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请上海人谈谈对北京人的印象?

北京上海同是大城市,我是北京的,请大家尽情说说吧!
2025-01-19 08:09:2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转的] 一个上海女孩眼中的北京

  北京,在我小时侯的记忆里,代表着神秘、神圣。如果说要用颜色来形容中国的城市的话,可以毫不犹豫地用“金色”两字来替代。应该说,中国的所有大中城市中几乎没有一个北京那样,可以明确地用某一种颜色进行描绘。这可是北京所独一无二的象征之一。住在繁华的上海,对祖国首都自有着一番向往。不仅因为北京是中国首都、政治文化中心,而且它还有着世界奇迹之一的长城、烽火台以及透露出神秘色彩的紫禁城。可以说,身为一个中国人,若不去首都走一遭的话,可谓一大憾事。

  趁着大三暑假,我去北京玩了一次,实现了我小时侯的梦想。

  作为一名外地人,自然对一个陌生的城市(尤其是首都)有着某种敏感的直觉,会不经意的对北京与自己所住的城市——上海作一比较。

  也许是各自的发展背景不同,北京带有独有的政治、文化背景,因此在这里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一股政治的气息。这里的人们对国家大事可谓津津乐道,从他们每晚上7 :00雷打不动地收看《新闻联播》这一现象可见一斑。而在上海,就离政治远了点儿,而且本身肩负着发展经济的使命,因此这里的人们更加关注经济、金融的发展,这可从股市里的人头攒动这一景象体现出来。

  其次是城市建筑和整体感觉。北京由于是明清建都之地,留有许多古建筑,因此给人的感觉是安宁、安详、庄严的。而如果你到过上海,到过浦东,你就会强烈地感受到繁华的气息、城市跳跃的脉搏以及在这里寻求发展的年轻人的跃跃欲试的表现。北京是气派的,上海是雅致的。

  从两地人的衣着来看,北京人穿着较随意。若从另类角度来看,年轻人的穿着可谓有着自己的个性,是属于嬉皮的一种。而在上海,看到更多的是系领带、穿西服的上班男士,穿着职业套装或时髦装的白领丽人。某种意义上的另类打扮并不很多,即使有的话,能展现出自己个性的也不多,应该属于雅皮一类。那种感觉并不很强烈,而是透着某种雅雅的、悠悠的感觉。

  北京拥有悠长的历史,从其发展的轨迹可感受到这颗心脏的有节奏、规律的跳动,它给你安定感;而上海虽然发展历史不长,但从张爱玲的小说、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中一样可追寻上海所走过的足迹。沿着这条足迹,你可以感受到上海处于每一个时代中所具备
  的强烈的时代感。所以,我喜欢上海,我也喜欢北京。

  http://www.oldbj.com/saybj/saybj00056.htm

回答2:

我去年11月去北京旅游,下了火车第一影响就是交通太差了,地铁好旧,城市规划没有上海漂亮,北京人说的“过三个街口就到”走了我很长时间,糖葫芦超级好吃,全聚德太油腻了,金鼎轩味道不错,故宫超级漂亮,景点门票便宜,长城没去有点遗憾,往返上海北京的火车舒适但太贵了,印象最深的还是和出租司机聊摇滚乐,不愧是中国摇滚乐发源地,回上海之后感觉上海生活太便利了,这点北京比不上上海,甚至有点担心2008年会给世界人民留下什么印象,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想去一次

回答3:

上次踩三轮的叫我们坐他的车,我爸说我们不想坐,三轮车夫说;"你们就那走路的命呗~",呵呵~我心里想~你也不就那踩三轮的命嘛~
长城到13陵竟然没有直达车--除了游几,弄得我们当时很不爽.而且附近黑车泛滥,希望管一管.
烧麦我喜欢~便宜坊我喜欢~
国庆时候前门 那里的封路我觉得有点蠢~当时看升国旗一个指示牌也没有~就被警察叫着走啊走~警察有几个好凶~
车上让座风气不错~
我觉得我没带任何上海人的成见很客观的分析北京市的不足~优点当然也有但是比较容易被忘记~所以不说了~
上面谁谁一句话攻击了所有的上海人~算了~13亿中国人里不可能没几个老鼠屎
谢谢看完~

回答4:

