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的意思

2025-01-20 10:47:1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这首诗的意思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后世影响

这首诗对当时及后世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杜甫《江月》《月三首》、郑遥《初月赋》、苏轼《送张嘉州》、陆游《月岩》等作品都有明显的受到李白《峨眉山月歌》影响的痕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作)

回答2:

《峨眉山月歌》全诗的白话文意思是:在一个月色明朗的夜里,峨眉山上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我乘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其原文如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者在该诗中描绘了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扩展资料

此诗是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峨眉山前挂着半轮秋天的月亮。这句话,实际是“峨眉山半轮秋月”的倒装,倒装是为了符合唐诗的格律要求,也使节奏感更强。量词“轮”,说明了月亮的形态,此时的月亮介于一弯新月与满月之间,故称“半轮”。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作者不仅擅用地名,不露痕迹,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对于绝句诗艺的娴熟,尤其是第三句,承转很见工夫。作者是从平羌江顺流而来,所以第三句的"夜发清溪"是实接,如果再是实转,由清溪直下渝州,则成了水上码头名称的罗列,便可能诗味索然。

而"向三峡"却是在虚实之间,作为地名,"三峡"属实,但此时诗人尚未抵达。它又是在想像之中。由于第三句承转得妙,第四句便成了顺水之舟,并把一系列普通地名赋予浓郁的诗情画意。

回答3:

《峨眉山月歌》,七言绝句,唐代李白诗作,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作品原文 微刻《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峨眉山⑴月半轮秋⑵,影⑶入平羌⑷江水流.夜发⑸清溪⑹向三峡⑺,思君⑻不见下⑼渝州⑽.[1]编辑本段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⑵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⑶ 影:月光的影子.⑷ 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⑸ 夜:今夜.发:出发.⑹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⑺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⑻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⑼ 下:顺流而下.⑽ 渝州:今重庆一带.作品译文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渝州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编辑本段作品鉴赏历史评价《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文学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意图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画像[2]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病死在族叔当涂(今安徽)令李阳冰家.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诗以抒情为主,写了“济苍生”“安黎元”的美好理想,体现了藐视权贵,同情人民的情感.他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色彩斑斓,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体多样化,以七古和七绝最胜,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其诗亦有人生无常、纵酒、求仙的消极思想.有《李太白集》30卷.

回答4:

峨眉穿了半个轮休,引入平羌江,水流夜发相机下载,最近不见下渝州。

回答5:

我们都会有些不是我 便是你,我们的确是不是一一1⃣️。你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