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这首音乐会练习曲从技术上来说确实不简单,但也没有网上吹嘘的那么难。音乐学院基本初中开始就有同学陆陆续续进行练习演奏,且质量有保证。要是真的要说技术上难的曲子,《钟》绝不会排在前排。同样是李斯特作曲的《十二超技练习曲》中的狩猎,鬼火,玛捷帕等才是真正技术有困难的曲子。但是对于以钢琴为爱好的演奏者来说,这首曲子确实可以作为一个需要长时间攻克的难点。不仅旋律优美熟悉,熟练掌握后花样繁多的技巧也足以让人顿觉逼格up.
我自己虽然没有考过级,但我见过钢琴十级的演奏。可以肯定,钢琴业余十级的水平不足以弹好这首曲子。 而且,“弹好”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含糊。题主给出的要求是不错不漏且连贯,这的确是把曲子弹好的较基本的要求,但在这首曲子上,即使是这种基本要求对于业余演奏者也是比较难做到的。就说曲子开头处大家比较熟悉的大跳,我记得我初中时练这首曲子花费了相当的功夫练到状态好时闭着眼睛都不错的程度。而这一段说起来并不算是此曲最难的段落。再加上,题主可能忘了提出速度要求了,但其实这非常重要。一个可以以中速从容不迫不错不漏弹下来的曲子,一旦加快速度,所要付出的努力也会成倍的往上增加。对于这种炫技型曲子,随便找一盘CD,记录一下速度。我不相信一个十级的演奏者可以做到不错不漏的以原速弹下来。也许有点以偏概全,但如果真有,那我作为一个每天在练琴上花费六七个小时的琴童来说确实有些受打击。
如果真心喜爱这首曲子,每天都坚持挑出几段进行练习,日复一日,虽然我不敢说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作为一个爱好者也可以用这首曲子表现出彩,使听众耳目一新,为之真心鼓掌的。(这并不需要一个音都不错!对于这首曲子,更重要的是旋律性的从始至终和掌握每段变奏独特的律动性)
2008年上大学,在网上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是看了李云迪在东京的演出,对于一个弹钢琴的人来说,初次接触到这样集优美、炫技于一身的曲子,难免会萌生想要演奏它的强烈的欲望”,因为“我要装逼”(其实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啦)。因为在高中阶段几乎没有练琴,在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就开始了恢复钢琴技能的过程,凡事慢慢来嘛!(其实主要是为了考十级,19岁才考过十级,算是大龄了,原因后面会提到)在大学的一年半之中,几乎有机会就会去练琴,有时候下午吃了午饭,就往琴房跑,甚至有点影响到了自己学业的程度。到了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我决定开始练习《钟》,我觉得时机成熟了,因为我大二期间阅读了一本书—— ”史兰倩斯卡“女士著、王润婷女士翻译的 《指尖下的音乐》,里面详细介绍了史兰倩斯卡女士的练琴方法,我相信如果仔细看完,对于一般的业余爱好者会有很大帮助的。练习时间:在这个假期的35天之中,我的练琴强度,恐怕大部分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学生都比不了,基本每天控制在6小时以上,我记得最长的一次我一天练了11个小时(有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而且是非常非常枯燥但同时也非常非常有效的练习。练习方法:
a.首先,让自己将谱子一页一页的慢练下来,非常非常非常慢;
b.把节拍器调到80bpm( 80 beats per minute),然后跟着节拍器弹熟,达到弹几遍也几乎不错音的地步。
c.由于《钟》是一首技巧繁多的综合性练习曲,可以根据它技巧编排,将这首曲子分成很多的小部分进行练习(一种技巧分为一个部分)。然后从节拍器80bpm的速度开始,弹至少5遍后,上升一格;
d.就这样,开始的几段,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有几段相对难的乐段,到了接近原速的时候可能不是弹5遍上升一格,可能会弹10遍只上升半格,甚至会使用先降速再提速达到更快速的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在练习最后的华彩时,找了50根牙签,弹完50遍,我才把节拍器提升一格,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手磨出过两次水泡,甚至有一次扯到了咽喉的神经,咀嚼会很疼,那之后3天都只能吃流食。
总归有些曲子,是要把人区分开来的。和很多其他的东西也一样,就比如一次考试一张卷子一道题。不少没有钢琴基础的人,识过谱认准按键之后就能弹出曲《梦中的婚礼》(我心目中的装逼性价比最高曲)然而还是有行家在弹这首曲子,差距却也一听就能出来。所以同意上面关于考级曲的说法。
回归正题,好吧,当然是挺不好练的了。反正我是练不下来《钟》的,手跨度不大算是借口,主要的原因还是基本功不够扎实,脾气太急水平太业余 = =忍不住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一看到《钟》,一想起李斯特,就想起一段回忆。一阵小伤感。
钟是一首需要有悟性的曲子,个人观点是李斯特改编的钟在钢琴界中的难度比不上帕格尼尼原版在小提琴界的难度,钢琴版钟只要把十度以上的跳音和颤音把持住就可以了,其它的地方就靠你的悟性吧
难度肯定有,但没有网络上说的那么难。业余的话,如果爱好比较强大而且对自己要求不是很高,拿下是完全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