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各种社会学因素,如人口、余暇、消费、营养、流行病等 论文总结!急急急急急·

2024-11-08 18:51:2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看看这个能不能帮到你:http://218.5.6.211/tsx/new/HtmlEditor/upfiles/2008925133930900.ppt
一、建立《社会体育》的社会实践和理论需求
任何一种理论、一门学科的出现,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是人类某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社会体育》也是这样,它有着深厚的、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兴起的大众体育热潮,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体育出现的深刻变化,以及"以人为本"观念的全面确立,为《社会体育》的建立提供了极其良好的社会条件。
(一)国外大众体育热潮的形成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引起了人口构成的老龄化、劳动构成的知识分子化、膳食构成的高营养化和消费结构的社会服务化,以及疾病构成的文明病化,使大众体育迅速崛起。大众体育与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和向正规化方向发展的学校体育,呈三足鼎立之势,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特点:平民化、普及化和科学化等。
(二)我国群众体育的迅猛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把我国群众体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投资形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但我国开展群众体育的经济条件还相当薄弱,开展群众体育的思想认识正在逐步转变和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体育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体育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大有改善;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全民健身运动正在为现代化的建设者塑造着强壮的体魄;体育场馆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民族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推动了群众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的体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已经逐步形成;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在迎接新世纪到来的时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我国的群众体育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中国群众体育是当今世界大众体育的组成部分。因此,用科学的态度研究国内外的大众体育的经验,并建立理论,以指导我国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强烈时代需要。同时也应该看到,国内外大众体育的发展,为《社会体育》的建立在不断提供着极其丰富的信息,创造了良好的理论环境。
(三)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
1.我国体育科学体系的跛足现象
把国际体育科学体系所罗列的学科与我国体育科学已出现的学科做一个比较,将国内外体育院校开设的课程也做一个比较,不难发现,我国损失了一个很大的学科支系,这就是对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各学科的研究。
因为失去了对社会体育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削弱对这类学科群中许多分支学科,如:康复体育、残疾人体育、妇女体育、娱乐与消遣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等,这就造成我国体育科学体系的跛足现象,影响体育科学发展的进程。
同时,由于失去了这样一个研究角度,使现有的课程,也变得不那么完整。如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较多地去研究如何提高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以提高运动成绩,而忽视了参加体育运动对多数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改善的研究。同样,运动心理学重视的只是如何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以提高运动成绩,而忽略了参加体育运动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益处的研究,这就使上述学科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侧面。
因为这种跛足现象的存在,所以我们对体育手段和方法的理解,常常有失偏颇。我们只能在竞技运动项目里打转转,而不能扩大视野,施展本领,更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竞技运动项目、游戏项目和健身活动方式。
由此,我们深感《社会体育》建立的必要性,因为它是根治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必由之路。
2.《体育理论》课程的解体
有人认为,《社会体育》(前期曾称《群众体育学》)是《体育理论》分化出《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概论》后,不得不留下的一部分残局,因此《社会体育》的产生是一种被动的现象。其实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到,这种看法不符合体育科学和《体育理论》发展的实际状况。
我们稍回顾一下我国《体育理论》演变的简史。解放前,我国体育系科存在着《体育概论》、《体育原理》、《体育导论》等一类课程,它们的学科性质是综合性的,是一种初级的、朦胧的综合,它们将有关体育史、体育教育理论、体育方法,以及当时水平很低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揉杂在一起形成一门内容庞杂的学科,主要用以传播近代欧洲的体育教育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体育科学出现了单科突进的发展势态。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迅速发展,《体育理论》出现了第一次分化,这次分化后的《体育理论》成了一门纯教育学理论,全称应是《体育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这是50年代学习苏联教育理论的结果,也是当时我国政治条件所决定的。
1978年以后,《体育理论》顺应体育运动发展前述三足鼎立的态势,再度出现了综合的趋势。在内容上增加了"身体锻炼"的篇章,扩展了运动训练部分,试图用教育学的方法解释这两个领域的问题。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仅仅用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已经无法全部回答竞技运动中的各种问题,《运动训练学》与《体育理论》脱勾了,这是科学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同样,《社会体育》也不能仅仅在教育学的辖制下发展,它与生物科学、社会学、管理学、美学、心理学有着更加密切的亲缘关系。它要挣脱《体育理论》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发展,是顺理成章的。在这历史演变中,《学校体育学》则回复了《体育教育理论》的本原。而《体育概论》不应该是三四十年代这门学科的简单承袭,不应该再是体育现象的低层次解释,更不应该成为体育政策的图解,而应该是充分运用和开发体育科学体系的研究成果,成为体育科学的纲领性学科。因此,它需从30年代的《体育概论》发展为80年代的《体育学概论》,与《管理学概论》、《心理学概论》、《文学概论》、《史学概论》、《美学概论》等呼应和对称。
3.国际体育科学研究的动向
现代体育和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加强和重视了对大众体育的研究,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回归。这一时期国际大众体育的学术交流也频繁展开,所举行的多次国际体育运动生物学科报告会,主题多是讨论或涉及大众体育。欧洲共同体议会举行的体育讲座,多是关于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和身体能力的。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已经举行多届,极大地推动了各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为了让我国在社会体育方面具有更多的国际共同语言,非常有必要加强社会体育领域的研究和学科建设。
