌知县,因父母俱老,一直没有到任视职。直到几年后,双亲都过世了,包拯守孝完毕,才到扬州天长县当了知县。这段史实说明,包拯是与其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并无为父母遗弃的事。 包拯出名是在他任开封府尹的时候,直到现在,人们习惯地把开封府叫做包府。其实包拯在北宋担任过许多官职,地方官如端州、瀛州、扬州、庐州、他州、江宁等地的知府,京官如检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困阁直学士和枢密副使等等。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他病逝于枢密副使任上,死后追授礼部尚书。 包拯的最大特点是廉洁刚正和善于断案。 《宋史·包拯传)记载了包拯“不带一砚归”的事迹。包拯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由扬州长天县令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这是他首次担任知府级官职。端州出产优质砚台,时称“端现”,官吏往来.人们时常用它做人情。包拯在端州为官三年,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临走时两袖清风,不带一现归。民间传说:包拯船行到端州之外的羚羊峡,水面忽然波翻浪涌,包拯倩知一定有蹊跷。一个跟班跪下说:“刚才有人送了一方砚,我忘了秉报。”说罢,拿出一方用黄色绫缎包裹着精致砚台,包拯随手把砚台抛进了江中。江风把黄绫吹散开来,端砚沉没之处,浮起一块沙洲,人称“砚洲”;那块黄绫则变成了砚洲的金色沙滩,人称“黄布滩”。传说当然只是传说而已,但透过这则传说,我们不难看到包拯的高风亮节给当地百姓留下的深刻印象。 包担任开封府知府的时候,大开正门,让老百姓诉冤。一般的民事纠纷,听完当事人双方的陈述,他当堂就能判断出是非曲直。若是遇到疑难的案子,他一定会多方侦察,务必要查个水落石出。在整个办案过程中,他铁面无私,一介不取,一视同仁,在老百姓当中有很高的威望。有关包拯的故事中经常会讲包拯遇到一些大有“来头”的人物,比如《铡美案》中的驸马陈世美,《包龙图曹国舅公案传》中的曹国舅,就是依据了历史上包拯的这一特点,同时也表达了百姓们渴望看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局面的心情。东北的吉剧中还有一个《包公赔情》的戏,说包公的侄子包勉贪赃枉法,包拯大义灭亲,将他斩首,然后去向抚养他长大的嫂嫂赔情。这表明,百姓多么渴望一个执法无私的清官——哪怕嫂嫂于己有恩,哪怕是嫡亲的侄子,只要犯了法,照样严惩不贷。 另外还有很多故事则是根据包拯善于断案的特点敷衍出来的,这样的故事有五六十个之多。所以有人说,包拯这个形象已经成了箭垛,各种各样的箭矢都可以射在这上面。也就是说,各种破案故事的主角都可以是包公。 包拯的破案能力在传说中被渐渐神化,于是,不仅人受了冤屈要到包拯处去控告,连鬼也要到包拯那儿去呜冤叫屈。比如,《三现身包龙图断案》、《包龙固公案断歪乌盆传》,都是讲的这种故事。从表面上看,这好像有迷信的成分,实际上,那还是名百姓在有冤无处申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热切的希望,希望包拯能替他们伸张正义。因为包拯能替人申冤报仇,所以冤鬼也都找上门来。可能就是从这些冤鬼故事出发,逐渐演变为传说中的包拯死后在阴间断案,所谓“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再进一步想象为他活着的时候就“日审阳间,夜审阴间”。 总之,包拯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官场的黑暗、百姓的无奈,照出了人们对刚正不阿的清官的希望。换句话说,包拯已经成了正义和智慧的象征,和真实的历史人物已经相去很远了。
包拯的传说
很久以前,一户富贵的人家里有一个十分美丽的少女。这少女是一个令人称赞的大家闺秀,她从小到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天,她在自家的梨园里散步。这时时值春天,整个梨园正开着粉白粉白的花朵,十分美丽。可是,有一棵梨树上竟然长着一枚晶莹圆润的水晶梨。少女很开心的摘了下来,咬了一口,发觉这个梨竟是特别的甜美,于是,她把整个梨都吃完了。
