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呐喊》中的第八篇小说是大家所熟悉的《风波》,这篇小说创作于1920年,描写了1917年7月,封建余孽张勋乘北洋军阀内部争权夺利之际,带兵入京,捧出清废帝宣统(溥仪)复辟上台。这个反革命阴谋激起了广大人民的义愤。各地纷纷声讨张勋。作者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中一场风波。作品围绕“辫子”的危机,提示了这一事件的实质,即复辟终究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沉滓短暂泛起之后,终究要被重新淘汰。小说通过一个偏僻乡村的场景,喻示了整个中国的状况。本篇制造的人物性格各具特色。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无知,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赵七爷无政治主见,报复心重,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形象。其他如七斤嫂的精明泼辣九斤老太的固执保守等等,众多人物都是性格鲜明,语言极富个性,真实体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虽然所花笔墨有限,而其中人物如九斤老太,赵七爷等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不朽典型形象。
《故乡》作于1921年,小说通过一次回故乡的经历,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村调整破败的真实情景,深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小说在艺术上偏重抒情,基调是沉郁、悲凉、压抑的,面对中国农村的破败和凋敝,作者以感伤的笔触淡淡的写来,有看见故乡萧索的悲凉,有重逢少年时代的朋友时的喜悦,有与闰土隔起的障壁的困惑,有对下一代新生活的憧憬。作者流露出的浓烈、深切的悲凉之情真挚动人,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者笔下真实的农村图景及特有风情,构成了作品极大艺术魅力,以致作家群起仿效;从而形成了“乡土文学”的第一次创作高潮。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取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写故乡二十年前后的对比,反映了兵匪官绅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写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对比,反映了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下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写迅儿哥和闰土之间感情前后二十年的对比,反映了贫困农民因生活的折磨而导致的精神上麻木、愚昧。这些都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振撼力,显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广忧愤。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集中体现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阿Q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于落后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臆。作品采用了改造过的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分九章讲述了一个个即独立又关联的故事,形象的刻画了“阿Q”的性格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往往能引起读者会心一笑。但笑过以后却又不禁同情怜悯阿Q,作者揭露了国民的弱点,从而也就引起了疗救的注意。作者语言修养极深,独具匠心使用的词汇自然又恰到好处,如“阿Q”调戏了小尼姑而“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阿Q从城里发财回来,大名从“浅闺”传到“深闺”里去了。相对于“深闺”的“浅闺”和相对于“十分”的“九分”,用得十分形象而幽默。作品中鲁迅使用的词汇即新颖又妥帖,常给人以新颖别致之感。
《端午节》这篇小说作于1922年,其最为显著的特色是作者那非凡的讽刺手法。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的风俗是逢年过节大家欢天喜地,大凡讨债一类事,都在年关前解决。本篇写了政府欠薪和教员索薪,“索薪”的时间从年关提前到端午节前,还从教员索薪写到官员索俸,这是对当局莫大的讽刺。作者的笔法从容有致委婉含蓄,在不露声色的描述中,暴露了政府的腐败。对政府的官员,如方玄绰之流的小官僚,作者也加以无情的讽刺。方玄绰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但偏要戴上忧国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的惟妙惟肖。作者对于方玄绰的内心描写,以及通过方玄绰与方太太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也是很成功的,把这个可怜又可恶的小官僚塑造的活灵活现。
