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读《资治通鉴》?
--读《资治通鉴介绍》产生的问题
《资治通鉴》是文史类读书人的必读书,其价值自不必赘述。但是,这样一部大书,该怎样去读呢?
《资治通鉴》我看过一遍--只能算看过而已,不敢说读过--正文大致都无遗漏,但比较短的考异和一半左右的胡注都跳过去没看。至于卷末的《通鉴释文辩误》,则一页没翻。
近来计划秋后认真读一遍《资治通鉴》,带着“该怎样去读?”这个问题,作了些准备工作。其间,读了柴徳赓先生的《资治通鉴介绍》,我觉得此书对我的帮助很大。读后,进一步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故在此向大家请教。
《介绍》是本小册子,性质为面向初学者的普及读物,正与我的水平相称,故而受到的教益特别大。这是一九六三年柴徳赓先生的讲课记录稿,讲得深入浅出,非八十年代以来很多堂堂的“通鉴学”著作可比。读此书时有亲炙传授的感觉,师承传授所授受的治学方法本质就是一些读书的经验体会,这一般在哪里都找不到,故而格外值得珍视。
其中第九节正是“怎样读《通鉴》”。概述如下,〔*〕是我的感想。
一、基本方法:
首先,“不是翻书,而是念书,就是一句一句地念。”〔是念,而非看〕而不能一行行地看。
念的过程中要点〔现在的标点本其实也可以照样点的,况且标点本的正文和胡注都有个别错误〕,重要或感兴趣的内容要圈〔可用划线代替〕。
念的过程中,心要闲,多思考。不能赶任务。
二、手头准备好工具书:
《二十史闰朔表》〔此表汉太初前那段是错误的,可参用《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
《通鉴地理今释》、《地名大辞典》、《中国地图集》〔今天可以偷懒了,用八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甚至可以用2CD的电子版,查询效率会提高很多〕
《辞源》
三、整体起码要读三遍:
第一遍:一句一句点完,加眉批标题。〔这样自然放慢了速度,读时就仔细,且有概况有理解,读得扎实〕要十目一行,不能一目十行。
第二遍:查正史(主要是列传)核对资料。核对中理解《通鉴》的书法,同时对历史了解得更丰富全面。
第三遍:对《通鉴》有自己的心得,有议论。
钞卡片,为了整理保存资料方便,且加深理解。〔钞书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不单为了整理资料,同时也是对重要段落的精读。钞书实为最精的精读,甚至有过于背诵之处。看是一行行看,念则是一句句念,钞乃是一字字钞,很多精微之处往往在钞写中有所发现领悟。〕
以上就是我对《介绍》第九节的概括。
柴先生出于陈垣先生门下。精读重要典籍,查溯史料来源,这都是陈垣先生对后学大力提倡的治学入门方法。
为什么读第一遍不要去过多思考议论呢?陈垣先生说:“读书少的人,好发议论。”以我的经验,当日读第一遍时也加了些评点考据,现在再看,多是浅薄可笑的,自以为创见的地方,往往是出于孤陋寡闻或是误会了文意导致的。
我的第一遍比柴先生要求的第一遍差得太远,但不甘心再把第一遍的工作重作一次,而想把一二两遍中的任务合在我的此次重读中完成。由此,我产生的新问题就是:第二遍究竟该怎么读?细节柴先生没说。有些问题可以预想:核对材料的过程中如何保证《通鉴》的主线呢?是仅仅查相关的一点,还是通读全篇呢?全篇地读,无法保证通鉴的主线;部分地读,效率太低。前四史比较熟悉还好说,《晋书》以下则会很难办。
陈垣先生谈查证前人著作说:“一、看其根据是否正确:版本异同、记载先后、征引繁简;二、看其引证是否充分;三、看其叙述有无错误:人名、地名、年代、数目、官名;四、看其判断是否正确。”这可以作为参考,但我还是不清楚在读《通鉴》对读正史时,具体该怎么做。
我向大家请教的问题就是:查正史核对资料,这种“横通”的读法,究竟具体如何操作?
