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前言
一. 社会经济活动
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生产是基础环节,交换是流通环节,分配是中间环节,消费是目的。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一切事业建设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
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求、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三.小康社会
我国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
第一课 生产
一.社会生产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这就是生产力。另一个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
◆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个社会集团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产要素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者的劳动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性要素。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土地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土地要素具有不可再生性。
◆资本——资本有三态:货币形态、实物形态和商品形态。
◆经营管理——对其他要素起组织、联结、整合作用。
◆科学技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科技进步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作用表现为:
第一,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是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
第三,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使经济增长可持续的进行。
三. 经济增长统计指标——GDP
◆GDP的定义:GDP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一个国家的GDP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地区的GDP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GDP的作用:GDP是一个重要的统计指标。一国GDP的总量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P 则反映一国人们的富裕程度。此外,通过统计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还能反映出一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四. 生产目的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是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的手段:
首先,要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其次,要让政府部门的决策与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最后,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五. 积累
◆积累的定义:所谓积累,就是指把新创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准备和物资准备的过程。
◆积累的作用:
有了积累,才会有条件去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人有工作和收入;
有了积累,才会有条件去建立更多的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
有了积累,才能有力量去应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只有通过积累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才能保证人民生活水水平持续提高。
◆积累的来源:
第一,政府的财政渠道;
第二.企业的利润留成;
第三,居民的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
六.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归根结底是有生产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扩大消费需求,可以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推进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消费具有动力功能。
第二课 消费
一. 用于消费的收入
◆两个计算公式:个人可支配收入 = 个人总收入 - (税收 + 社会保障金)
个人可支配收入 = 消费 + 储蓄
◆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的比例,需要考虑以下的因素: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
第二,消费者的年龄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第三,社会消费风尚、利率和物价水平等因素。
二.适度消费
◆定义: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和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
◆作用:适度消费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适度消费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艰苦朴素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适应时代要求的优良品质:
提倡艰苦朴素,宏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实现我们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
提倡艰苦朴素,有利于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提倡艰苦朴素,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消费结构
◆定义:消费支出的不同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消费结构。
◆消费大致可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
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
非耐用消费品消费、耐用消费品消费和服务消费。
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的从低层次的消费结构向高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变。 主要表现为: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物质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精神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非耐用消费品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耐用消费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商品性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合理消费就是在一定消费水平基础上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以提高消费的效益。
四.恩格尔系数
◆定义:人们把这种食物支出比重随收入的增加而降低的发展趋势称为恩格尔定律。
◆计算公式:
恩格尔系数 = (家庭食物指出/家庭消费支出总额)× 100
◆作用;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已被广泛的用来评价一个国家或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
五.健康消费与生活质量
◆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物质消费水平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
与精神消费状况有关。
与闲暇时间的多少有关。
与生活环境有关。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攀比、炫耀、从众、逆反。
六.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维权的原因:正因为消费者与经营者相比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特别强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尊重权、获得赔偿权。
◆维权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
◆维权的途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
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
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最后两条途径有法律效力,而且二者只能选一。)
第三课 产业发展
一. 三大产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起着基础的作用:
第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第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
第三:农业生产,特别是其中的粮食生产事关国家的粮食安全。
可见,人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增长,最终都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的水平。它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第一: 工业为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装备、动力能源、大量的原材料。
第二: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
第三:工业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当今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是:
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的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第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新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三.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谋求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道路,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劳动与就业
一. 就业与择业
◆就业的定义: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男16周岁—60周岁,女16周岁—55周岁)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的社会职业。
◆就业的重要性: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
◆就业的良好机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劳动者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劳动者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3)政府的就业政策,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
◆市场就业方针:我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劳动者正确解决择业问题,应该:
(1)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
(2)既要考虑经济待遇,更要有精神的追求。
(3)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二.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
◆劳动者的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保护、接受职业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者的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职业道德。
◆处理劳动争议的途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仲裁是最重要的环节,是法定的必经程序。)
◆劳动法:
(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虽然法律地位平等,可是在事实上往往并不平等,用人单位在经济上处于优势,而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我们应当以法律手段来捍卫劳动者的尊严和权益。为此,国家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我们应该了解《劳动法》和其中关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
(3)只有这样,当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受到用人单位的侵犯的时候,我们才能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签定劳动合同的意义:签定劳动合同,目的在于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书面合同形式确定下来,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第四课 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
◆财政的定义:所谓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活动。
◆财政的来源: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和债务收入等。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一方面,财政收入的规模决定财政支出的规模;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
◆国家财政的实现方式: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分配,是通过国家的预算实现的。在我国每一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财政部长都必须向大会报告上一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并提出下一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批准。
◆国家财政的安排原则:
(1)安排财政收入的原则:国家每年度的财政收入,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原则来安排。在财政收入上保证国家的权威,把该收的坚决收起来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保证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客观要求。
(2)安排财政支出的原则:国家每年度的财政支出。应当根据有可能实现的财政收入,分轻重缓急来安排,量入为出,尽力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在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关系上,经济发展是源,财政收入是流;经济发展是根,财政收入是叶。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
◆财政赤字与结余
(1)财政支出小于财政收入,其间的差额形成财政结余。财政略有结余是可取的,它有利于应付意外情况,以丰补歉。但是如果财政出现大量结余,那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意味着有大量的资金和物资积压,既没能用于人民的生活,也未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延缓了经济建设和其他建设的速度。
(2)财政出现赤字会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将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3)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法有:动用历年结余、增加税收、发行国债等。我国解决财政赤字主要以发行国债等形式来解决。这种办法由于并不增加社会总需求,因此不会引起通货膨胀,是解决财政赤字较好的办法。
