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对待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六年级下册政治

2025-01-20 02:53: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2011年曾经报道过一名上海一名初三男生坠楼,其死因已被学校定性为“意外身亡”。《劳动报》记者调查后发现,该学生的母亲陈女士最后一次和儿子聊天,是出事前几日晚上。当天下午,陈女士接到儿子的班主任电话,“班主任又说到儿子和班上那个女孩的事情。”据陈女士描述,班主任当天曾表示:因该学生“早恋”,“要没收他的团徽。”陈女士称:“我建议老师淡化处理,毕竟他们两人已断断续续交往了二三年。”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突然坠楼而死,是不是因为“早恋”受到惩罚,已死无对证。但老师曾粗暴地禁止过这名学生的“早恋”,却是事实。
      老师出于“善意”禁止学生“早恋”,显然是把“爱恋”当成一件坏事。在许多人眼中,把“爱恋”与“性”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地会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理解少年的“爱恋”。其实青少年的“爱恋”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更多是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这种情感,把握好尺度就可以了。
      读过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人都知道,少年的爱恋是一种自由个性的真情流露,在对灵魂亲和力的热烈向往中,可以根本没有肉体欲望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柏拉图的《会饮篇》讨论“爱欲”时,把爱神当作人类幸福的来源,而爱恋的对象是男是女则并不重要。苏格拉底更是把爱情看成在美的对象中传播种子,人通过爱而接近善和永恒。在少年的所有感情中,爱是最纯洁、和平、真诚、友善、美好的。实实在在的爱,对少年的人性善教育胜过一切空洞的思想灌输。
      我们的社会习惯于把儿童和少年当作成年人对待,教育对他们要求与成人没有区别的正确思想,学习同样的报刊文章,呼喊同样的政治口号,用同样的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其结果往往是,儿童和少年变得早熟老成、势利、圆滑、狡黠,善于把真实的想法和感情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到最后家长反过来困惑,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少年是一个人可塑性最大、最富于青春活力、感情最真诚的时期。“爱恋”在青少年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应该是有其作用的,对这种感情需要,家长、老师的关心、引导,同时也需要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粗暴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