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我们到底该怎样学
——最根本方法是注意看、注意读、注意书写
高中,是人生里的三月。
你的人生,就这么坐在红红绿绿的花轿上,被人抬着,吹吹打打,花团锦簇地来了吗——春的卷首语?
三月的季节,已经懂得用花装扮自己;三月的柳丝,已散成披肩的长发在风中舞蹈;三月的早樱,已在艳阳下撑起粉红的纸伞;三月的小河,已在偷偷模仿少女身上散发的清韵。你的生命,是花朵,是早樱,是小河。
三月里飞花,三月里飘絮,三月里啼鸣。三月里,男同学和女同学,在蓝天下,沐浴阳光;在草地上,奔跑;在广润河畔,读书……那时,所有的文字都像早晨的太阳一样新鲜,像草地的露水一样清亮。
读书,其实是最快乐的事。
痛痛快快地读书,正如痛痛快快地玩。读书,也像划船、游泳、爬山、钓鱼、斗蟋蟀一样,是我们的节日。
读什么?散文、小说、诗歌都可以,但要读有意境的、美的、有幽默感的。悲伤的,使你一边读一边流泪;欢乐的,使你一边读一边笑出声来。你在受感动、被陶冶的同时,既得到了美的享受,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表达的方法。
作文为什么老写不好?
因为你是在“语文课本的花盆”里长大的。你或多或少地患上了“语言能力贫乏症”,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像缺钙的贫血儿,像绿豆芽般弱不禁风。
为了让你勇敢地走出“语文课本的围城”,把你移栽到春风化雨的大地上,我们提倡你博览群书。美文如美食,针对“缺钙”“贫血”的“语言能力贫乏症”,你千万不能“偏食”,各种“杂粮”都要吃。读书面广了,你的辞藻就会越来越丰富,语言就会越来越简洁,写作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读书的时候,你可以一行一行地读,也可以一目十行地读;可以一页一页地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读;可以从头读到尾,也可以从尾读到头;甚至可以只读标题,不求甚解。
读的姿势,随你喜欢,反正用不着一本正经,目不斜视。无需“头悬梁,锥刺股”,怎样的姿势惬意就怎样读。
读书的最佳环境,可以是灯下,也可以是树荫下、微风里、飘雨的窗前。有小鸟飞来,停在你的窗口前,对你翘翘尾巴,看着你读,会更有趣。你还不妨品一口香茗,读一句散文,在椅上思考思考,总之,以不引起眼球肌肉紧张为原则。
这时,你不仅会读到书里令人愉悦的美,还能够体验到一种通向致远的宁静。
读到特别精彩的片段,你应停下来,背诵背诵,这些话有可能影响你一辈子;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把它抄下来,这就是积学储宝,只要你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最后你就会成为感情和语言的富翁。
乘着春风,沐着春雨,升起帆,让阅读伴我们的青春——远航。
语文在高考总成绩的750分中占了150分,它的份量很重,考生的语文得分,直接影响了考生高考的成败。那么,在高中,我们该如何学习语文?它与初中语文学习究竟有何异同?
