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的题目是一个副词“也许”,为什么不直接用“葬歌”?
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但他不愿意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作为父亲,他有着育儿常识,小孩生病哭闹,常常哭着昏睡过去,所以,前两个“也许”,他宁愿假想孩子,她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所以,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立意显得十分清楚,女儿的离开对诗人来说是永远的睡着了 2.诗人在诗中隐藏感伤,将悲哀化成祝福是用拟人手法对死亡加以表现,并把锋锐的笔尖直指造成这不幸死亡的社会。诗人用“蚯蚓翻泥”、“根须吸水”等新鲜想象,设想早夭少女在地下的欢快乐愉悦。快乐不在生前,而在死后,美不在人间,而在地下。平凡的语言蕴藉着不平凡的深意,以决绝的方式彻底诅咒那个非人的社会。这种手法好,将将悲哀化成祝福从另一个角度写悲伤,更表达哀婉之情,惜别之意。同时对充满丑恶和罪孽的世界无情揭露。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爱女的夭亡,却没有把这夭亡当作不幸的丧事来写,而是转而庆幸她能从黑暗污浊的现实中获得解脱;写的是诗人的伤女之痛,却也没有呼天抢地、悲痛欲绝的呼喊,而是转用舒缓平静的语气述说着自己的幻觉,把爱女的死当作一次劳累后的休息。 表面上看,这样处理会有碍于表达诗人此时那强烈的伤女之痛,但实际上不仅没有削弱该诗的情感能量,相反,却使该诗获得了更为巨大的感染力,使伤女之痛的表现更有深度和力度;正是通过把爱女的死当作一种解脱,作者才巧妙地在伤女之痛中又糅进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悲愤,从而大大加重了情感的分量,开拓了诗的时代内涵;正是通过把爱女的死当作一次休息这个幻觉,才真实地再现了人在悲痛之极时往往会发生的思绪迷乱(这从诗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亦可见出);通过这种迷乱,才更有力地写出了作者此时面对亡女的悲伤、痛苦、悔恨和愤怒等复杂深沉的感情。这种迂回的抒情方式,比直抒胸臆更为有力,也更有魅力。《也许》诗之所以如此成功,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是,闻一多在后来选编《现代诗钞》时,却对这首诗做了较大的修改。对这些修改,许多研究者都持肯定态度,有人还专文分析其修改的妙处所在。
闻一多对《也许》诗的修改共有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