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

2024-11-08 14:51:5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文化意义

在长城出现的2000多年来,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

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空前的对话与交流,在长城沿线发现的秦权、诏版,内蒙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迩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在长城地区的文化带里,遗留下来众多的名胜古迹,诸如敦煌、云冈石窟、麦积山、万佛堂石窟壁画、雕塑;

元代居庸关云台、金代的卢沟桥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遗址与出土的文物等,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也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的辉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长城

回答2:

中国的万里长城于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建造。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万里长城特点:

1、历史悠久:秦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历史悠久,已有2300多年历史。如果追溯到西方周末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中国的长城至少有2700年的历史。即使是明朝建造的长城也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样一座古老的伟大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珍贵和罕见的。

2、长度惊人:从春秋到明代,长城都有不同程度的维护和建设。长城位于黄河,长江流域的16个省,市,自治区。它有东西向和南北向,总长度为108,000华里(54000公里)。其中,万里千里,有秦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

3、工程浩大:根据科学家的粗略计算,如果用明长城的土,砖和石头建造一个1米宽,5米高的墙,它可以围绕地球一周;如果它用于铺设0.3米的厚度和5米的宽度。这条路可以环绕地球三周。

回答3:

公元前221年万里长城开始修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目中神圣而不可侵犯,然而在自然界中,它并不仔在。但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广阔的北方,绵绵千里之上巍然屹立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巨龙,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一提起长城,人们往往联想到秦始皇。不错,修筑长城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一项重大军事措施。但实际上,远在秦始皇以前,长城就已经开始修筑了。要说修长城,不能不先说说匈奴人。

匈奴族是生活在北方蒙古高原上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人人都能弯弓射箭,而且骑术高超。因此匈奴贵族就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到中原地区,对内地人民进行袭击和掠夺。那时,匈奴和附近的秦、赵、燕等同经常发生战争,而内地“七雄”正忙于兼并,无暇顾及匈奴,只得采取守势,于是纷纷在北方边境地区屯驻重兵,修建长城,同时一些诸侯国为了保卫自己,不被兼并,也在各自的边境筑起了长城。在当时只有弓箭、刀剑之类武器的战国时期,有了长城的保护,就能够有效地防御敌人。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为了解除匈奴对北方边境的威胁,派遣大将蒙恬亲自督修长城。秦修长城经过的地区,横跨黄土高原,经过浩瀚的沙漠地带和崇山峻岭,还有激流险滩,地形条件十分复杂。尽管秦始皇下令是把过去秦、燕、赵的旧长城补缺、加固,使断断续续的城墙连接起来,但修建工程仍然十分浩大。蒙恬开始率领兵士和民工30余万人全面展开修城工程。在古代科学技术还相当落后的条件下,既没有大规模的起重、运输设备,生活环境又十分恶劣,数十万人零零散散地分布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和险山沟壑之间,要搭盖临时住所,解决数十万人的吃饭问题,还要运输各种筑城器械和材料,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西北地区,气候严寒,风沙漫天,更增加了施工的艰巨性。蒙恬率大军夜以继日,不论烈日寒霜,还是刮风下雨,辛勤劳动,但工程进展比较缓慢,再加上繁重的劳役,民工不堪忍受,纷纷逃亡,造成劳动大军严重减员而且功效甚微。10多年过去了,蒙恬指挥的大军没有能完成筑城任务,后来蒙恬被害而死。王离接替蒙恬,继续指挥修筑长城,才勉强完成这个浩大工程。

秦代长城绝大多数以山脉为基础,随着山势高低起伏而建。西起临洮,沿着黄河到内蒙古临河,东到辽东,全长1万多华里,所以称它为“万里长城”。由于万里长城的规模是在秦始皇时代确定的,把它与秦始皇的名字联系起来,也是很自然的。

从那时起一直到明末,在1800多年的时间里,有10多个王朝和诸侯国多次修缮和增筑长城。汉武帝时代,为抵御匈奴,加强防务,把秦时的长城向西延长了两千多里,直到甘肃的酒泉,敦煌,就是所说的“河西长城”。长城在风雪炎寒的侵蚀下,不断剥蚀。到了明代,在明朝存在的200多年时间里,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这主要由于当时北方蒙古各部经常骚扰中原有关。明修长城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修筑之坚固,是历代王朝所不可比的。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12700多里,现在人们常说的长城是指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段。

回答4:

据说,飞向太空的宇航员曾经报告说,从遥远的月球观察地球,能够辨认出的人类工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世界奇迹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 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 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 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 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 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 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 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 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 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 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 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 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 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伴随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行进。众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国文明史,封建社会是最丰富最辉焊的篇章,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长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铁马、逐鹿强场、改朝换代、民族争和等在长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物丰碑,将水文在中华大地。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边塞诗词已成了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五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五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还广泛传唱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这种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前进。旅游观光不仅是游山玩水,而且还兼有强健身体、增加知识、联系友谊以及进行经贸等活动的综合功能。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旅游事业更是作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多民族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是有中国特色旅游的强大支柱。万里长城以其婉蜒曲折、奔腾起伏的身影点缀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壮丽。它既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又是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在旅游开放中,万里长城具有独特的优势。今天国内外游人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诗句来表达一定要亲自登上长城一览中华悠久文明、壮丽河山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英国前首相希思在参观长城时说:“中国的过去与将来都同样具有魅力。……抵达长城时,我觉得比以往从照片上、刺绣上和绘画上见到的长城,更为壮观了”。这正表明了旅游者要亲自登上长城参观游览的心意。古塞雄关存旧迹,九州形胜壮山河,巍巍万里长城将与神州大地长存,将与世界文明永在。 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工程艰巨,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好多年前,中国的长城便已被称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建成万里长城。后经历代王朝陆续修筑,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更大得惊人,现存的长城为明朝所修筑由渤海之山海关伸展到甘肃省之嘉峪关,长城平均高度为7.8米,平均底部阔6.5米,而顶部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了望之用

回答5:

4910位粉丝
公元前221年万里长城开始修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目中神圣而不可侵犯,然而在自然界中,它并不仔在。但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广阔的北方,绵绵千里之上巍然屹立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巨龙,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一提起长城,人们往往联想到秦始皇。不错,修筑长城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一项重大军事措施。但实际上,远在秦始皇以前,长城就已经开始修筑了。要说修长城,不能不先说说匈奴人。
匈奴族是生活在北方蒙古高原上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人人都能弯弓射箭,而且骑术高超。因此匈奴贵族就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到中原地区,对内地人民进行袭击和掠夺。那时,匈奴和附近的秦、赵、燕等同经常发生战争,而内地“七雄”正忙于兼并,无暇顾及匈奴,只得采取守势,于是纷纷在北方边境地区屯驻重兵,修建长城,同时一些诸侯国为了保卫自己,不被兼并,也在各自的边境筑起了长城。在当时只有弓箭、刀剑之类武器的战国时期,有了长城的保护,就能够有效地防御敌人。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为了解除匈奴对北方边境的威胁,派遣大将蒙恬亲自督修长城。秦修长城经过的地区,横跨黄土高原,经过浩瀚的沙漠地带和崇山峻岭,还有激流险滩,地形条件十分复杂。尽管秦始皇下令是把过去秦、燕、赵的旧长城补缺、加固,使断断续续的城墙连接起来,但修建工程仍然十分浩大。蒙恬开始率领兵士和民工30余万人全面展开修城工程。在古代科学技术还相当落后的条件下,既没有大规模的起重、运输设备,生活环境又十分恶劣,数十万人零零散散地分布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和险山沟壑之间,要搭盖临时住所,解决数十万人的吃饭问题,还要运输各种筑城器械和材料,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西北地区,气候严寒,风沙漫天,更增加了施工的艰巨性。蒙恬率大军夜以继日,不论烈日寒霜,还是刮风下雨,辛勤劳动,但工程进展比较缓慢,再加上繁重的劳役,民工不堪忍受,纷纷逃亡,造成劳动大军严重减员而且功效甚微。10多年过去了,蒙恬指挥的大军没有能完成筑城任务,后来蒙恬被害而死。王离接替蒙恬,继续指挥修筑长城,才勉强完成这个浩大工程。
秦代长城绝大多数以山脉为基础,随着山势高低起伏而建。西起临洮,沿着黄河到内蒙古临河,东到辽东,全长1万多华里,所以称它为“万里长城”。由于万里长城的规模是在秦始皇时代确定的,把它与秦始皇的名字联系起来,也是很自然的。
从那时起一直到明末,在1800多年的时间里,有10多个王朝和诸侯国多次修缮和增筑长城。汉武帝时代,为抵御匈奴,加强防务,把秦时的长城向西延长了两千多里,直到甘肃的酒泉,敦煌,就是所说的“河西长城”。长城在风雪炎寒的侵蚀下,不断剥蚀。到了明代,在明朝存在的200多年时间里,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这主要由于当时北方蒙古各部经常骚扰中原有关。明修长城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修筑之坚固,是历代王朝所不可比的。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12700多里,现在人们常说的长城是指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