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凭吊古代吴国之事,“金陵王气黯然收”一句将吴国亡国之象见于笔端,作者通过对古代之事暗喻今日唐朝的割据之势,心中对国土的安危,对国之存亡的担忧从而展现。紧接着诗人用“沉江底”、“出石头”道出了国情之危,有规劝当朝者应加强国家防御的意向。
后四句,诗人由叙事转向抒情。“伤”字形象地把人世无常,朝代更替的悲喜无常写出,“山形依旧枕寒流”又将人事常变,而江山仍在之情表明。最后两句,诗人从怀古走向现实,“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对唐朝藩镇割据为王者提出了批判,
世事几番,今终得以统一,而有些藩镇却拥兵自雄,破坏了国家的统一。这当中寄寓了作者批判现实的重大意义,表达了作者渴望国家和平统一的愿望。该诗为讽喻时政的诗歌典范,以古喻今,借前朝历代亡国之痛而揭示当前局势之弊。在整体上,结构严谨,诗意明朗,合乎格律;语言上,沉着稳练,引用古代典故;内容上,叙事精当,景境悲凉,抒情自然。
人世几回伤往事。诗人以西塞山为线,引出吴国亡国之痛,由国家兴亡,人世变幻把当时乱世之局狠狠披露,对当朝者及后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车之鉴”,一方面惊醒不识时务搅局者,另一方面又警示世人国家和平统一之不易。
《西塞山怀古》体现了刘禹锡忧国忧民之思,刻画了诗人对君主的忠贞,对国家结束藩镇割据而统一的理想。
刘禹锡诗《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长江中游要塞之一。三国时为吴国重要的江防前线,刘禹锡写此诗正值唐朝藩镇割据,他怀古咏今,“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表达心中对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的理想。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凭吊古代吴国之事,“金陵王气黯然收”一句将吴国亡国之象见于笔端,作者通过对古代之事暗喻今日唐朝的割据之势,心中对国土的安危,对国之存亡的担忧从而展现。紧接着诗人用“沉江底”、“出石头”道出了国情之危,有规劝当朝者应加强国家防御的意向。
后四句,诗人由叙事转向抒情。“伤”字形象地把人世无常,朝代更替的悲喜无常写出,“山形依旧枕寒流”又将人事常变,而江山仍在之情表明。最后两句,诗人从怀古走向现实,“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对唐朝藩镇割据为王者提出了批判,
世事几番,今终得以统一,而有些藩镇却拥兵自雄,破坏了国家的统一。这当中寄寓了作者批判现实的重大意义,表达了作者渴望国家和平统一的愿望。该诗为讽喻时政的诗歌典范,以古喻今,借前朝历代亡国之痛而揭示当前局势之弊。在整体上,结构严谨,诗意明朗,合乎格律;语言上,沉着稳练,引用古代典故;内容上,叙事精当,景境悲凉,抒情自然。
人世几回伤往事。诗人以西塞山为线,引出吴国亡国之痛,由国家兴亡,人世变幻把当时乱世之局狠狠披露,对当朝者及后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车之鉴”,一方面惊醒不识时务搅局者,另一方面又警示世人国家和平统一之不易。
《西塞山怀古》体现了刘禹锡忧国忧民之思,刻画了诗人对君主的忠贞,对国家结束藩镇割据而统一的理想。
注:诗《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
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
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
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
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
陷。
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