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挖掘文本素材,激发学生的情趣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研读教材中丰富、鲜活的素材,适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表演、比赛、辩论等教学形式去挖掘教材潜藏的情趣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审美情趣,让师生在情趣的活动中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例如,“可能性”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摸奖活动。(出示摸奖用的盒子,还有奖品)你们只要能从这个盒子里摸到红、黄、绿三种颜色中的任何一种球,就可以得到一份奖品,谁想试一试?(教师选出三名学生,每人依次摸了三次,都没有摸出红、黄、绿这三种球中的一种)
师:刚才这三位同学都没有摸到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球,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三种颜色的球。
师:对,盒子里全都是蓝色的球。(打开盒子给学生看)那么,继续让你们摸,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摸出的一定是蓝色球。
师:对,从全是蓝色球的盒子里摸出的一定是蓝色的球。(板书:一定)而要想摸出红、黄、绿三种颜色球中的一种,可能吗?
生:不可能的。
师:仅仅是不可能摸到这三种颜色的球吗?
生:不可能摸出除了蓝色以外任何颜色的球。
师(板书:不可能):那你们也就不可能得到奖品了,该怎么办?
生:在盒子里放进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球。(教师放进这三种颜色的球,并摇一摇盒子)
师:现在谁想摸?
师(请一生上来):猜猜看,他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会中奖吗?
生:他可能中奖,也可能中不了奖。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盒子里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球。
师:对,盒子里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球,红、黄、蓝、绿都有可能被摸出,因此他可能中奖,也可能中不了奖。(板书:可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运气了。
……
上述教学案例,教师能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摸奖活动”引入课堂,用活动的形式创设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习中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课堂的情趣点,进而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状态中,对探究新知跃跃欲试。此时,学生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荡。这样,寓教于趣、寓学于趣,趣在活动中,唤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
二、 构建对话课堂,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在学生的“情绪区”。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难以主动、活泼地去发展。教学时,作为教师应努力构建生动有趣的对话,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定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被激发,课堂才能真正成为美好的精神家园。
例如,教学“比较”一课,在引导学生认识“>”“<”时,教师出示动物乐园图,当学生比较同样多的动物以后,教师问:“除了比较一样多的两种动物外,你还想比较哪两种动物?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
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符号表示。(教师边说边用手做一个“>”的动作)这个符号叫大于号。
师:那么,3比5小还能用“>”表示吗?
生1:用的符号应该与刚才的符号相反才对。
生2:要把张大的嘴巴朝后面。
生3:我知道这样的符号应该叫小于号。
师:我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生4:我们可以想口子大的朝大数,口子小的朝小数。
生5: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
生6:记住用右手“∨”倒向左边是大于号,倒向右边是小于号。
生7:我们可以想嘴巴大大的是大数,嘴巴小小的是小数。
……
记住“>”“<”对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这样情趣盎然、轻松愉快的师生对话,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有意义的识记,效果自然不错。
三、 创设有效情境,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学习。有效的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兴趣、认知特点的前提下,适时依据文本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激活数学课堂,让学生从中体验真情、享受快乐,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境中尽情绽放。
将数学与生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