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结束及两极对立格局的瓦解深深影响了近十年来全球已有矛盾的内在变动与迁徙,二十世纪最后一轮民族主义逆流也趁机抬头,冲击着一些国家及地区的安全。在南亚大陆上,克什米尔争端屡次在问题与危机中徘徊,成为制约该地区和平与发展的最大隐患。
一、 大国与印巴的构想
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在战略非敏感的南亚地区都寻找了自己的政治代言人,以谋求在全球利益的战略平衡。美国支持巴基斯坦,印度则是苏联的南亚盟国。大国介入南亚事务加深了历史矛盾的复杂性,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始终呈现了宗教冲突、民族冲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多重性矛盾。
冷战后这种状况发生了一些变化,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迅速调整了南亚政策,开始走重印轻巴的道路,意图使印度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美国改变了原有的态度,强调按照双方1972年签订的《西姆拉协议》和平解决争端,并暗示美国不再支持巴基斯坦的立场。同时,美国以巴基斯坦拒绝做出不发展核武器的承诺为由,完全停止了对其军事援助,置巴基斯坦于困难境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美国遏制中国对南亚地区事务影响的战略考虑。但是“9·11”以后,由于巴基斯坦在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如美军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时候不得不依赖巴的合作,所以美国也适度的改变了对巴政策,南亚政策上又开始倾向巴方,这也是最近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日益强硬的主要原因。
冷战后俄罗斯处于一种全球的战略收缩,其主要精力放在欧洲事务上。近几年来,衰而不败的俄罗斯卷土重来。面对美国在南亚的积极进取,俄罗斯努力保持其在该地区的影响,逐步恢复了印俄战略伙伴关系,继续向印提供军事装备,转让军事技术和低温火箭发动机技术,并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完全支持印度。
作为亚洲的地区大国中国则主张和平解决南亚遗留的历史问题。中国反对大国干涉次大陆的安全,并在南亚的政治进程中积极斡旋,努力确保南亚不发生大规模的冲突的可能性。事实上1998年印巴核试验后,各大国关注克什米尔的重点已转向防止印巴爆发核冲突上。面对这种新的国际形势,印巴两国都调整了各自的克什米尔政策。
冷战后印度对克什米尔问题的战略是维持现状,以巩固既得利益和西北边防。因此,印度采取比较强硬的方针,增兵边界。同时还加强对穆斯林极端武装组织的镇压,坚决反对克什米尔的独立或按联合国决议解决,坚持根据《西姆拉协议》举行印巴双边谈判,以巴停止对极端组织的支持作为印巴和解条件并拒绝任何第三方调解。印度政府之所以采取强硬方针是由于:①迎合印度教派色彩浓厚的印度人民党的支持。②担心对克邦极端组织妥协会引起旁遮普邦、东北地区和南印泰米尔等地区分离主义的连锁反应,危及国家统一。③军事上拥有绝对优势。④国际社会不支持克什米尔独立的态度对印度较为有利。
印度目前在处理克什米尔问题时采取两手做法。首先,印度指责印控区的武装冲突是巴基斯坦发动的“代理人战争”,提出印巴恢复谈判的前提条件是巴撤消对印控区穆斯林武装的支持。其次,印度也承认克什米尔问题不是印度内部问题,但不打算让克人拥有自主权。在具体操作上,印国内鹰派坚持迫使巴做出让步,拒绝与巴讨论克问题。主流派承认印巴间存在克什米尔争端,需要两国共同寻求解决方案,但其政策底限是使临时分界线成为两国边界。目前的临时分界线是1971年战争造成的结果,具有军事的解决性质,因此印在加强对巴各方面的斗争的同时,力求争取克邦民心,巩固对克邦的统治。一方面印继续备战,强调克争端是印巴双边的问题,可按《西姆拉协议》求得解决,无须第三国调解以挫败巴欲使问题国际化的企图。另一方面在国际舆论宣传上强调巴对印控区得渗入和支持穆斯林极端组织得活动,力图将巴基斯坦与国际恐怖主义挂钩,以争取国际社会对巴的压力。
1999年5月印巴格尔吉尔冲突是印执行上述政策得直接反应,核试验使得印巴改善关系的势头嘠然而止。两国总理1999年2月达成的《拉合尔宣言》共识也未能缓解敌对的发展趋向。印度报道称,印军春季在实控线附近巡逻时发现大约400多人的穆斯林武装“渗透者”占领了印境内靠近实际控制线的格尔吉尔至德拉斯一带的高地。这些高地对印度的安全至关重要,一旦易手,从克首府斯利那加到锡亚琴冰川的公路就会被“渗透者”所掌握,从而切断锡亚琴冰川的供给线,改变以前划定的实际控制线。印度认为巴基斯坦政府,特别是军方参与和导演了此次行动,因为这样的行动没有巴的参与与后勤补给是很难想象的,而且“渗透者”混有巴正规军。巴对此断然否认,声明此举完全是穆斯林“自由战士”所为。
冷战后巴基斯坦的战略是要求打破现状、扩大领土,坚持克问题的实质是民族自决权问题。目前巴已经在实际控制线附近采取大胆措施,力图为政治解决克问题创造“诱因”。巴认为无论是克人选择巴或是独立,其对巴的情感纽带明显较强,因为该地区穆斯林占据75%的人口。为推动这种政治解决方案,巴认为必须发动大规模的外交攻势,借助国际力量推动印度进行谈判。同时巴方主动提出使克民族自决具有可操作性的主张,在国际上巴攻击印侵犯人权,以此赢得西方支持。在国内,巴方各派力量统一口径,只承认各党自由议会为克人民的代表。在政治和道义上,巴认为有义务支持克摆脱印控制,坚持军事援助克穆斯林武装对印保持足够的压力。