《白光》作于1922年,此文通过一个疯狂追求功名利禄的旧知识分子的遭遇,控诉了封建制度吃人的阴鸷。为揭露这种阴鸷,作者营造了一个阴冷,诡秘的气氛,并在阴森森,凄惨惨的氛围中展开情节,描述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作者通过四个方面来描写小说独特的氛围:一是陈士成的幻觉,这种幻觉极易感染读者;二是环境描写,月光的阴冷,默认的静谧,都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三是祖母讲的故事。富有神秘感。四是白光的描写,白光将陈士成一步步导向死路,白光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的形象化身。就写作风格而言,这篇小说明显受到安德列耶夫的影响,但更带有鲁迅小说那特有的犀利,敏锐之风格。
《兔和猫》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寓视社会现象,从而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和作者对其的憎恶之情。作者以极强的观察力,传神的笔致把白兔的外形、动作、神态描绘的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准确,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鸭的喜剧》是一篇带有纪实性色彩的小说,作者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京有过一段交往,本篇即以此为素材,作品结构简单明了,但内容丰富深广。作者塑造的主人公爱罗先珂对世界充满爱心,那是一种趋势博大的爱,他爱一切生物,爱充满活力的生命,爱欢乐的世界,但世界并非尽如人意的。作者通过鸭的喜剧——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剧,提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的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本篇在写作上有散文化特色,情节性不强,但语言朴实、亲切、雅致、别有一翻韵味。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1922年10月,作者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经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戏却索然无味。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质朴,温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的形象,农村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乐土,可以不必读书,可以钓鱼放牛,可以看社戏,作者描摹出孩子的真实心理。同时,作品的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对看社戏雇不到船时的急切和有船时的轻松两种心情,刻画的真切动人。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相当生动形象,展示了其个性:双喜热情、机灵,直率;阿发无私、能干;六一公公纯朴,大度,都只用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他们各自的特征。作者用抒情的笔语写自然山水景致,诸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胧,笛声的宛转悠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的夜景,给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还描写了淳厚的民风。演社戏看社戏的习俗风情都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民风的描述起了陪衬作用,使作品读来饶有情趣,亲切感人。
鲁迅的《呐喊》共收录以上一篇自序和十四篇小说,现已介绍完毕,希望广大同学能参照原文进行进一步的体会。
小说集《彷徨》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其中收入了作者1924年2月至1925年11月所创作的11部短篇小说,鲁迅有感于这一时期文坛上的黯淡,曾作了一首小诗,诗曰: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座,荷戟独彷徨。本集的题目即由此而来。
《彷徨》中收录的第一篇小说是脍炙人口的《祝福》,《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农村劳动妇女。她对生活的要求是很低微的。只要能用辛勤的劳动换来起码的生活,她便感到满足了。可是这个微薄的希望也因为她守寡后被迫再嫁,继而再次丧夫并丧子而遭到完全破灭。作者通过对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旧中国受迫害、被愚弄、被冷落的农村妇女的典型,控诉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极端野蛮性和残酷性。小说将祥林嫂的一生紧紧扣在“祝福”这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传统祭礼活动中:从祥林嫂的出现,到她被剥夺生存的权力,最终在祝福气氛最浓时被吞噬,这种构思手法营造了强烈的悲剧气氛,令人难以忘怀。小说对人物肖像的精细描摩,不仅深化了人物的表现力,使人物更为传神,而且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在酒楼》创作于1924年。