(四)培养体育人才赋予的任务
1.社会体育的学科内容应是一般体育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体育运动和体育科学的发展,高级体育人才开始从体育运动技术型人才向体育科学知识型人才转移,初中级体育人才也开始向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转移。在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中,有关身体锻炼的科学知识应占很大比重。在美国,许多大学体育系开始向健康、娱乐方向演变。在日本大阪体育大学开设的课程中,就包括社会教育论、社会体育管理组织论、公共卫生学、病理学、营养学、生产体育论、安全管理、娱乐论、野外活动论和学校保健等有关群众体育的多门课程。
在近20年的教学中,体育院系的学生多数人认为《社会体育》很值得学习,学习后收获很大。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在学习了《社会体育》后,有不少学生准备报考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充分说明社会体育是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因为它满足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方面的需要。
2.培养群众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分析各国体育业务人才的培养,大致可以分这样几个类群(不含行政管理人才):
(1)体育教育类型--体育师资;
(2)竞技运动类型--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
(3)体育科研类型--体育科研人员;
(4)社会体育类型--社会体育指导员;
(5)体育管理类型--政府体育官员、厂矿企业的专(兼)职体育干部、营业性体育娱乐场所的管理人员等。
由于我国体育师资严重缺乏,多年来体育院系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培养师资,因此社会体育类型人才培养的矛盾被掩盖下来,过去几乎没有一所学校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从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析,平均按每2000人配备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计需80万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人才开发流向。
二、《社会体育》的教材体系
本书根据社会体育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对象,我们将其分为社会体育理论、社会体育管理、身体锻炼基本原理与方法、终身体育和社会体育科学研究等几个部分。其中社会体育属于对社会功能结构的研究,终身体育属于对人的体育参与的研究,身体锻炼属于对实现社会体育基本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对社会体育的研究基本属于管理学、社会学的范畴。它要研究对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最佳方案,以及处理有关社会体育中各种问题的原则方法。社会体育是人类社会中出现得最多的一种体育现象。不管历史的哪一种社会形态,不管社会的哪一类组织结构,无不可以看到社会体育的形式。在这一点上,它比竞技运动和学校体育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并占用更多的社会时间。将社会体育视为一个管理的概念时,可以向下引出企事业体育、农村体育、社区体育、城镇体育、家庭体育、民族体育、民间体育、职业体育(不是指职业运动员的体育,而是指为了适应不同职业需要而开展的体育)等概念,以及体育人口、体育参与等操作性概念。
对终身体育的研究基本属于教育学、卫生学和健康促进理论的研究。终身体育是从终身教育中演化出来的。终身体育依照时间线索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体育,以达到终身实现体育参与的目的;依照空间的排布,终身体育要研究不同职业场所和特殊人群的体育活动,以求终身体育最大限度地涵盖社会成员。终身体育经常会与职工体育、农民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婴儿体育、残疾人体育、弱势群体体育等以人群命名的概念打交道。
对身体锻炼的研究具有更大的综合性质。它要利用生命科学、心理学、美学、体育方法学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研究各种不同对象的人利用体育手段增强体质、发展身体、增进健康的原理和方法,也就是要说明为什么以及怎么样锻炼身体的道理。由"身体锻炼"向生物学科发展,可以引出生命、健康、体质、疾病、衰老、生长、发育、身体发展、机能、形态、与健康有关的身体素质、遗传、变异、进化、退化、心理健康等概念。广义的身体锻炼还包括身体娱乐。
由"身体锻炼"向体育方法学发展可引出健美运动、娱乐体育、健身运动、职业身体训练、医疗体育、矫形体育和保健体育等概念。
在整个体育科学体系中,它和《学校体育》属于同一层次,同属社会人文学部类的应用层次。支持《社会体育》的下属分支包括:1.医学类;2.人体测量类;3.教育学类;4.社会学类;5.心理学类;6.娱乐类;7.体育方法类;8.管理类等。
三、《社会体育》的前景
(一)面临的研究课题
《社会体育》将在一个相当广泛的领域里展开它的学术活动,它所面临的课题包括以下几大类:
1.社会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2.社会体育在整个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社会体育管理指标体系的研究;
4.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体育人口的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域分布,以及增加我国体育人口的措施;
5.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各种社会学因素,如人口、余暇、消费、营养、流行病等;
6.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研究;
7.我国社会体育参与人群的基本特征;
8.在生命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身体锻炼的特点与要求;
9.我国身体锻炼的方法手段、历史沿革、文化背景,与西方健身方法的异同;
10.身体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机理;
11.身体锻炼与智力发展的相互关系;
12.身体锻炼与精神情绪相互关系;
13.身体锻炼与防衰老、延长寿命的相互关系;
14.身体锻炼与免疫、防病治病的相互关系;
15.我国城乡居民体质与健康标准,以及体质测定与监测的;
16.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原理与方法;
17.社会体育产业政策和市场预测;
18.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制度;
19.国外大众体育的经验教训;
20.社会体育的发展战略研究等。
以上研究有的尚在假说阶段,有的有了部分科学实验和社会调查的证实,大量的尚处在人们经验总结阶段。这说明《社会体育》虽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但却有一个充满了魅力的、待人开发的领域,是一门大有可为的学科。
(二)对《社会体育》的期望
《社会体育》的道路是漫长而艰巨的,但我们深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运动的深化发展、人们体育观念的转变,《社会体育》会在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土壤的环境里发芽破土而茁壮成长。
我们希望能在现有《社会体育》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提高,建立起《社会体育》学科群。
我们希望这门课程能成为体院本、专科学生和部分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体育社会学专业能成为体育院系的主干专业。
我们希望全国能建立起一批主要研究群众体育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
我们希望能办起多种全国性的《社会体育》的学术刊物。
我们希望在有关群众体育问题的国际学术报告会上,我国能成为权威性发言国之一。
我们更加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使社会体育为十几亿人的身心健康,为人类进一步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