巴基斯坦准备战与和两手解决克问题。从军事斗争上讲,核威慑使印巴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降低,但有限战争可能会成为军事解决办法。为防范印最终用军事手段解决克问题,巴国内的主战派认为必须向克穆斯林武装提供积极军事支持,以增加“筹码”让军事斗争决定克未来,从而迫使印最终走向谈判桌。军方方案对巴有利,因为穆斯林武装不需要从军事上击败印,只要印不能消灭穆斯林武装印就不能稳固统治控制区,就将成为失败者。从和谈上讲,巴准备了如下几个方案:①巴印双边会谈方案,两国已就克问题进行了多次双边外长级会谈,巴认为这可能是印的拖延时间战略,因为谈判时印度加紧了对印控区游击队的军事围剿。除非谈判期间印停止对游击队的围剿,否则印巴间再高级的会谈也无济于事。近期印巴就克问题举行会谈达成一致的可能性不大。②第三方介入或调停。由于印度反对大国介入并致力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因此无论第三方提出的方案对印多么有利,印也绝对不会接受。从巴角度上讲,邀美国介入是个错误。美国在该地区有自己的利益,并打算与印度发展某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决不会完全赞同克自决原则。美主要的目的是消除该地区爆发潜在大规模冲突的危险。反恐年后,虽然巴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地位逐步上升,美国也有偏向巴的一面,但是涉于印度的地缘战略利益,美国基本对此问题采取模糊的态度。③在联合国主持下的三方谈判。这将使联合国在解决克问题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谈判因印巴和克什米尔的参与,可避免印巴直接对话,且三方均有很大的灵活性,克代表可直接参与讨论。2000年8月,印单方面与克什米尔一武装派别谈判未果后,三方谈判已经提上巴的议事日程。
二、旧问题的新症结与分析
1999年科索沃危机后,民族和地区问题的理论困境由于国际化的参与成了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近年来巴也一直致力推进克问题的国际化,且由于最近双方军事冲突使克问题升温,巴从中看到了国际化的希望。巴努力争取国际社会特别是穆斯林国家的同情和支持,指控印度侵犯人权,加强对印度的压力,但印度毫不让步,导致这一问题上斗争加剧,双方关系持续紧张,双方曾经一度互逐外交官,在停火线两侧炮火不断。
巴基斯坦从科索沃危机中看到了西方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往往更加偏向多数居民的信仰和利益,这点上无疑对巴非常有利,这也是巴致力地区问题国际化的小算盘。但是印度决不会答应这种与己无利方案,印度试图在克问题上展现其政治和军事大国的影响力,所以国际力量的介入也是比较谨慎的。科索沃方案本来就还存在较大的认识差异,能否在这个民族、地区和宗教多重冲突的复杂地带发挥作用尚不可证明,这也是目前在克什米尔争端上存在理论困境的难题,还无法找到一个有利于南亚和平稳定折中方案。
2002年5月—7月双方关系又一次持续紧张,主要是由于印度国内爆发了激烈的印度教和穆斯林教的冲突。印度政府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明显偏向前者,此举激起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武装力量的活动加剧。印度军方并频频在边界线上挑衅,双方还发生了小规模的交火。巴基斯坦也积极备战,调动国内部分陆军并开展了针对印军的军事演习。在这次危机中,穆斯林非法武装的活动是借着全球范围内泛伊斯兰运动加剧而兴起的。穆斯林武装分子的活动比以前更加大胆而且主动,已经成为了今后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中单独存在的一方力量,这也给目前印巴正在改善关系并试图增加会谈增加了压力,同时也造成了印巴间的互相不信任。
这个遗留的历史难题由于解决方案的理论困境以及目前国际形势下民族地区问题凸现的复杂性,造成了这一难题的解决仍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案。特别是“9·11”后,全球范围内出现一种结构和力量的重新调整,大国关系走向平缓,但是涉及到伊斯兰民族问题,如南亚和中东地区则变的更加困难且有进一步加剧的危险。这应该归咎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模糊了民族冲突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主导国际关系的美国在这一问题上基本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观望大于调停。
南亚克什米尔问题也就变成了印巴两国关系的死结,由于这两个地区大国目前都拒绝加入全球反核试验条约,两国都拥有外界不可预测的核力量,他们常常采取一些核讹诈来威胁地区的和平。而且两国的政府操作机制上又存在着非民主和非公开判断。所以国际社会对南亚问题都比较头疼,大国调停往往在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产生一定的克制作用,但是都无法为南亚和平的政治解决提供一个比较成熟的机制。这点上也凸现了冷战后国际地区关系中的普遍困境——控制力量的失范。
印度在新世纪的外交策略是为走政治大国之路服务,而巴基斯坦要求比较简单,只是想在一个强大的领国中求得自身的政治和安全空间。所以这一问题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印度手中,只有两国互相放弃偏见与不信任才能显现解决问题的微弱前景。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克什米尔这个名字与贫穷、战火和动荡紧紧相连。事实上,克什米尔是缺水的南亚次大陆上一个少有的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世界一流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克什米尔境内矗立着许多被白雪覆盖的山峰,其中包括世界4座最高雪峰中的两座,雪峰之下的峡谷和山坡则是一派草木葱茏、鸟语花香的景象,夏季凉爽舒适,是人们躲避南亚酷暑的最佳去处。到过克什米尔的人无不为此陶醉,纷纷将克什米尔称作“旅游者的乐园”和“喜马拉雅山下的瑞士”。