当时“五四”高潮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及其道路是鲁迅在这个时期所着重探求的问题,也是这篇小说所反映的主题。鲁迅以低沉伤感的笔调,展示了吕纬甫这类曾意气风发,但在“梦”醒之后却失去了新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恰如“蜂子”或“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很可笑,也很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中充满矛盾的人与事,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的彷徨,苦闷和无奈的心态:“我”刚访家乡不到两个时辰,就“颇悔此来的多事”,“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感到孤独,但又不愿别的酒客上来”,吕纬甫实在不愿把剪绒花送给阿昭,但是也就送了;本来会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议论改革的方法,现在竟为每月20元教起“子早诗云”来,而且“连明天怎么样也不知道……”等等。作者对于吕纬甫抽烟与喝酒的细节多次描写,不仅避免了叙述音调呆板的情形;同时借此刻画出吕纬甫内心充满矛盾这一特征。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我与吕纬甫反向前进虽然爽快,但“罗网”在笼罩吕纬甫的同时也笼罩着我,这与后面《孤独者》的结尾有很大差别,读者可细心体会。
《幸福的家庭》是一部极肯喜剧性的讽刺小说,它是针对当时的一些帮闲文人而写作的。这些“文人”不顾当时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广大群众生活在困苦之中的社会现实,却在报刊上大力讨论什么婚姻,家庭、幸福,企图粉饰太平,引诱人们走向歧途。小说叙述了一个贫困青年作家为了捞点稿酬而迎合时尚,构思创作以“幸福家庭”为题的小说。而他自己的家庭貌似幸福,实则不幸。在叙述中,作者以心理描写为主,客观写实为辅的手法来提示主题:任何脱离实际的幻想,必然遭到现实的无情嘲弄。在这同时,小说的喜剧性手法也不容忽视,这表现在细节的描写上和幻想与现实之对比上。例如作家正在构思男女主人公用餐的情景时,忽然传来女妇人计算劈柴数的“五五二十五”的声音来,喜剧手法的引入,不仅增强了感染力,也增强了讽刺的力度。小说在写作上融入“意识流”这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使读者不自觉的进入角色,随同主人公一起幻想,一同经受现实的嘲弄,从而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肥皂》从四铭先生买肥皂的动机为焦点,融汇现代与中国古代典型的写作手法,层层剥露四铭这个以“端风俗正人心”为己任的“正人君子”在堂皇外表下所隐藏的肮脏卑琐的灵魂,辛辣地讽刺了封建守旧势力竭力鼓吹的封建道德的虚伪性,以及他们崇尚复古言行的欺骗性。
多重的对比是本篇写作的特色。这些对比主要从四铭在不同场所持的不同语言和行动之间的矛盾来进行的。如四铭在太太和儿女面前,道貌岸然;而当他与两个所谓“移风文社”的好友一起时,却一再重复着两个光棍的下流语言。尤其是名叫“道统”的人肆无忌惮,高声重复下流语言,讽刺性的揭露了道统的虚伪性。而此时四铭的反应,表明他与何道统的区别只在于他不敢直截了当的说出自己肮脏的心思,从而进一步揭露四铭这个所谓“正人君子”的虚伪和无耻。小说中大段的对话情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以四铭太太在餐桌上斥责四铭的一段对话最为精彩,它将四铭在肮脏的灵魂暴露后,极力掩饰的狼狈神态描摹的惟妙惟肖。
《长明灯》和《狂人日记》一样具有浓厚的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在这篇小说中,为了维护象征着封建制度和封建传统的长明灯,在吉光屯,不但是老人,而且包括“以豁达自居的青年人”都在为此而奔忙。而象征着反封建的先觉者的“疯子”——他虽然已不同于先前的狂人,发出烧了吧,和“我放火”的叫战声——但他仍然是这个社会的孤独者,并且他的境遇比已往更为坚难。连各庄〈小说中——地名〉已有一个疯子被打死,他虽逃脱了厄运,但也终于被关进了一个“只有一个小方窗”而且“决计挖不开”的空屋内。小说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具有惊醒人世的震撼力。小说对孩子的几处描写,以及用孩子嬉笑声结束全篇,喻示着先驱者的奋斗并没有取得成功;同时也隐约透露出作者对于社会进化论的疑惑。鲁迅将现代主义的象征融入现实主义创作之中,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人物主观的意念,爱憎的着重表现,以及想象力的发挥,更使单一的矛盾冲突得以多侧面,多层次的体现,令小说产生了一种无法阻挡的穿透力和感梁力。
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示众》这篇小说揭示的便是这样一个主题,它描写了“首善之区”各色人物,争相围看“白背心”示众这一场景,鞭挞了愚弱国民麻木的精神状态。小说中没有主要人物,他们人人都是看客,又人人都是示众的材料,所有的人都在看,所有的人又都怕被看。小说结构匀称单纯,从寂静开始,又归于寂静,如同一幕哑剧,沉默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令人无法抗拒,无法呼吸,掩卷而沉思。