◆财政的作用:财政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
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财政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二.税收
◆税收的定义: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财务的一种形式。行使征税的主体是政府;征税对象为社会成员,包括公民个人和各类经济组织。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相对固定性。
◆税收的构成要素: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它的高低及调整反映了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和宏观调控的意向。
◆税收的种类: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关税等。
◆税收的本质:国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财富以税收的形式集中起来,无论是直接用于经济建设,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还是用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都是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因此,我国的税收制度在本质上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税收的作用: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三.依法纳税
◆纳税人的义务:纳税申报的义务、及时提供信息的义务、按时纳税的义务。
◆纳税人的权利:及时获取税法信息的权利、监督税务部门工作的权利、纳税人信息资料保密的权利、了解和监督税款如何使用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公民依法纳税,既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是一种光荣的行为。与此相反,逃税漏税是一种违法行为,也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我们应当要诚信纳税。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一单元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商品
商品
商品经济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二、货币
货币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流通手段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
正确认识“等价交换”原则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分配制度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资源和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应避免在宏观调控问题上的几个认识误区
正确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第三单元企业和经营者
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公司、上市公司的含义及关系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股票
国有大中型企业
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破产、强强联合
股份制
全面理解和把握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的经营者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
企业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第四单元产业和劳动者
一、三大产业
三大产业
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关于社会保障的两个误区
第五单元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社会总产品与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财政
积累与消费
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三者比较
分配政策和财政政策
财政的作用
二、税收与纳税人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的区别和联系
税收作用与财政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第六单元银行和储蓄者
一、我国的银行
银行的产生
各类银行的性质、职能
支票、汇票、信用卡
银行的作用
我国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货币政策
二、公民的储蓄
存款储蓄
债券与股票
商业保险
公民存款储蓄作用与银行作用的比较
股票融资与信贷融资的区别
第七单元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一、商品服务市场
商品服务市场
市场交易的原则
服务也是一种商品
平等原则与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二、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家庭消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的权利与市场交易原则的关系
第八单元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一、当代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
外汇、汇率、外汇储备
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经济全球化
我国的基本战略
二、我国的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
对外贸易的范围
对外贸易的内容
关税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
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
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正确认识国际贸易中的倾销和反倾销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第一单元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哲学简介
世界观
方法论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联系
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是客观的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世界的本质
物质的含义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区别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三、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制约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
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理解意识的本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区别
四、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
反对主观主义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第二单元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一、坚持联系的观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因果联系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因果联系的方法论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方法论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二、坚持发展的观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物质、运动、规律的联系
三、按客观规律办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第三单元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一、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特征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两分法
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二、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三、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关系
第四单元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一、事物发展的原因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方法论
克服在内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几个错误观点
二、事物发展的状态
量变与质变
质变与发展
三、事物发展的趋势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四、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第五单元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一、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
相互制约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区别
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认识的根本任务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
真理和科学理论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三、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第六单元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意识与价值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衡量一种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二、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反对个人主义
正确理解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
第七单元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个人利益与自私的区别
二、人生价值的实现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三、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的理想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实现理想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第八单元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一、实践及其作用
实践的特征
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关于实践的几个认识误区
二、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关于实践的几个认识误区
三、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第三部分政治常识
第一单元我国的国家制度
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
国家性质
国家职能
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
民主与专政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与经济基础、阶级、国家、专政的关系
我国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国家职能
民主性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台湾问题
区分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的概念和制度
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的关系
三、我国的国家机构
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
中央国家机构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国家结构和国家机构的区别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国家机构与权力机关的区别
民主与专政、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内在联系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
四、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
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权力和权利的区别
我国的监督制度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相对的
第二单元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邓小平理论
党的基本路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阶级、国家、政党、政权之间的关系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四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政权体系中的最高地位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的关系
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多党制的区别
第三单元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的关系
我国的民族平等与民族差别
二、我国的宗教政策
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我国的宗教概况
我国的宗教政策
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各种
迷信活动
我国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关系
共产党员不得信教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
区分宗教与封建迷信、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活动
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第四单元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一、当代国际社会
国际关系
主权国家
国际法
国际组织
联合国
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和对外政策之间的关系
人权与主权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区别
二、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建立国际新秩序
当代国际竞争
并非经济越发达,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就越大
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三、我国的对外政策
外交政策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联合国的原则的关系
对外开放与坚持爱国主义
附:“概念回归应用与检测”参考答案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价值观 人生观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普遍性原理
矛盾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普遍性原理
矛盾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538322.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