几乎绝大多数上海人对北京和北京人无可评价——
由于缺乏实际的接触、具体的感受。"到北京去"在十来年前,还是属于少数先进人物的光荣和骄傲。 近年来,到北京出差、旅游的上海人增多,但对北京的共识也只是枯燥的几条:一是"好白相"的地方比上海多(指风景名胜);二是新建筑多,高楼多(其后跟一句牢骚"怪不得上海没钱盖房子");三是购物、坐车不方便,商品品种少,价格贵;四是气候干燥、刮风,不适应。
一位上海人说,到大名鼎鼎的王府井,没想到走了十几分钟,就逛到头了。他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问别人"北京究竟有几个王府井"。关于服务态度,上海人说,上海的售货员至多不理你,自顾自聊天,北京的售货员却还要训你----"别嚷嚷!嚷什么!"
上海的儿童在北京则经常会有意外的惊喜——他们在大街上看到了拉车的活生生的骡、马,往往怀疑它们是动物园跑出来的。
对于每个人北京来的人,上海人都会问:"上海好还是北京好?"在北京,则很少遇到这种提问——
这对北京从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中国还有比北京更好的地方吗?其实,上海人的询问并非不含城市优越感,他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想验证这一优越感;此外,则是潜意识中对京城模糊的崇敬和神秘感。
比较而言,北京人对上海人的感觉要多得多。几乎每个北京人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对上海人的印象,自然,好评不多。北京的女性尤其热衷于对上海男性的声讨,而且众口一词,仿佛个个苦大仇深。上海人自然有对北方人的轻蔑,例如称北方人、"北佬",但通常,北京人被单列在这种称呼之外;而北京人并没有对南方人共同的蔑称,而是将上海人单列——
当他们说"他是上海人"时,口气中已经包含了轻蔑,有些像西方人说"犹太人"那样,以致于在京城的上海人一般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籍贯。但在江南,上海人的籍贯却具有自我提携的功用。直到80年代初,南京、杭州、无锡等地的时髦青年仍以会说上海话、打扮像上海人为荣(而他们在上海的同类,则以打扮成"华侨"为荣);至今上海的征婚广告上,"沪藉"仍是可资开列的条件。电视剧《渴望》中那个自私委琐的男主角被取名"沪生",引起了敏感的上海舆论的不满,却满足了北京人的集体认同,他们觉得,上海人就是这样的。因此,北京人对上海人的最高评价便是"你不像个上海人"。
但是,在北京人的内心,仍有对上海人、对南方传统的尊重。因而,谈及上海同行的工作质量和工作精神,北京人往往自愧弗如。而声讨完上海人的北京姑娘,有时会出其不意地流露"妈妈(或外婆)也是南方人",或者"我有个阿姨在上海"、"小时候在上海住过",等等。北京的孩子到了上海往往备受宠爱,人们惊讶于他们一口纯正的"国语"。如果他转学到上海,则会经常地被教师提问,并让他朗读课文。
上海人和北京人交往中的"文化冲突"、相互间的成见和抵触之深,也许超过了我们的预料。
北京人津津乐道的上海人的洋相笑话,包括半两粮票的小点心;一次买一只苹果边走边吃。还传说上海人到北京吃涮羊肉(他们往往念成"刷羊肉"),10个人只要了2斤,北京人说"趁早别现眼了,还吃涮羊肉呢!"此外,他们又反感上海人关于自己特别"秀气"的声明:"上海人老是说‘我只吃一眼眼’,实际比谁吃得都不少。"经常参加会议、吃会议餐的人反映,上海代表在饭桌上的表现往往较差,他们不顾别人地抢食最好的菜(如大虾),一副"不吃白不吃"的架式;而轮到拍集体照时,他们又当仁不让地占据最"闪光"、最显眼的位置。
北方人传播的一个关于上海人的经典笑话,是说一个上海儿童去商店买针,针的价格是2分钱2根,小孩付1分钱,给了他1根针,他却不走,向售货员说:"你还得找我两张草纸。"另一则不是笑话,说上海人待人真热情,快到吃饭的时候,他告诉你附近有一家价格便宜实惠的饭馆。
当北京人无意触犯了上海人某些"不成文"的规矩时,就会出现不快。例如,前些年上海人的结婚宴席上,最后上"四大件"(全鸡、全鸭、全鱼、蹄膀),客人往往是不触动的,留待主人用钢精锅装回家去慢慢享用。一位北京朋友抱怨,上海人家里一条鱼要吃四顿:切成两段,每次只吃其中一段的一面。而他"破坏"了留作下一餐的另一段鱼。他说:"从此在上海人家里做客,我不吃鱼。"
当上海人把自己的规则带到北京时,同样会发生难堪。
一位上海女学生参加一群北京青年的郊游,事后,她将所吃的面包、汽水、冰棒等的钱如数交付,使北京女友大为恼火。这种上海人的"经济自觉"正是北京人所嘲笑的"小家子气"。另一位毕业分配到京的上海姑娘,邻居怜其孤单,时常请她吃饺子等。后来,北京的主妇发现"规律":每次请她吃过饭之后,她总要回赠一些豆腐干、香肠之类的"小礼品"。主妇不禁大怒:"我是可怜你,你倒和我算起帐来。要仔细算帐,你一袋豆腐干够吗?"上海人的乖巧知礼,在这里被视为小心眼和冒犯。
随着交往的增加,大多数上海人都会感到北方人更易于相处,没有那么多鸡肠狗肚、不上台面的小心眼、小动作;而北京人也会感到,上海人并非如表面感觉的那么不可交。
一位东北籍朋友谈起上大学时的一位上海同学。他衣冠整洁、独往独来,从不与同学一起看电影、吃饭,以免无谓地请客花钱;他从不言人恶,不涉是非,也不露个人隐私,与所有同学都是"淡如水"的等距离外交,绝无北方哥们结伙抱团、烟酒不分家的作风。起初,这种与众不同很令人反感,但时间长了,别人则感到与他交往比较轻松和安全。另一件表明其性格的小事是:他看书如遇不认识的字,绝不会嚷,向别人求教,而是自查字典——这既避免了"露丑",而且从字典查出的结果更准确、更权威。
一位北京教师后来认识到,上海人的精明和算计作为一种习惯,不独自己享用,有时也施于人。
他在上海乘车问路,答者详细地告诉他,所去之处介于A、B两站之间,在A站和B站下车均可,但到A站5分,到B站1角,所以还是到A站下车为好。这位教师深受感动。
对于许多当年的知青,"五湖四海"的集体生活无疑是各地人习性、各种城市人格的大交流、大碰撞和大展示。
一位当年在东北兵团的北京朋友说,上海人最令人"腻味"之处,是他们互相用上海话交谈,这等于是公开宣称自己与众不同,用语言与其他人隔离开
最后说句心理话本人(上海人30岁)不喜欢北京人!!!

回答5:

曾经一个上海孕妇乘北京公交,一北京帅哥让座,她不加思索的说了一句上海话“谢谢你”(侠压侬),帅哥突然脸色大变,觉得自己受到了委屈,找孕妇评理,情绪激动。后来才知道,他把“侠压侬”听成了北京脏话“小丫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