《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原名高于亭,被牌友们戏称为“老杆”,因为发表了一篇关于整理国史的所谓“脍炙人口”的名文,便自以为学贯中西了,“因抑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名,而更名为“高尔基”,其实他是一个只会打牌,听书,跟女人的无赖,他为了去贤良女校看女学生,便应聘去教书,而因为胸无点墨而当众出丑便辞去职务,大骂新式教育,小说设置了三个场景,将“高老夫子”虚伪,污秽的灵魂,如同三面放大境般展示给读者。同时又极为完美的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如:前后呼应——当年因偷吃桑椹而撞破了头,而令却因偷看女生而被桑枝打的晕头转向;客观写实——“两次”久仰久仰打招呼的场面,人各谐音——请高老夫子去教书的女校长是万淑真(莫说真),而说学生驯良的则是教务长“万瑶圃”(莫要怕)等等。让人忍俊不禁。
《孤独者》中魏连殳(shū)的形象是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中最突出的。魏连殳由于有新的思想而深刻地眼光却无法实现,便选择了对社会病态的报复。在生活变得安逸时,他内心依旧苦闷,挣扎和绝望,只好将那群达官贵人,帮闲文人玩弄于没掌之间,让孩子们磕响头,学狗叫等,而他所得到的也只是“新的冷眼与恶心”,“新的失眠与吐血”,最终只有落得个“以送殓始,以送殓终”的悲剧命运。作者对魏连殳是怀有误切同情的,作者曾用这样的笔墨来描写他:“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小说的结构,典型不境及人物的塑更是笔力卓绝,是现代小说的典范。”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主人公子君和渭生借助“五四”大潮,以极大勇气冲破了封建婚姻制度,建立了新型家庭。然而婚后,涓生终日奔波于生计,子群向家庭妇女方向发展,激情之后的隔膜,社会旧势力的打击,便他们的爱情如同县花一现只是流下无尽的悔恨和悲哀。涓生和子君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同时又有普遍意义:在他们的时代,妇女没有经济收入,生活迫失爱情枯萎,只靠激情是不够的。
《兄弟》是鲁迅小说名篇之一,主人公张沛群钦羡“兄弟怡怡”(怡怡:和睦而快乐),同时也自以为他自己与弟弟便是如此。可当弟弟的重病将他的生活,思想搞得一团糟时,他平时灵魂所深藏的东西也就——显露了出来,专爱破除迷信的他,竟被乌鸦叫吓得心惊肉跳;对中医不满的他,此刻也对中医充满了希望。所谓兄弟怡怡只不过是建筑在金鱼关系上的一个假面具而已,作者用强烈的对比,达到了“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境界。
《离婚》和《明天》《祝福》三篇小说是鲁迅笔下中国妇女命运的三部曲。同处于封建势力强大的农村,“爱姑”虽与祥林嫂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她最终也抵挡不了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提出离婚只是仗着娘家的一点势力,而她本人又勇敢,泼辣,但她毕竟不敢对“四大人”无理,被“四大人”一个喷嚏便吓得不敢离婚了,小说将悲剧用喜剧写出,让人读罢,哭笑不得,掩卷叹息。
小说集《故事新编》
第一篇小说《补天》,原名“不周山”,最初收在《呐喊》之中,由于当时的批评家成仿吾<曾任东北师大校长>批评《呐喊》“庸俗”,只推《不周山》一篇为佳作,鲁迅便索性将《不周山》在《呐喊》再版之际删除,后改名《补天》,收入本集,《补天》取材于女娲造人。补天等神话,歌颂了她的勤劳美丽和非凡的创造力,全文色彩绚丽,极度夸张,并勾画出二十年代生活中卑鄙上渺小,微不足道的群形像,即深刻又不失幽默。
《奔月》取材于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话,但作者不拘于史实,随手拈来,融会贯通,演绎成了身日英雄被妻子抛弃,又险遭暗算的故事。情节起伏,耐人寻味。文中的英雄后展羿已推动了昔日的光彩,处处倒霉,只能为生计而劳碌,又得面对徒弟和妻子的背叛,但他并不气馁,继续追赶。作品同时又充满了“人情味”和“戏剧性”,赋予人物以现代特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状物写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理水》是一篇融古代生活与现低生活为一体的讽喻小说。它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以大胆的艺术手法,喜剧化的艺术交果,歌颂了大禹似的“中国的脊梁”,鞭挞了作威作福的官僚绅士和助纣为虐的帮闲文人。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让古人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行动。万其是对文化山上的知识名流的描写,以畸形的语言和行动展示他们的荒谬,其对于各国语言的运用技巧,是相当高明的。
《采薇》是以《史记·伯夷列传》的记叙加以扩展而成的历史小说,将古人“化腐配为神奇”,注入了浓厚的时代气息。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此文最大特色是“通体都是矛盾”:伯夷叔齐二人即保守又反抗,即反对商王无道,又反对武王伐纣,这就必然使他们最后落得个饿死首阳山的下场。另外,作者对于阿金,小丙君,小究奇等人虽着墨不多,但都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铸剑》取材于《列异传》中的古代民间传说,鲁迅说比文“是写得较认真的”,通过对两个复仇者形像的着力刻画,揭示了小说:“血债血偿”和“以火与剑”反暴力的主题。眉间尺和黑色人(宴之数者)都是复仇者,尤以后者。鲁迅沈墨重彩。将其愤世嫉俗,不怕牺牲的精神表达了出来。作品意境“神异诡奇”,例如“以狼试剑”,和“三头大战于水中”以及那三段看似不通的歌词都使作品带有神异色彩,其语言之精美,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