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这首诗的赏析?

2025-01-20 21:15: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注释】      ①黍:谷物名。离离:成排成行的样子。②稷,谷物名。③行迈:前行。靡靡:步行缓慢的样子。④中心:心中,摇摇:心中不安的样子。 ⑤噎(ye):忧闷已极而气塞,无法喘息。   【译文】  地里黍禾长成排, 稷苗长得绿如绣。   前行步子多迟缓, 心中忧郁神恍惚。  理解我的说我忧, 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 是谁造成这景象?   地里黍禾长成排, 稷谷扬花正吐穗。   前行步子多迟缓, 心中迷乱如酒醉。  理解我的说我忧, 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 是谁造成这景象?   地里黍禾长成排, 稷谷已经结了籽。   前行步子多迟缓, 心中郁闷气埂咽。   理解我的说我忧, 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 是谁造成这景象?  【读解】   请相信这不是杞人忧天。   这是一首流浪者之歌。他一边漫游,一边唱出心中的忧郁。何 以忧郁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为油盐柴米一类的生活琐事 而忧。   这是不是说得有点玄?不玄。我们心中的悲哀经常是说不出 理由的,忧郁也无法进行理性的分析。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状态: 莫名的烦恼,莫名的忧伤,莫名的悲哀,莫名的绝望。   当然,它完全可能像一根导火索,被某一具体事物所点燃,比 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物体。但诱因 不等于忧郁和悲哀本身。更何况一个流浪漂泊者,神经随时都 处于高度敏感的状备,最容易触景生情,睹物伤感,他没有明确 的目的,似乎又在寻找什么;他没有归宿感,却又在冥冥之中受 着什么指引。   其实,这就是人。他不仅在物质的世界中实实在在地活着,他 还想要追问为什么要活着,他还要关心同物质生活并没有直接联 系的东西,比如太阳月亮为什么会发光,星星为什么会闪亮,天 空为什么会下雨打雷闪电,为什么有人生来就是王子,有人生来 就是穷光蛋。大地大海有没有尽头。一想到这些物质解答不了的 问题时,就会让人悲哀感叹。  真正深刻的悲哀和忧郁,总是同上面一类的问题相联系的,并且是 无法解决和永恒的。吃不饱的悲哀,穿不暖的悲哀,失去亲 人的悲哀,在外服苦役的悲哀,都是有限的,短暂的,可以克服 的,并且也是表层的。平氏百姓生活中的苦恼,仁人志士的慷慨 激昂,商人亏本的痛苦,政治家仕途受搓,也可以归入有限的、短 暂的、可克服的、表层的悲哀。   少女比守财奴崇高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她会为失去爱情而在 内心中哭泣,这与守财奴为金饯而哭泣不可同

回答2:

 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本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及,以下从两方面细析之。

  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透过诗本文所提供的具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呢?“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充满失望的呼号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不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吗?读此诗者当三思之。 

回答3:

【注释】
黍:俗称“小米”。
离离:茂盛的样子。
稷:高梁。
行迈:远行。
靡靡:迟迟、 犹疑不决。
摇摇:心中愁闷难忍。
悠悠:遥远、渺茫。
噎:食物塞住咽喉。

【译文】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生出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烦闷方寸乱。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抽出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昏乱如醉酒。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结出粒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郁闷如噎食。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回答4:

本篇选自《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是周大夫感伤西周的沦亡,倒是看到一个四处漂泊的浪子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呐喊。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都借景起兴,弓瑟出第三、四句浪子彷徨不忍离舍家园远去的描述,后四句以旁人对“我”的态度来烘托浪迹天涯的悲情,并以呼天抢地的形式,愤怒谴责给自己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间仅有个别字句有变化。第二句尾的不同字:“苗”、“穗”、“实”,不仅起了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造成景致的转换,反映了时序的迁移,说明浪子长期流浪而不知所归。第四句末分别是“摇摇”、“如醉”、如噎”,生动地显示出浪子长期“行迈”而内心逐渐加重的悲伤,其余各句反复咏叹,有回环往复之妙,使强烈的悲愤之情倾吐得淋漓尽致。

回答5:

