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散文的不足也非常明显。首先,散文结构的雷同。如在《香山红叶》、《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散文中,常用欲扬先抑的方式,开篇设置悬念,然后随行文深入,最后卒章显志;而在描绘祖国山水、歌颂国际友谊等篇章中,作者常采取叙述描写与抒情并置的板块结构,如《海市》、《印度情思》、《樱花雨》等,常是叙述描写与抒情两个板块作截然分明的并置,虽然散文最后常点明主旨,但难免给人生硬感。其次,其散文主题的提炼、感情表达欠自然。杨朔的散文一定程度上得力于主题的提炼,其散文所表现的对象,常是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如普之仁、刘四大爷、老泰山以及小蜜蜂等,但是作者用一种程式化的方式,将其散文主题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所提炼的主题不仅雷同,而且刻意指向主流话语所需要的颂歌基调。这种不自然的甚至矫饰的主题很好地呼应、装饰了当时的社会情绪,如原载《红旗》(1961年第20期)的《雪浪花》,所表现的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普通人生活,作品以老泰山之口,诉说了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表现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就有些粉饰太平。作品以老泰山这个普通人所具有的公而忘私的道德伦理规范,来弘扬人们无私的集体主义道德精神风貌,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同时他的散文还时刻借题发挥,如老泰山所说的“三十年前,我亲身吃过他们(指美国)的亏,这笔账还没有算清”,等等。其三,杨朔散文回避对社会矛盾的思索有一味唱颂歌之嫌。杨朔善于从散文中提炼主流话语式的主题,然而对于当时的社会矛盾,作者有意回避。“杨朔模式”导致了真实性美学原则的弱化甚至丧失,但必须辩证地看到,他的颂歌散文与那个时代是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