近日还看了一些书:可巧其中有个具体用《通鉴》对读正史的例证--《资治通鉴唐纪勘误》,周绍良著。
作者和柴徳赓先生一样,也是陈垣先生的门人,但他只在门下学了一年。在此书的后序里作者说,陈先生在入门时要求他精读《通鉴》,一字一句不能放过,必须彻底读通,不能有一个破句。看来他们这种研读《通鉴》的方法同出于陈门。(近世名家授徒,大多从点读某种大部头古籍开始。)
作者采取了一种简易的办法:《通鉴》,他只选读了史料价值最高的《唐纪》;参读《两唐书》,他只用了本纪对读,根本没有涉及列传。
限于条件,选读固然无可厚非,但他仅用本纪对读的方法虽然简明易行,但我觉得这种参读意思不大,和单读《通鉴》差不多。本纪当日作通鉴长编时必曾作为主要的参考资料,其异同当是司马温公去取的结果。
书名《勘误》有些名不副实。虽有千余条,多为异同而已,恐多是温公所刊正之处。作者非但没有理解通鉴的去取之道,反而以之为可疑,因作勘误。此书十分之九以上都是此类,真正的勘误,不过数十条,(序中列举了其中的主要部分)其余都是价值不高的“本纪考异”。(远不如《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岑仲勉)此书只读那篇长序就可以了,精华尽在其中。
我觉得,作者对陈先生的第一个作业完成得不好,这部书虽经修订,整体的确只是学生笔记的水平。作者的成绩不好,从反面说明只用本纪对读是不恰当的,起码要旁通列传。
这个具体对读的例子总体是不成功的,所以还是没能帮我解决“怎样对读”的问题。
小弟献上一疑:司马光当年撰书是为了让大家这么来读的吗?窃以为陈先生的读法是学人的读法,这种读法当然不可废,而且是非常有必要。但是恐怕不符合著者的本意。
下面列出近期读的几种关于《通鉴》的书籍,必然遗漏了很多重要著作。如是民国以来的著作,希望大家指出,我好赶紧去补课。
《通鉴胡注表微》(1945)陈垣
此为近世名著,虽其中多有陈垣先生寄寓时事感慨的话,并非纯粹的学术著作,但毕竟作者功力深厚,读此书对理解胡注帮助巨大,彻底解决了怎么读胡注的问题。此书同时对通鉴正文的书法也颇有阐发。
《通鉴学》(1946)张煦侯
为近人早期的“通鉴学”著作。此书有整理排比之功,少独断创获之见,其第五章和第三章相对较有参考价值。作者读书不少,但似乎范围颇有限制,且见识较旧,眼界不高。其整理工作虽平常,但可谓扎实而全面。今人通鉴学的格局几乎全依此书,不过稍加增补而已。多半内容不过将此书翻译为白话。如此,此书于今日学者拼凑论文著作功劳甚大。
《资治通鉴疑年录》(1994)吴玉贵;尚未读
此次重读拟将此书过录于正文间。
《通鉴严补辑要》冯惠民辑;尚未读
严衍《资治通鉴补》不易得,以此代之。其校正部分多通过章校间接收入今标点本。但补正为章校所弃去,此次读时将严补过录,同时核对一下严补的出处,也是很好玩的。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
家有商务旧印本,可惜不在身边。胡注曾指出过目录所记偶有与正文不同之处。
《稽古录》司马光,
可以借来读,温公的这两种作品偶与《通鉴》有异同,应该参读。
近人还有崔万秋的《通鉴研究》(1934年)没能找到。
至于今人的“通鉴学”作品,相对较多。似乎都未能超出前人著作,故而没读。
最后还有一部名著,
《读通鉴论》王夫之(此书昔日看过一部分,未能通读。)
此书写得非常好看,读之令人忘倦。但正因其过于好看,让我总感觉心里不踏实。能独断而无考索,此为空疏之论。没有考索的独断之论,往往都类似书生谈兵,貌似有理,实是妄说。但此书作者见识卓异,不可以通常的空疏史论视之。作者能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代入当时情状以体味历史中的人事,往往对隐昧之处颇有发明。此书初学者不宜读,非对通鉴读数过,深思精辨之后方可读此书,其时必有裨益。初学者读此书,无益反损,所以我打算等几年再说。
著者本意我无从揣测。对于博通之士,自然不必用这么笨的读法;但陈垣先生的读法对初学者还是很合适的。
初学者随便翻看,固然开卷有益,但读书的收获和付出往往是成正比的。
查到一套书:《通鉴史料别裁》
辑录宋元以来有关《资治通鉴》及通鉴类史书的注释、辨误、考订、校补等著述为一编。包括:《资治通鉴补》、《资治通鉴外纪》、《资治通鉴地理今释》、《看鉴偶评》、《陆状元增节音注释义资治通鉴》、《校刊资治通鉴全书》(录考异、释例、问疑、释文辨误部分)、《通鉴要删》、《通鉴韵书》、《通鉴纂要》、《通鉴纲目引义》、《纲鉴总纪》、《纲鉴释语》、《鉴撮》、《两朝御批合璧》、《鉴史辑要图说》、《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通鉴答问》、《通鉴可法录》等数十种,为一部汇编历代通鉴学著述的集大成之作。《资治通鉴》原书及《通鉴纲目》等常见书,则不予收录。