古人常以“黍离之悲”表示怀旧之情、亡国之痛。这出自于诗经《王风·黍离》。周平王东迁后,周王朝的大夫行役到故都镐京,经过宗庙宫室,看到宗庙宫室都已被毁坏,地上长满了庄稼,为西周王室的颠覆感到忧伤,故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无比悲伤、无限伤感的诗句。这就是千古绝唱《黍离》。
《黍离》全诗共三章,以叠唱的形式,反复咏叹着使人恍惚的忧思,反复中加重了整首诗沉痛忧郁的思想感情。三章中在景的描写方面,取黍稷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状态,层层递进,由“苗”到“穗”再到“实”,换了三个字,在黍稷不断地茁壮成长的背后,暗示着西周王朝的层层崩溃,直至彻底灭亡。同时诗人心中情感也由“摇摇”的恍惚不定,到“如醉”的忧思难释,再到“如噎”的悲不能息,诗人的情感越来越沉重,悲伤的程度越来越深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开头两句用了互文的手法,写彼黍苗离离,彼稷苗亦离离。“离离”是形容植物行列茂盛的样子,白居易在《草》中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也是此意。 “迈”为远行,“靡靡”是形容脚步迟缓的样子。这两句是说:缓步走在荒凉的小路上,心中忧思不宁。诗的开头以遍地茂盛的黍稷起兴,以乐景写哀情,景越乐,情越哀,黍稷本是行役途中最常见的植物,地里长满了庄稼,本是一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诗人慢慢地走在小路上想到这里原是西周宗庙宫室之所在,黍稷的茂盛反衬突显出宗庙毁坏,宫室倒塌的破败之景,宣告着西周的灭亡,心中便不由地感到忧伤和痛苦,遍地的行列茂盛,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满目凄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诗人是孤独的,他为西周的沦亡而悲痛,但这爱国之心忧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悲痛之情无法倾诉、无人倾诉,难以抒发、难以发泄。到底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是谁导致了如此结局,诗人不得而知,郁闷之下,只能呼号苍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一句“此何人哉”,既是一句质问,又是一句感慨、一声叹息、一种绝望,是诗人愤慨中的无奈。诗人满腔激愤,呼号质问中表达着面对历史前进的车轮无能为力的悲哀,悲愤的呼号无人回应,这使诗人郁闷的心情更难以排解。
第二章以“穗”替换“苗”,描述了黍稷的成长,暗示着西周的逐渐衰败,因而诗人心中由“摇摇”递进为“如醉”,深沉的忧思时时刻刻萦绕在心头;第三章又以“实”替换了“穗”,黍稷的成熟与西周的衰败形成了更鲜明的对比,也更强烈的刺激了诗人心中的爱国之情,使诗人“如醉”的忧思进一步递进为“如噎”的悲痛,沉重的故国情思压抑得诗人不能呼吸,从而张显出整首诗沉郁悲伤的感情基调。
与此相似的,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着商纣王的叔叔箕子的《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商纣王残暴无道,箕子因直言相劝而被纣王囚禁,周武王灭商后,将箕子释放。在箕子前去朝周的路上,路过殷商废墟,引发了故国情思,创作了这首诗。相距300余年,《黍离》与《麦秀歌》的创作动机,创作过程以及诗中所寄托的深切的亡国之痛,都惊人的相似,故后人常以“黍离”“麦秀”之悲来表现亡国之痛。如向秀在《思旧赋》中写道:“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王安石在《金陵怀古·之一》中也有“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的诗句。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胸怀祖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大凡心智高于常人者都是悲哀的,比如箕子,比如屈原,他们总是处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境地,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不被世人所理解。他们终究只是少数,力量绵薄,因而奔走呼号仍不能使统治者觉醒,只能看着历史一次次重演,悲剧一幕幕发生。千百回的痛定思痛之后仍有千百回的长歌当哭。这曾令多少人不胜忧愁,《黍离》将这忧愁激愤的情绪抒发的淋漓尽致,成为了凭吊诗中之绝唱。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已远离了那些战火连绵、硝烟弥漫的年代,拥有了更多的民主,更多的自由,不会再满怀报国热情而苦于报国无门,不会再如昨日的周朝大夫只来得及为故国惋惜。但《黍离》之诗不能不读,历史之鉴不能忘记。让我们在古人的哀叹中警醒,在历史的悲剧中奋起。我们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强盛,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