一、注重积累——语文学习从“看”开始
这里所说的“看”,是指广义上的“阅读”。它包括看书籍、报刊,也包括看“网络”、电视。视觉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视觉接受事物较之听觉接受事物更为直观,亦更易于识记和理解。所以,自己直接“看”纸质书和“看”网络、电视,都是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不要一头扎在课本内”,读报刊、看小说、听诗歌、看话剧、分析范文等,也是在学习语文。
尽管现在高科技发达,各种新的媒体和通讯工具,特别是电子化、数字化的媒体飞速发展,但高中学生,尤其是新高三学生的学习,最主要“看”的对象和途径还是“纸质书”,因为人类知识主要是通过“纸质图书”传播和承载的。
同学们,在你现在相对来说还有时间的时候,认真“看”一点书,“看”一点报刊杂志。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列出一个“看”的菜单。比如:现代散文选,相关报刊杂志上的名著介绍、评论、鉴赏文章。尤其注意一些报刊上的“专栏”,比如:《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文汇报》的“笔会”,《解放日报》的“朝花“等。
多“看”一点,多选择性地“看”一点,肯定受益匪浅。
培根说“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那么,我们就按照自己的看书习惯和爱好去确定每一次看的“程度”或“层次”。
这里,介绍三种“看”的方法:
“镜中看花”——“看”评论,鉴赏、介绍性的文章。犹如在镜子中看“花”,虽然没有看到“花”的本来面目,但是“花”的形态、色彩,乃至香味都能略知一二。这种方法是我们“看”名篇或名著的好方法。这种“看”的方法,对我们认识和把握名篇或名著的主旨、人物、艺术、语言等有一个“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它能极大程度地激发我们“亲近”名篇或名著的兴趣。现今的报刊杂志上,“名著解读”、“名著欣赏”、“名著评论”等栏目比比皆是,这为我们的“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窥斑见豹”——这种方法就是如果遇到你爱看的某些长篇或长文,那么就选择其中的章节、片段,较详细地“看”。对这些章节、片段,可以进行或内容,或人物,或结构,或语言等某一方面的寻微探幽,咀嚼品味,精琢细磨。这样虽然只是“看”了其中的“一斑”,但是只要“点”抓得准,抓得巧,抓得好,同样可以达到“见豹”的效果。
“浮光掠影”——这种方法就是选择一些你喜欢的文章,只是简略地翻阅,对“看”的对象只有一个宏观的粗略的了解。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加快看的速度,扩大看的范围,也可以在更“高”层面上对“看”的对象有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把握。
三种方法中,有略“看”,有详“看”;有粗“看”,有精“看”,选择哪一种方法,不必拘泥,只要有兴趣,有效果,有激情即可。
总之,书有时要看得“杂”。文学、美学、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军事、体育、艺术,看一切可看之书。就如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每样都“尝试”一下,才能懂得什么叫“滋味”,什么叫“美味”。
书有时要看得“泛”。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就如生活中的观光旅游,每个地方都“游览”一下。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什么叫“淳朴”,什么叫“艳丽”;什么叫“愚昧”,什么叫“文明”。
书有时要看得“精”。如看一些经典美文,就如生活中烹饪一种佳肴,慢慢熬,细细炖,久久煮。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其中的营养,健全自己的身体。
“看”要有选择,有思考,有见解。对看有“选择”的人,对生活必然有所选择;对看有“思考”的人,对生活必定有所思考;对看有“见解”的人,对生活必是有所见解。
莫里哀说过:“我写作为的是寻求生活的秩序,使生活变得更美好。”与之同理,我们“看”也是为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美好。
“看”书,并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它是平凡、平静、平常、平淡的事。
随便翻翻,有感悟时,有触动时,有需要时,不妨做一点摘录。看书必动笔,是一种“看”书的好习惯。
当然,我们也承认,“看”电视、网络也是我们新高三学生暑假生活的一部分。
当今的时代,网络、电视已经作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么,作为新高三学生,除了你已经喜欢“看”的那些节目以外,我建议“看”这样一些专题节目:《艺术人生》《财富人生》《波士堂》《头脑风暴》,以及一些纪实性、科学性的节目。丰富多彩的屏幕世界,为我们提供了汲取知识、品味艺术、审视人生、洞察世界的天地。在这块天地中,我们可以获取“纸质书”中难以获得的视觉享受,从而获得更生动的形象,更形象的知识。当我们把“观看”屏幕获得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的时候,你的作文就会获得“新颖、鲜活、典型”的赞誉。
设想,当你有了丰厚、充实的“看”的积累时,面对《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这样的高考作文题,你的“思路”必将如清泉汩汩流淌。
二、注重积累——语文学习从“读”开始
读”不易走神——聚精会神是取得复习效果的基本条件;“读”不易忘记——刻骨铭心是获得知识的主要目的;“读”易引发联想――融会贯通是赢得高分的重要保障;“读”易触发灵感——心有灵犀是立意创新的源源活水。
你有朗读的习惯吗?你有天天朗读的爱好吗?你从朗读中获得过愉悦或惊喜吗?