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人间天堂”却承载了太多的悲情。印巴分治的一个重要后遗症是在两国关系中埋下了缺乏信任的种子。“蒙巴顿方案”依据“两个民族”的理论对南亚次大陆进行分治,虽然国大党迫于当时的形势接受了分治方案,但印度至今也不接受“两个民族”的理论,并认为分裂损害了印度悠久文明的历史统一性,给印度的大国地位和防务带来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巴基斯坦则依靠“两个民族”理论来唤起广大穆斯林的宗教和民族认同感,并在建国后有意识地努力使自己具有一种不同于印度的特征,即成为一个纯而又纯的穆斯林国家。印巴之间这种相互猜疑、缺乏信任的心理仿佛火山中涌动的熔岩,而克什米尔恰恰成了岩浆喷发而出的火山口。
印巴两国独立时,印度的人口几乎是巴基斯坦的10倍,经济实力是巴基斯坦的6倍多,并拥有两倍于巴基斯坦的军事力量。印度在巴基斯坦建国初期不相信它有能力长期生存下去,希望通过不断削弱巴基斯坦来确立自己在次大陆的主导地位,并期待有朝一日能重新统一次大陆,纠正“分治的错误”。双方国力对比的严重失衡和印度的长远图谋本来就使巴基斯坦怀有深深的危机意识和不安全感。印方以武力为后盾,将海德拉巴和朱纳加德两个土邦据为己有,同时不愿放弃穆斯林居多但王公为印度教徒的克什米尔土邦,这很容易点燃起巴基斯坦政府和民众心中的悲情,决心不惜使用武力来维护克什米尔的归属。
除了印巴两国在分治前后产生的固有矛盾外,克什米尔对两国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更强化了双方在这个问题上针锋相对、互不退让的立场。一方面,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因克什米尔地区居民绝大部分是穆斯林,故其已不是一个单纯的领土问题,还涉及到宗教感情和立国精神;对印度来说,守住克什米尔则可以有效地抵御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旁遮普邦的分离主义倾向,防止因克什米尔脱离印度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此外,由于克什米尔是印度共和国总理尼赫鲁家族的发祥地,印度还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另一方面,克什米尔地区是流经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及其支流的上游地带,掌握了这些河流的源头或上游便掌握了巴基斯坦水资源这一生命线。
经过印巴两国几十年的紧张对峙和敌对宣传,双方在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压力,难以做出实质性的妥协和让步。印度方面已经把“印控克什米尔属于印度领土一部分”写入了宪法,因此不论谁上台执政,都不可能再接受通过公民投票来解决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的解决方案,否则就要承担“出卖国家领土”的历史罪责。帮助克什米尔穆斯林回归已经成为巴基斯坦国内的基本共识,因此任何背弃克什米尔穆斯林的行为都将使巴政府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危及国内局势的稳定。
由于克什米尔争端长期得不到解决,印巴两国都在各自的控制区举行了选举,从而使自己在当地的统治合法化、制度化、稳定化和长期化。在1989年印控克什米尔分离组织开始进行武装反抗前的一段时间里,当地每年至少接待60万人次印度游客和6万人次外国游客,旅游业、手工业和农业的繁荣发达曾使印控克什米尔一度成为印度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巴基斯坦政府则一直把巴控克什米尔作为有争议的地区对待,没有列为巴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而是成立了有自治权的“自由克什米尔”政府,设有总统、总理、议会和警察系统。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各自控制区统治的加强培植了地方实力派及既得利益集团,因此未来印巴任何一方要做出重大让步,也将有可能面临来自它们的巨大压力。
印度共和国首任总理尼赫鲁曾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亚洲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位置。”巴基斯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阿里·汗也说:“克什米尔就像巴基斯坦头顶上的帽子,如果我们容忍印度摘走这顶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克什米尔问题牵涉着印巴两国的民众感情和核心利益,几十年来,双方在这里多次兵戎相见,数番剑拔弩张,生活在“人间天堂”中的克什米尔人民也被迫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人口598万(1981)。77%居民信伊斯兰教,20%信印度教,还有少数锡克教与佛教徒。