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演义会成为四大名著之一?

2025-01-21 00:53:4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 在中国的封建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有句俗话:“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能够做到雅俗共赏, 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走出了国门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此, 我认为有一下几点原因:

  • 以评书的形式传播 虽然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 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 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而且在说书人的表演加工之下, 本来就跌宕起伏的情节自然就更加有魅力。自然口耳相传千年。

  • 人物描写的简洁明了,善恶分明 《三国》中的主角,不论是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 赵云还是周瑜等,他们的形象都是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 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 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立场分明,爱憎清楚。比如曹操, 就自私奸诈得“惊天地、泣鬼神”,否则有怎能说出“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样千古流传得名句? 让人平读之后犹如看过革命样板剧, 自己不自觉间经历了一次善恶的洗礼。不自觉间感到一身正气。

  • 其中的道德基准与儒家文化如出一辙 《三国演义》中的描写重点是“重刘轻曹”,以蜀汉为正统, 为什么呢,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 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 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 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 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 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把忠于“ 汉室”的人物“神”化;而忠于魏`吴的人物则给予丑化。 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 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 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而这正好符合了劳动人民的文化需求和统治阶级的价值观, 自然皆大欢喜,得以流传。

  • 布局和气氛安排高明之极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 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 例如: 刘备三顾茅庐,一步一步把主角诸葛亮从喧天的锣鼓声中引出场来; 又例如“草船借箭”的写箭,“借东风”的写风, 一步逼一步地扣得极紧。这一类手法,在外国小说名著中极少见到。 外国小说中的主角,往往一下子就出了场,或者是闪闪缩缩, 面目模糊。

  • 《三国演义》 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如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 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 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 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 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 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 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回答2:

读三国演义使人得广阔的胸怀、得长远的志向。

回答3: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地图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室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刘备、赵云等人。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很善于使用诡计,是一个十分伟大政治家、阴谋家、军事家、诗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和演义中的差别是很多很大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不知道这样回答令您满意吗?要是还有什么问题 请及时和我联系,我会补充回答,到您满意为止!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