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在法律上规定了许多罪名,如:十恶、七杀、六脏、巫蛊、奸党等。其中,十恶的罪名最重,处罚极其严厉,故有“十恶不赦”之说。在一般赦兔的情况下,对犯有十恶罪的人也绝不原谅、减罪,即使是统治集团内部的人,包括皇亲国戚、功臣猛将,犯了十恶之罪,都不会被赦免。像汉朝的开国元勋韩信,就是被冠以十恶罪之首——谋反罪,而被吕后所杀;唐明皇李隆基也用此罪逼杀太子。
十恶的罪名是从秦汉起逐渐形成的。隋朝的《开皇律》就在北齐刑制上加以改动,创设了十恶名称,这就是后来的十恶。
十恶指哪些罪呢?按唐律注释,十恶的内容是:
谋反,“谓谋危社稷”,即图谋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
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殿”,即图谋毁坏皇帝家庙、祖墓及宫殿。
谋叛,“谓谋背国从伪”,明、清律改为“谓谋本国,潜从他国”,即图谋背叛国家。
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者”。
不道,指灭绝人道,如杀死一家三口,而被杀者都不是应当判死刑的;或用肢解的手段杀人;或用鸩毒的方法,企图使人中毒致死。
大不敬,指对帝王不尊敬的言行,如盗取帝王祭祀用的物品或帝王日常穿戴的物品;盗取或伪造皇帝的玺印;为帝王建造的车船不牢固;咒骂帝王;无理对待帝王派遣的使者;为帝王配制药物有误;为帝王做饭菜误犯食禁。
不孝,指对直系尊亲属有忤言逆行,如控告或咒骂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世时分居后不予供养;在父母丧时嫁娶作乐,脱去丧服,改着吉服;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亡。
不睦,即谋杀或出卖五服之内的某些亲属,殴打或控告丈夫及某些五服之内的尊长、亲属。
不义,“谓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见援业师;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及闻夫丧,匿不举哀,若作乐,释服从吉,及改嫁”。
内乱,即强奸五服以内某些亲属,以及父亲、祖父的小老婆;或与父亲、祖父的小老婆通奸等。
从上述十恶的内容可以看出,十恶主要是维持封建皇帝的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上下的封建伦理关系。
历朝封建统治者,对犯了十恶罪的人,规定的刑罚都十分严酷。唐律规定,犯十恶者均处以死刑和流放等重刑,不得请求特别审议、金钱赎罪或减刑。唐似后的王朝对十恶规定的刑罚又大大加重,如明代,对谋反、谋大逆等行为,视为“罪大恶极”,一律采取重罪加重的原则处理。按唐律犯上述罪者,本人不论为首还是协从,都处斩刑;儿子16岁以上的处绞刑;祖、孙、兄弟、伯叔父、兄弟之子,可以不死。明律则不仅犯罪本人不分首从均凌迟处死,而且其亲族凡年满16岁以上的男子,一律按最重刑罚处理,一个案子往往株连数十人。明律还扩大了十恶罪的范围,凡部民杀死本管知县、知府、知州;军士杀死本管百户、千户、指挥;学生杀死授业老师,也称为十恶,处以极刑。清律沿袭明律,仍以十恶为基本内容。清律把“谋反”,尤其是人民的反抗斗争,污蔑为“其恶已极,其罪至大”、“法不容宽”的罪行,一律加以重惩,或斩或绞,即使从犯也要被发配到边远荒僻的地方充军。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柴米油盐酱醋茶,我知道这是竹林七贤
形容一个人恶贯满盈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个词“十恶不赦”,表示这个人罪大恶极、不可饶恕。在现代汉语中,“十恶”是泛指重大的罪行。
但是,在中国古代,“十恶”却是实有所指的。那么,“十恶”到底是指哪十种罪恶呢?
有律法规定的“十恶”,制定于1300年前的北齐。到了隋唐时期,内容略有增删,并正式定名为“十恶”写在法典的最前面。以后经历宋、元、明、清各代,都规定犯了“十恶”罪不能赦免。
“十恶”罪具体指的是:
1.企图推翻朝政的谋反罪。(对统治阶级来说,谋反罪历来都是十恶之首。)
2.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的谋大逆。
3.背叛朝廷的谋叛罪。
4.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的恶逆罪。
5.杀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的不道罪。
6.冒犯帝室尊严的大不敬罪,包括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等违法行为。
7.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等不孝罪。
8.谋杀亲属,或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不睦罪。
9.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不义罪。
10.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内乱罪。
可以说,“十恶”之罪直接危害了君权、父权、神权和夫权,危害了封建专制制度,所以,“十恶”之罪确立后,历代封建法典皆将之作为不可以得到赦免的重罪。由于其影响深广,所以人们一接触到罪恶大、不可宽恕的事情,很自然就想到“十恶不赦”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