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口 指山西省诸长城关口,走出这个西口,山西人的经商地区包括内外蒙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新疆地区、关东地区。在明代时,有政府开办的马市。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到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已开马市十三处,仅万历十一年(1583年),交易马匹达4.5万匹。开放官市的同时,民市也得到迅速发展。山西人用缎、绸、布、绢、棉花、针线、米、盐、糖、果等交换蒙古人的马、牛、羊、骡、驴、羊皮、皮袄等,尤其是山西的潞锡极受蒙古人欢迎,成为重要商品。互市获利甚丰,吸引了许多山西人走西口。这种贸易在清代之后仍非常繁荣。在这一过程中,晋商实现了经营的多元化,包括粮食、棉布、棉花、丝绸、菜、绒货、颜料、煤炭、铁货、木材、烟草、马尾、人参、油、纸张、干果、杂货、铜、锡等,同时也发展起作为经纪人的牙行。晋商商业活动范围之广,为其他商帮所不及。
走西口的结果之一是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使这些地区与内地经济一体化。这些地区人口剧增,形成商业中心。“先后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先有曹家,后有朝阳”。这些说法都表明晋商对这些地区开发的推动作用。
在走西口的过程中山西也形成了一批富晋大户,除了以前说到的蒲州王崇古、张四维家族外,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乔家、渠家、曹家等富商都是走西口而富的。山西太谷人王相卿和祁县人张杰、史大学的大盛魁一直繁荣到清末。在关东贸易中成长起来的以范家为代表的八大家,是清代著名的皇商。在走西口中富起来的山西人无计其数,山西成为明代中国之首富。
对应西口是北口。
[ 电视剧《走西口》热播:“西口”最早指哪里 ]
与“闯关东”、“下南洋”并称明清时期中国人三大自发迁徙的“走西口”现象,日前随着同名电视剧的热播而引起民众关注。山西史学界专家表示,“走西口”的“西口”最早指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
明清时期,山西、陕西等地大量人口通过“走西口”迁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口”在历史中占据重要历史地位,但“西口”究竟指哪里,看法莫衷一是。
据史学界界定,“口”是指明代隆庆以后在长城沿线开设的汉族与边境少数民族“互市”关口,明清时期,北方中原民族进入蒙族地区通商的交流孔道有“东口”和“西口”之说。“东口”被公认为今河北省张家口,而“西口”的位置界定有几种说法:一说是特指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一说是特指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还有一种泛指说,认为“西口”泛指山西杀虎口、河曲、保德,陕西神木、榆林、定边、府谷等地。
山西大学晋商研究所所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刘建生向记者表示,根据众多史料记载,右玉县杀虎口作为中原和漠北的通衢要冲,既是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征战的前沿阵地,也是汉蒙贸易、文化交流的关键连接点,关系重大,清政府始终把持着对该地的人事和税收控制权。清朝初年实施边疆封禁政策,杀虎口是法定的出入关手续办理地,是官方许可的“走西口”的必经之地,因此“走西口”中的“西口”最早当指杀虎口。
他表示,“西口”的概念随着历史推移发生了变迁,由于清朝后期国家战略调整、北方边贸政策放开以及民间约定俗成等原因,“西口”逐步延伸到了归化城;随着山西西北部、陕西北部和甘肃延边地区人民向长城以外蒙古族居住区迁移范围的扩大,从而导致“西口”在地理概念上的泛化,“走西口”也成为了北方满、蒙、汉族之间交往的代称。
走西口”的具体含义
先说西口,现在具体的意思有争议,有说是山西北部的黄河渡口杀虎口;有说是河北张家口以西。反正在清朝泛指山西以北,河北张家口以西的广大内蒙地区,如包头等地。明清时期,和蒙古人进行商品贸易,就要在口外几个定点进行,类似今天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地方设置外贸口岸一样。山西的商人要到口外去做生意,就得出关口,后来就叫走西口了。走西口后来就成了一个泛指,山西,陕西河北的商人去口外做生意,都叫走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