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受柳永风格影响
我们眼中的苏东坡与柳永最大的不同便是他的豪放.胡寅说过:词曲至苏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他在早期却是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柳永的影响.
我们看一下苏轼早期的一些作品,其实有很多都像我们说的那种绮丽缠绵.比如《水龙吟》,里面的“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这整首词的风格都是比较细腻缠绵的.再如《浣溪沙 春情》“香在衣裳粧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几人归去不销魂?”.在他的很多早期创作中都不难发现有类似作品的存在.
从他的生活经历来看,这也是可以解释通的.子瞻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苏序,父亲苏洵都是有识之士,其父亲更是他的启蒙老师,小时候便要求他熟读《战国策》和前四史.可以想象到,在这样一个家庭里,苏轼必然会对当时社会上那些知名人士给予高度关注.而根据时间又可以推测出,那时候正是柳永之词盛行之时,“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足见当时柳词的影响力.那么对于求知进取的苏轼来说,不关注是不可能的.
再有,《吹剑续录》里说: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比柳耆卿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子,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漠,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到.由此段文字可以看出来,柳永在苏轼心里占有很高的地位,和他自己相比,他马上想到的是柳永.因此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来,苏轼对柳永一直都有很密切的关注.那么他的创作自然会在某些程度上受到柳永的影响.
二 黄州成就了东坡
由于“乌台诗案”,苏东坡来到黄州.他从监狱里出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但是,正是由于苏东坡的到来而成全了黄州,赋予黄州一种新的意味.但同时,也是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苏东坡写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众所周知,苏东坡有很多要好的朋友,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有一半是为朋友而活.可是,当他出了事的时候,他的那些朋友不但没有给他关心,甚至连苏东坡写给他们的信他们都不回.在那种情况下,这无异于在苏轼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我们从《卜算子》中可以了解那是何种的感受.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不难看出,词中那只寂寞的孤鸿就是词人自己的影子.词人在月夜漫步沙际,与徘徊不定的、尚未栖息的断鸿零雁相值,人伤谪官,雁悲离群,于是咏物见怀,把孤鸿的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词人有着孤鸿的情态,孤鸿有着词人的心志.词人和孤鸿两相关合,彼此沟通,不禁令人想起“不知蝴蝶之为庄周,庄周之为蝴蝶”的艺术化境.
从此词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词人心中的那种孤独寂寞.家人朋友都不在身边,甚至是一封封才华横溢的书信都一去不归.没有人过问他的生活,没有人理解他心中的痛苦,没有人给他一点点的安慰与关心,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可是,即使这样,词人也不会委屈自己,“拣尽寒枝不肯栖”,就算环境再艰苦,就算人情再冷淡,这些都不足以磨灭心中的志向与抱负.
虽然当时苏轼政治上极度沉沦,然而他能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让外界环境的变化扰乱自己的心境,改变向来乐观的人生信念.就连他的政敌也往往由此惊叹“此老倔强犹昔”.他的《定风波》就很好得说明了这一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行路中遇到于,其他人都狼狈不堪,苏轼独不改乎其度,反而觉得雨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别有其趣.这是借眼前经历抒写胸臆怀抱,而笔致轻松诙谐,表现了苏东坡一贯持有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人生境遇有顺有逆,这是无论谁都难免的.小至阴晴不定的暮春风雨,大至政治风浪中的升沉荣辱,苏轼此时已经经历的太多了.可能这也是这次他也能这么从容的原因所在.郑文焯评曰:“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还有一首词不能不提,因为它在词坛上是一个全新的突破.它就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样也是写在黄州(有的学者说赤壁之战在嘉鱼县打的),这个不太令人关注的小地方.词的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媲美.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的少年功名,英气勃勃,故特意插入“小乔初嫁”一句.写战争也是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意在突出其风采与才能,再看自己,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不禁深自感愧.故由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词虽然兼有感奋和伤感,但是却掩盖不了那股豪迈气派,这是在以前的词中从没出现过的.因此,可以说,黄州成全了苏轼,使他成为豪放词派的掌门人物.
三 与道结缘
苏东坡在黄州最值得提起的还有他的《赤壁赋》.虽然和《念奴娇》一样,有学者说他怀古怀错了地方,但是王尔德说得好: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我们只需从艺术角度来看苏东坡的情怀.从他这篇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些许的道家痕迹.
苏轼的祖父苏序淡于功名,疏达不羁.在苏轼小的时候常带他到苏府门前的竹林以及附近的道观中玩.在祖父的熏陶下,苏轼自幼爱读《庄子》,可能从那时起,道家思想就在苏轼心中萌芽了.并且他的弟弟苏辙可以说是他的内功老师.苏辙精通道家道教,作过《老子解》,能把老子教诲的清心寡欲付诸实践,并有顽强的毅力,坚持练功.他日常是通过书信和诗来传递信息,有机会和苏轼重逢时,便当面教练,而苏轼又是虚心地学,虔诚地练.所以这都对他道家思想的形成有着一定作用.
可是,如果没有经历人生的磨难,对人生有所感悟,就很难融入道家思想.经历了官场的沉浮,此时的他应该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成熟.我觉得苏轼的道家思想表现得最明显的当属《赤壁赋》.以往评论这篇文章,不会把“客”作为一个重点去看.可是据一些史料记载,这篇文章中的客乃是一位道士,他和苏轼是很好的朋友.这位道士是个道教徒,同时又很有学问,经历过生活的磨难.所以在《赤壁赋》中,倒是不仅没有狂热,反而显得冷静有余,已有浓厚的悲观情绪.当然,这种冷静不可避免的对苏子产生影响.再看苏子的水月之论,这是庄子的相对主义.另外,第一段景物描写,以及“清风明月”一段,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消融、一致,这也是地地道道的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哲学、道家美学.
可是,我们可以赞叹庄子、东坡的道家哲学、道家美学,我们却应认识到:《赤壁赋》结尾,东坡醉了,表面超脱、潇洒的《赤壁赋》中蕴涵着天才精英的巨大的悲愤!
苏轼是一代伟大的词人,他洒脱,他豁达,他豪放,可是谁能看到这种华丽与豪迈背后的无奈与悲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为他的优秀,所以也注定了他应是一个悲剧人物,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