面对多彩的高中学习生活,我们怎样在针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确定策略?怎样针对自己语文学习的现状制定计划?用怎样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这些问题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每一位学子面前,我们期待着寻觅好策略、好方法、好技巧。其实这种策略、方法、技巧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那就是——“读”。
这里所说的“读”指的是具体的、狭义的“朗读”:读现代文,读文言文,读古诗词,读优秀作文。这里所指的“读”是有声、有情地朗读或轻读。
读文言文可以增强“语感”,读诗词可以品尝“情感”,读散文可以品味“美感”,读议论文可以揣摩“逻辑感”。言之确凿,言之实在。
保持、坚持天天“读”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高考语文复习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它是语文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随时带一本书,在等待的时候看书绝对是一种享受。
如果说“看”是与知识近距离接触的话,那么,“读”是与知识“零距离”的接触。“读”让你轻易、轻松走进知识的殿堂,领略殿堂的绚丽和辉煌。
设想一下,每天你的朗朗读书声,穿透晨雾,目送夕阳,让行人驻足,让邻居侧耳,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面对语文学习的对象——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优秀作文,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现代文——可以轻声读在“朗读”中你去发现文章主旨、观点,你去揣摩文章结构、层次,你去感悟呈现文章逻辑关系和表现情感关系的精彩语言。如果读议论性文章,要读出文章的逻辑——是并列还是层进?是总分还是分总?还要读出文章的观点——全文的中心观点,局部的分观点;如果读优美的散文,要读出文章的结构——叙述、描写的顺序;要读出文章的含意——文本意义和作者通过文字想表达的深层意义;要读出文章的语言——在语境中的特殊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含蓄意义。
文言文——可以大声读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词汇,加深文意的理解。叶圣陶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正因为这样,我们就需要通过朗读来巩固我们所积累的知识,需要通过朗读来训练文言的阅读能力及语感。如果是传记性的文章,就要读出情节的脉络、事件的缘由,要读出人物的关系、人物的品行;如果是游记、随笔、小品类的文章,要读出描写的层次,要读出寓于景物描写中的道理,要读出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古诗词——可以根据诗词的内容需要有情感地读,读出诗词的主旨、节奏、韵味、精美的语言。
优秀作文——可以轻声读在朗读中,充满诗意的文字会带给你想象的美丽,蕴涵才气的文字会带给你文字的魅力。如果是议论、说理性的作文,也可以静静地吟诵,把情感频道“调”到“思考”这一档,想一想,文章阐述的道理我是否理解,文章说理的论据我是否知晓,文章呈现的结构我是否娴熟。在朗读中,你会慢慢体会到作者新颖独特的观点,品味到作者丰厚、丰实的积累。
我们订阅一些有助于自己语文学习的课外书刊,以及做好读书笔记,把自己平时看到的佳作精彩段积累下来是有好处的,也是必要的。我们勤于记诵,勤于积累,是极为必要的。如果要问语文学习有无终南捷径,那么者或许正是一条“捷径”,或许也是唯一一条捷径。
要想自己有佳作的产生,必须要朗读大量美文,必须要有丰富的语感积累,积累的流水,常常在朗读中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地流淌入你知识的仓库,丰富你智慧的积淀。
当你的朗读达到一定的数量时,你的思路与文采就会如溪水汩汩流淌。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中可以产生对文章(诗词)主旨、形象的理解和感受。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叶圣陶先生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语文学习中的朗读就是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理解源于作品的形象、道理,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我们的内心活起来,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作品中的语言通过朗读,能够使朗读者内心受到刺激而引起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和思考。
其实,“朗读”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增强我们对文意的理解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写作的表达能力。所以,朗读的过程也是一种非常高雅的又很有情调的学习享受。精彩的人物对话,形象的人物描写,充满激情的抒情,蕴涵哲理的叙述……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进入作者的情感境界,有助于我们获得读者与作者角色转换的愉悦。当我们“朗读”到“忘我”之时,作品之“美”犹如出于我“心”,作品之“情”犹如出于我之“口”。
朗读是大树的根,它能使你永远枝叶茂盛;朗读是源头的水,它能使你永远清澈鲜活。朗读是雪山上的雪莲,采摘到它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朗读是深海里的鱼,捕捉到它需要劈风斩浪的毅力。
读书习惯养成了,量的积累已经够了,如何能够发挥出来呢?