全境多山,大部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北有喀喇昆仑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有8000米以上的山峰4座,7500米以上的8座,中国和克什米尔之间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中部属喜马拉雅山脉西段,13个山峰超出6000米,帕尔巴特峰海拔8126米。南为查谟丘陵,高度一般在1200米上下、印度河上游及其支流杰卢姆河流贯境内。境内山高水深,现已有公路和铁路与外界联系。南北气候差异很大,降水量自西南向东北递减:查谟达1150毫米,东北部最少仅50-80毫米;气温自南而北递降,查谟1月平均为14℃,列城在0℃以下。矿藏有煤;多矿泉与温泉。森林占总面积八分之一。克什米尔河谷地与查谟地区是重要农业地区,产稻米、玉米、小麦和油菜籽、苹果。畜牧业以养羊和牛为主,所产羊毛世界闻名,牦牛是山区重要交通工具。有毛织、丝织、地毯、坎肩和木雕等工业和手工业。还发展了旅游业。1947年前为英属印度的土邦。印巴分治以及分别独立时,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未获解决。1947年10月,印、巴在克什米尔发生武装冲突。1949年划定停火线。巴基斯坦控制区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人口约四分之一,其余为印度控制区。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的两次印巴战争,停火线以西的一些地方为印度占领。
克什米尔问题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是查谟-克什米尔的简称,包括克什米尔谷和查谟平地。这本来是两个独立的邦国。查谟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尔居民却基本上信奉伊斯兰教。1846年查谟首领从英国人手中买下了被占领的克什米尔。而克什米尔人口数倍于查谟。这就种下了后来争端的根源。
克什米尔争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克什米尔争端是英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独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两大部分组成:英属印度和土邦。英属印度包括11个省,而在这些省中间,夹杂着大约550个的土邦。克什米尔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据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顿方案 ”,土邦地区归属则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但是土邦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之后,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另外,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但是,双方后来在是否举行、如何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意见。通过一步步的行动,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经完全接管了克什米尔。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声称双方将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但是在关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宣言》仅仅表明双方都陈述了各自的立场。至于公民投票、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
1971-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后签署了《西姆拉协议》,要求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历史上,“克什米尔”这个词原指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一处峡谷。而现在,“克什米尔”以被用来泛指包括克什米尔谷地、查谟、蓬奇、吉尔吉特、俾路支斯坦和拉达克的广大地区。其中最主要的克什米尔谷地,海拔较低,土壤肥沃,群山环抱,河流纵横,风景如画,民风奇特,是该地区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多数为穆斯林。而查谟的居民多为印度教徒,拉达克的居民从文化习俗上来看则与西藏较为相近。
占有现在克什米尔一半土地的拉达克地区,文化主要受中国西藏影响,自十三世纪起,曾分别被穆斯林政权、西藏政权和印度控制,至今主权仍倍受争议。现在拉达克在克什米尔只占东边一小部分,居民几乎全为藏族。西方拍摄反映西藏的电影亦多到拉达克取外景。
斯利那加是克什米尔在英属印度时期的土邦首府,海拔1600米,坐落于该地区最大的芜拉湖畔,是著名的避暑胜地,也是现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首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从英国独立,原英属印度内部的克什米尔土邦的当地王公已经决定加入印度,而当地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希望加入巴基斯坦 ,因此归属难定。印度和巴基斯坦为此爆发了几次战争。现在大部领土由印度控制,少部分由巴基斯坦控制。印度控制区称为查谟-克什米尔(即查谟-克什米尔邦)。巴基斯坦控制部分称为“北部地区”,中巴之间的喀喇昆仑公路南北方向穿过,首府为“吉尔吉特”。