过了不久,这个少女竟然怀孕了。一个大户人家出了这样的事怎得了?在严厉的爹爹的逼问下,少女也答不出个所以然。她说,她只是碰上件奇怪的事,就是在园子里吃了个梨,回来身体就不舒服了,绝对没有作出不贞的行为。爹爹当然不信,他不相信春天里树上会有什么梨子。可少女的阿哥却相信,尽管他不相信梨子使人怀孕之事,但他相信自己的阿妹。可是,他也没有办法帮助阿妹。
少女在家人的逼问和他人怪异的眼神中日渐忧郁了。她的肚子一天天的大了起来。终于有一天,她郁郁而终了。临死的时候,她拉着阿哥的手,说:“阿哥呀,你一定要救救我的孩子呀!我死后第七天,你去挖我的坟。记住,只能从两边挖起,这样我和孩子又可以复活了。千万不要从坟上方挖啊``````”说完,少女闭上眼睛,走了。大家把少女埋掉了,他们都认为她肚子里的孩子也死了。
六天后的晚上,阿哥在梦里见到了阿妹。阿妹泪流满面的对阿哥说:“阿哥呀,你一定要救救我的孩子呀!明天,你去挖开我的坟。记住,要从两边挖起,这样我和孩子又可以复活了。千万不要从坟上方挖啊``````”
这一次,阿哥相信了。第二天一早,他带着一帮家仆来到阿妹的坟头,吩咐他们从两边轻轻的挖。挖了一会儿,听到墓中传来婴孩的啼哭声,而且,哭声越来越大,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阿哥着急了。他想,不行,这样挖太慢了,等把孩子挖出来时,那孩子可能都窒息了,我得挖快点才行。想到这,他拿起一把铁锹,一边吩咐家仆快挖,他一边也奋力的挖土。可啼哭声还是更大了。阿哥一着急,就从中间挖起了,仆人们有也纷纷从中间去挖。就这样才挖了一会儿,就挖到棺木了。阿哥打开棺木一看,果然,里面有一个脸圆圆的男娃儿,他正躺在母亲的身边。可是,身旁的母亲已经死了。
阿哥见到阿妹死了,才想起阿妹的话,不禁十分伤心。他抱起婴孩,把他放在一旁,流着泪合上棺木,培上土,不一会儿,阿妹的新坟又恢复了原样。当阿哥再次把婴孩抱起来的时候,他才来得及观察这婴孩,结果他吓了一跳:这婴孩的脸一边是粉红粉嫩的,可是,另一边却是黑色的,而且,婴孩的额头上还有个月亮一般的印痕。阿哥记得,孩子这黑色的半边脸刚刚是紧挨着自己的母亲。
这个孩子,被阿哥取名为包拯。也就是人们后来常提的包公。
奇遇
包拯一天天的长大了。让他读书,他记得快,记得牢;让他学习做事,他学得快,办得好。
一天,包拯外出求学,路过一个村庄,这时,天已经黑了。于是,他来到一户人家门口,敲门,希望主人能给他借宿一晚。管家来开门,包拯于是知道这是一个员外家。管家说:“年轻人啊,你还是到别家去吧。这里呀,常闹鬼,我家的小姐都害病了一个年了。”包拯说:“不要紧,我不怕鬼,您就让我住一宿吧!”管家见包拯如此固执,只好让他住了下来。
可包拯不愿住房间,他对管家说:“您给我在门口后放一个椅子吧,再给我一床被子,我睡客厅就行了。”管家只好依照他说的做了。于是,包拯就卧在椅子里,不一会儿就呼呼的大睡起来。
到了夜半,“咚咚咚”,有人敲门了。门外有个声音在轻呼:“门大哥,门大哥,你开门呀!”这时,门说话了,声音嗡嗡的道:“不行啊,有个年轻人正靠着我睡呢,我开不了门。”这时,门外的声音没有了。过了一会,门外的声音又响起了:“门大哥,门大哥,你快开门呀!”门又说话了:“不行呀,有个年轻人正靠着我睡呢,我开不了门。”门外的声音又没有了。可是,又过了一会儿,门外那个声音又响起来:“门大哥,门大哥,你快给我开门啊!”门依旧回答:“不行啊,有个年轻人正靠着我睡呢,我开不了门。”
2
包拯的传说
这三次对话,包拯都听得一清二楚。等到门外的声音走远了,包拯对着门,问道:“门大哥,门大哥,刚才是谁叫开门呀?”这时,门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不知道呀!员外家门前有一个池塘,池塘里有一条千年红鲤鱼。这红鲤鱼每天晚上变成一个男子,夜夜来骚扰员外的女儿。员外的女儿正是因为不堪骚扰而害了病呐!”包拯吃了一惊,但他依旧不慌不忙的问:“那该怎么办呢?”门说:“要找到村里最老的竹匠,用村里最老的竹子,用竹篾编成一个上窄下宽的漏斗状的无底篓子,用它把那条红鲤鱼罩住,然后把鲤鱼煮成汤,给员外的女儿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