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基本完成。19世纪中叶,德国、俄国和日本也经历了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些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也相继完成了各自的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是以机器大工业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最先完成产业革命的英国,率先成为以机器大工业占优势的先进的工业国。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产业革命创造的先进生产力和巨大的技术进步。在19世纪40年代末,他们在回顾英国产业革命的历史成就时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然而,产业革命在使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生产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以社会化形式使用的生产资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在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下,1825年行将完成产业革命的英国,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以生产的相对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在这之后的一个世纪中,这种经济危机大约每隔10年周期性地爆发一次。尽管当时资本主义还处在它的上升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已开始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量转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产业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产业革命在创造出一个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一个在人数上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阶级;产业革命在不断地刺激资本财富的积累、强化资本的力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扩大工人贫困的积累、聚合工人阶级的反抗力量。产业革命把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推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的一系列工人运动,揭开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的序幕。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时代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化。时代的急剧变化,迫使人们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作出反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本主义时代扑朔迷离的变化背后潜藏的最根本的力量是什么?推而广之,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陷入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困境的资本主义究竟向何处去?面对历史和时代发展提出的这些难题,当时欧洲社会的一些最杰出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并没有回避。但是,无论是这些最杰出的思想家和理论家本人,还是他们的最忠实的后继者,都没有能够对这些难题作出成功的回答。 1848年初,时年30岁的马克思和28岁的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彪炳千古的《共产党宣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科学原理,并不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局部规定性问题,而是为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定性问题;回答的也不只是资本主义发展某一阶段的问题,而是揭示整个资本主义历史和时代发展规律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永远保持其旺盛的理论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这一时代发展的所有阶段都不可能过时。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或者说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原理的深刻阐述,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广阔空间。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打算为未来社会设计一套周详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制度安排。正如恩格斯晚年一再强调的,我们从来没有把社会主义描述成为“千年王国”。在他们看来,未来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要由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作出创造性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