字词语法容易掌握,最关键的是阅读和作文。作为读者,掌握文章大意是没有问题的,但能否做好细节性题目就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作为作者,也不会把文章写到别人都看不懂的地步,这样的文章也不会是好文章。要掌握解题的办法,一是要有足够的积累,使自己在理解文章方面尽量深刻,另一方面就是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这也不难,总体而言,题型和技巧一一对应,只要记住几个固定方法,以后自然越用越熟,可臻化境。等到这些套路方法都熟悉了,又可以创新了,答题时新意频出,答到要点,自然会赢得青睐。从最初不能掌握方法,到熟练掌握方法,再到自己创造方法,这是一个顺序和过程。到最后自己创造方法的时候,就是灵感频发的时候,这是以熟悉普遍方法为基础的,由于不遵守普遍的原来的方法,我们称此时叫做无法。无法胜有法,这个无法不是没有经过学习的无法,而是经过努力和淬炼之后的另一层高度创新的境界!这种境界里,一切的技巧运用随心所欲,流畅自然。
作文亦然。下笔如有神。原本不懂任何作文技巧,不知如何下笔,到后来陆续学会了一些方法,这些技巧和积累就很多了,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当我们按照一定的写作方法能够写出不错文章的时候,另一层境界就快到了。这层境界也是无法。就是作者行文过程中不按常理的写作方法,而是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表面看似无法,细细斟酌每一个字眼却都严格遵守了各种写作方法,甚至还有所超越和创新。这就是作文的无法境界。整体的文章并不是事先布置的,而是自然流畅的运用各种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所想所感,表达过程中各种手法活灵活现,遂成美文。
我们会感叹做阅读题时那些大师级的文章如此精妙。如何写成的呢?绝不是事先安排好布局,然后再一点一点勾勒进去。而是灵感所至,情真意切,各种表现手法和技巧信手拈来,如影随形,呼之即到,一气呵成。再加上后来的修改润色,自然成为不朽名篇。我们在鉴赏和分析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些大师们灵活的表现手法和各种技巧。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无法,才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但要无法,必须先有法。所以,我们得耐下心来,一步一步分析做题,广泛练习,努力使我们见多识广,量变终将引爆质变。所有的技巧和方法都可以将我们带入无法的境界。走进题海,走出题海。其它科目的学习也是这个道理。
语文的学习,是对自己的一种修炼。得无法境界者,学习是极大的乐趣。
文如其人,所以,要终生努力的去修炼。
三、注意书写
在今天的高考中,书写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这不只是一个态度问题,更是一种最基本的素质。尤其是在作文中,从某种程度上说,书写的坏好将直接决定你文章的命运。书写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字迹工整,卷面清洁。工整的书写、爽目的卷面将赢得阅卷教师的第一印象。具有“观赏”价值的卷面,无疑会给阅卷教师送来清凉的慰藉。阅卷教师才可能认真、仔细地阅读,客观公正地给考生相应的分数,甚至给高于作文实际水平的高分。
反之,即使考生作文水平高,所写内容高人一筹,如果字迹潦草,卷面模糊不清,阅卷教师厌改厌读,自然会匆匆给考生评个基准分上下的分。多少优秀作文便是由于书写潦草、卷面不洁而百年沉冤。漂亮是笔下留情的王牌,丑陋将是永远也打不赢的官司。练好字,于人生修身养性重要,于切身利益重要。贵在坚持,每天都要练,时时都在练!坚持就是胜利!
临摹字帖是必要的手段,实际上更多的时间在于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地做练习、作业,哪怕再小的一个题目在做的时候都要认真规范,时间长了字能练不好吗?光在练字的时候认真练,做作业时又我行我素、潦草从事,那就全白费了。练出一笔好字,高中三年要有这种意识,这种恒心!
司汤达的墓碑上,刻着他的三句话:“活过了;写过了;爱过了。”是的,生命的美丽不在于结局如何,而在于所经历的那一段历程。高中生活尤其是高考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珍惜它,无论结果如何,它都会是我们今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因为,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远远超出分数本身的东西。追求只是过程而非结果,孜孜以求的一生,本来就是一支动听的歌。
谨为此文,愿对诸学子有所助益。
高三啊?那就不好说了 作文是在于平时的积累 阅读也是个人的理解力问题 需要从一开始多练 其他就是基础问题了 都是书上的 多背背吧
我是毕业的高三生,在高三,我们的老师要求我们掌握书上以及平时练习中的文言文基本字词的意思,详细整理出拼音,成语,完成这一基本工作后,全面复习所考的病句类型。要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就需要平时多看鉴赏类的东西,课本上的古诗就很好,要深刻体会,然后配合着练习高考题。对于阅读理解,老师也是建议做高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