精装,16开,20册,学苑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定价:4980元。
太贵了。
另,散见于各书的校正,如《困学纪闻》、《日知录》等,查起来麻烦。要是有人辑录出来做个“《资治通鉴》研究资料汇编”就好了。(“通鉴学”数十年,这种基本工作还没做。)
当小说读,越读越有味。第一遍往往摸不清头绪,某个重要人物刚刚出场时只是和龙套一略提一笔,后来发现此人重要了,再想找他的来历已经不知在前几卷了。读第二遍时,就会预先有所警觉,情况好得多。
至于说报着一堆资料读通鉴,赫赫,还不如直接读十七史呢。砸缸先生写书本就是要让人快速通览的。
欢迎和我一样的初学者来探讨,或是读过数次的过来人指教。
至于那些淹通古今的高人就不必赐教了,因为我不能象诸位那样能将历代地名官职了然于胸。水平差距太大,想受教也无从设法,故而不敢烦劳诸位。
近来又读了些书:
1-发觉严衍的《资治通鉴》补非常重要,乃是必读书。对此书的贬低似乎是陈垣一门学者的偏见。
但这书只在《续修四库》里见到影印本,没有单行。
2-《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中华标点本说已经收入其重要部分,这话是靠不住的。
3-岑仲勉的《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很值得参读,比他的《隋唐史》严谨得多。联想到周绍良的《唐纪勘误》内容不但不成,其实看书名就可知其妄诞。
另,前面说:要是有人辑录出来做个“《资治通鉴》研究资料汇编”就好了。
这个工作已经有人做了,据说陈国本的《通鉴大辞典》中共收集了九百余条各家对胡注指出的错误或补充。只是书还没见到,不知是否出版了?
今天去图书馆,读了崔万秋的《通鉴研究》。(七十年来没再版,只得去图书馆看。)
还借出初印的《通鉴胡注表微》,却很有点意思。
封面题“一山老先生正陈垣谨呈”,应是援庵先生手泽。这位“一山老先生”可能是章一山先生吧?
书中夹着一张拉丁文处方,为咳嗽药水。看药房地址让我感到很亲切“兴亚二区26号路”,虽无地名,可以肯定是天津,原英租界在战后接收,改名“兴亚二区”。原来都是英文路名,后来则用各地城市名称来命名街道。这时正在两者之间,用编号作路名,这是我所不知道的,史料中也少有记载。
其时为47年3月,章一山先生可能刚得到这册赠书,带着它去了药房,这时他已经快九十岁了。
不知这册书是怎样从天津辗转来到杭州的。
《二十史朔闰表》从汉高祖元年开始,你大约真的没见过此书吧:)
此表存在一些错误,分两类:汉太初前-由于推算方法的错误全错了;太初后-存在个别的局部错误。
太初前的错误已经被史学界大致公认,可能你不太熟悉情况,八十年代以来出的几种历日表都改正了这个错误。
非常的全了 寻找很不容易 望采纳
这种大部头,现今很难静下心来去一篇篇细看。你如果是为了学到这些史实背后的道理,建议你买本通鉴今译,既有古文原篇可增修养,又有故事的现代引申活用。
急流勇退
古往今来多少风流名士,有的满腹经纶指点江山齐家治国,有的骁勇善战保卫国土边疆,更有甚者文武兼备成就一代伟业。这些人让历史成为了他们的历史,然而,尽管他们功名成就,但是他们大多数人的下场却往往令人不胜唏嘘。
但是,范蠡却是一个例外,因为他在事业高峰的时候,选择了激流勇退。当勾践降夫差的时候,范蠡对勾践不离不弃,在勾践十年的卧薪尝胆中,范蠡也是一直过着忍辱负重的生活,然而当三千越甲踏平吴国都城,勾践复国大计成功的时候,范蠡罢相了。或许很多人不理解,但是范蠡却很坚定:罢相。范蠡罢相后,经商,最后成为了富商——陶朱公。名成利就,人人都想拥有,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认为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想要功成身退,就必须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全身而退。在追名逐利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被自己的贪婪所迷惑,只懂得一直往上走,却忽视了背后隐藏的杀机。
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鸟飞尽,良弓藏。虽说范蠡这么做是迫不得已,因为他知道勾践是只能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的,但是他能这么毅然决然地罢相却是我对他非常敬佩的一点。人在高位,享受高官厚禄,试问有谁愿意自己默默地走下来?即使在高位上的时候背后暗藏杀机。韩信就是这样一个的例子。
