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硬币于1863年开始发行,英国曾在1866年于铜锣湾京士顿街设立香港铸币厂,但因华人习惯在鉴定银币后戳上记号,而铸币厂铸造的硬币面有维多利亚女皇像,当时谣传在女皇像上戳记会受刑责,所以不受华人欢迎。再加上1866年的金融风暴令市民对银币需求减少,而且铸币局亦未能争取到为中国铸币的合约,铸币厂损失达34万元之巨,最后于1868年倒闭[1][2]。(另一说法是该厂所铸造的硬币不受身受割土之辱之华人所欢迎[3])
1992年及之前发行的硬币(面额分别有$0.1、$0.2、$0.5、$1、$2、$5),正面是用汉字写成的币值,如“香港伍圆”,背面铸有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头像。后来因应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中国,1993年起政府发行一套全新硬币,正面印有币值数字,背面改为香港市花洋紫荆。而旧硬币则逐步回收,但仍为法定货币。直至今天,英女王硬币仍与洋紫荆硬币一起流通(现时,面额为2元及5元的英女王硬币已很少流通了),并曾一度成为收藏对象。
政府后来推出俗称“金银闰”的$10硬币(只在1994年及1995年发行)。1997年,曾推出一批以上述7种币值组成的纪念币,背面以特色图案代替数字币值(原有的数字放在最顶处)。
1997年9月,电子收费系统八达通面世,并迅速普及,使硬币需求量大减。因此,自1999年至2011年间,香港再没有新硬币发行,相隔14年后,直至2012年才重新推出2元及5元硬币。
现代的铸币,由于基本上用镍、镍-铜合金甚至钢制,不再是金银贵金属,因此铸币的制造成本远低于其面值。香港硬币作为辅币,其发行是方便市民作找赎用途,没有外汇储备支持,不是法定货币,在国际上亦不能作货币兑换。流通硬币如果不再使用,它便没有法定价值。由于没有“凭硬币即付”的承诺,硬币也没有编号的需要。由于不需要发行准备,香港硬币不能由商业银行铸造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