本来作为英国殖民扩张与侵略的受害者,中国一直试图在克什米尔争端中保持中立和局外人的角色,极力希望通过和平谈判,与印巴双方确立克什米尔部分与中国的边界。印度依然采用前英国殖民主义立场,无理要求并派军队进占中国领土,毫不理会当时中国政府的谈判呼吁,终于导致1962年边界战争。而1963年中国与巴基斯坦谈判确立了相关边界临时协议,双方都在领土问题上作了让步。这样就出现了印度声称的所谓的“中控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地区由两个国家分治: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部地区(自由克什米尔和克什米尔北部地区),印度控制了中部和南部地区(查谟-克什米尔邦)。印度方面则声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了部分东北部地区(阿克赛钦和喀喇昆仑走廊)。锡亚琴冰川同时被印度和巴基斯坦所控制,印度控制了其中大部分地区,而巴基斯坦则控制了其中较低的山峰。巴基斯坦声称对除中控克什米尔以外的地区都是巴基斯坦领土,而印度一直没有正式承认中国和巴基斯坦对该地区的控制权,声称包括中巴于1963年签署的边界所划归中国的喀喇昆仑走廊地区等都属于印度领土。巴基斯坦将整个克什米尔地区视为有争议的领土,而印度则援引其宪法证明克什米尔地区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克什米尔地区也有一部分人倾向于独立建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受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共同反对。由于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克什米尔向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领土争端之一。印巴两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曾经爆发了三场战争:1947年第一次印巴战争、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和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还有最近一次1999年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地区爆发的卡吉尔边境冲突(某些人称为第四次克什米尔战争)。
下文中为避免歧义,将中国、巴基斯坦和印度所管理的克什米尔地区分别称为“中控克什米尔”、“巴控克什米尔”和“印控克什米尔”。
现代历史
在十九世纪初期,克什米尔的控制从阿富汗的杜兰尼帝国和穆斯林的莫卧儿帝国、波斯人和阿富汗人手中转到锡克王朝。及后锡克王朝被英国打败,大部份地区受英国控制。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克什米尔为英属“印度帝国”的一个土邦。
1947年,印、巴分治时,其归属未明确规定,成为印、巴两国长期的争端。1947年10月印、巴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1948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了印、巴问题委员会,并建议停火,然后举行公民投票。1949年1月1日起停火开始生效。同年7月,两国代表在卡拉奇达成协议,确定了停火线,由联合国驻印、巴军事观察小组监督停火,但公民投票未能进行。根据停火线,印度占3/5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余部分。印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邦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又两次发生敌对行动。印度占领了停火线以西的一些地方。
分治
印控克什米尔
印度控制了大约 45.5%的地区(101387平方公里),在控制地区成立了查谟-克什米尔邦,该邦主要包括四部分:
克什米尔谷地
查谟
拉达克
锡亚琴冰川
巴控克什米尔
巴基斯坦控制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区域: 一为自由克什米尔(Azad Kashmir),大约13350平方公里,二为克什米尔北部地区,大约72496平方公里,共约85846平方公里,名义上是巴基斯坦的一个自治区,有自行选举的总统、总理、立法及司法机关。
中国控制部分(印度声称)
喀喇昆仑走廊部分,位于克什米尔北部的小片地区。1963年,巴基斯坦与中国签订双边临时协议确定该地区为中国领土。当然中国也放弃部分领土要求。如果该地区地位将来被重新谈判,中国将保留对相关的已经出让的领土的权利,这显然又是印度不愿意看到的。
阿克赛钦:大约37555平方公里。位于新疆与西藏间的原无人高原。按中国与克什米尔已确定的边界点喀拉昆仑山口和班公错连线,本来就在中国境内。而且新疆和田县早就对其中的大部分地区进行着非正式管理。该地区以前从没有正式划界。前英印政府曾提出许多版本的边界方案,但都没有被清政府接受,更不谈有任何协议了。印度靠前英印政府人员的提议和计划来要求阿克赛钦的主权,本生就是荒谬和无知的。
百度百科里有自己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