想当年,从受胯下之辱的市井流氓到后来点兵多多益善的大将军再到不可一世的淮阴侯,风云变幻间,谁能料到他竟然有如此下场?对名利的过分留恋最终导致的将是用自己生命做祭品的祭祀。所以,我一直都认为,人生,应该是先默默耕耘,厚积薄发,进而成大事,然后在高峰处急流勇退。难为人臣自古以来,任何一位明君身后肯定有一群有才能的大臣,反之却不然。为人臣者,身兼数职:替君主体恤民情,替百姓反映民生,为社稷制定大计……然而,我认为为人臣最为重要的是做到:功高而不盖主,握权而不慑君。若想运用自己学富五车的才华指点江山,那首先就应该做到以上所说的两点。皇帝自认为是天子,处于整个国家权力的最高点,最不喜欢的就是功高盖主和威慑到自己统治的人,而臣子之中却偏偏是最容易出现这种人的。一旦皇帝意识到你的影响已经足够动摇他的根基的时候,他便会找准时机一并铲除你和你的党羽。如果你本来就有“王侯将相宁有种?”的思想的话,这当然无话可说了。但是倘若,你本来就有一颗赤子之心,想着为皇上为社稷分忧解难,尽人臣之责的话,这就犯难了。当你倾尽心血为社稷时,锋芒毕露,声名在外,可能就会引起皇上的疑心;当你碌碌无为平庸无奇时,这自然是不会引起皇上的关注的,同时也说明了你的仕途升迁遥遥无期。也许这两种情况都是比较极端,也有折中的情况的,但是却少之又少。当处于第一种情况时,往往后来都功高盖主而引来杀身之祸;而在第二种情况的,全部都是史书无名。想要善始善终并且名流千史,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每次看到秦始皇,都会想起这一句。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是中国大一统的开端,而史书往往对秦始皇是偏向于贬义的,其中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统一中国之后所施行的暴政。其实秦国的律法向来苛刻,自商鞅变法起,秦国的律法开始变得严厉起来。正是由于律法的苛刻而使老百姓不敢随便触犯法律,从而形成了严明的军纪和淳朴的民风,进而秦国也开始渐渐富强起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很多人对秦国都没有归属感,屡屡犯事,几乎使得国家陷入无序的状态。
于是,秦始皇便采取韩非子的法家学说,以苛刻的律法威慑臣民。然而,结果事与愿违:这引起了举国上下的轰动和更多的刺杀活动,最为著名的就是“荆轲刺秦”。之后,秦始皇为了堵着天下儒生的悠悠之口,发动了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这些都是为史学家所诟病的。但是,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当时的秦始皇,我们面对刚刚被战争洗礼、国家急需稳定的外部环境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做?我们是否会做出比秦始皇更加令人发指的行为来呢?难道秦始皇就是天生一个暴君吗?难道他从来没有想过修长城是多么地劳民伤财的一个工程吗?难道他不知道焚书坑儒会使他背负千古骂名吗?既然他能统一分裂了几百年的战国,那他绝非等闲之辈,很多问题并不是他没想到,而是他想到的比其他人想的还要深入。我并不是说秦始皇做的事情都是对的,但是这么久以来,史书总是没有给他一个中肯的评价。史书上经常用巨大的篇幅给我们呈现一位暴君形象的秦始皇,而对他的功绩的描写少之又少,也许是由于他的施政政策过于苛刻,以致后世史官都不想为他著书立传、记述功绩,而野史记录 的只有他残暴的一面,就如雍正一般。
尽管雍正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因他即位后不顾手足之情,因此所有的野史都将他写成是一个杀兄弑父的逆子,使他饱受历史的非议。很多人看待历史的观点都比较狭隘,总是觉得好人就是一个“高大全”,完完全全的好人;而坏人就是十恶不赦,彻彻底底的坏人。以这种观点对于历史人物的评判尤为严重。
每一个在历史上留名的人,都非等闲之辈。在历史上留名,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犯下滔天大罪,为后世所不齿,最为典型的就是希特勒,相信以后只要提到二战,就没有不提希特勒的理由;另一种则是立下丰功伟绩,为后世所称赞,历史人物中这种情况往往是占绝大多数。而那些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是很难不被历史淘汰的,所以能在遥远的年代流传至今的人,绝非等闲之辈。一个人要登上历史舞台,是多么不易的事情,而要在历史舞台上上演一出精彩绝伦的表演就更难了,当然最难的还是在谢幕的时候:一个华丽的转身然后安然退场。鉴于此,我们应该对每一位能够登上历史舞台的人给予宽容,对能够呈现精彩演出的人给予掌声,对能够完美谢幕的人给以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