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扩展资料:
1、后世影响
1990年黄蜀芹导演10集电视连续剧《围城》,并有改编的《围城》32集广播连续剧。
《围城之后》出自鲁兆明的续貂之作,1992年7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延续了《围城》的悲剧色彩,由于风格力求模仿钱钟书,一段时间曾出现大量冠以钱著的盗版,竟令一些读者以为钱钟书晚年续写《围城》。
尽管多认为此书文学造诣不及《围城》,而且由于盗版猖獗,作者鲁兆明也并未因这部作品得名,但这部作品也算可圈可点,不是没有可读之处,甚至还像《围城》一样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小说结局。出版《围城之后》的春风文艺出版社由于侵权向钱钟书道歉并支付赔偿。
《围城大结局》出自魏人的续狗尾之作,1993年3月由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是对《围城之后》的续写,半年就付梓可见作者魏人颇勤于笔耕,不过出版社和作者也因此获讼于钱钟书。
在中国大陆,很多人是借电视剧和广播剧的播出才了解了钱钟书和《围城》这部小说的。《围城》续作频现,尽管一时兴讼,也都能算是一段文坛佳话。两部续作,也因此被好事者列为“钱学”研究书目。
2、作品鉴赏
《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就一般而言,情节琐碎的书必然要有绝佳的言语表达才能成为一本成功的作品。
钱钟书的《围城》果真是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因此,读《围城》不能像读一般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了,如果那样的话(忽略其言语),《围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围城》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围城
《围城》钱钟书所著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一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等……作者以机智的幽默和温情的讽刺,剖析了这群人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评论《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对方鸿渐经历的叙述,传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要理解这层意蕴,需要首先了解“围城”的含义。作品在人物的对话中作了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