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也在这里"这句话的出处

刘若英有首同名歌曲,但这句话好像以前就有,是张爱玲说的吗?
2024-11-21 18:03:0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出自张爱玲的小说《爱》。

原文中有这么一段: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写作其时,张爱玲年仅23岁。全文320余字,这个极短篇是张爱玲散文中最短的一篇,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极短的散文精品。

扩展资料: 

在张爱玲笔下,这简单、平凡的故事其价值永远没有完、没有结束。作者以女主角一生坎坷飘零的悲惨人生作为对照与衬托,强调这件往事对于她毕生的人生意义。

这个姑娘因生在旧社会旧时代,她被亲眷拐卖作人妾,又三番五次被转卖,一生遭遇着被侮辱被欺凌被奴役的命运,没有尊严、没有人格、没有地位,更没有她作为女人的精神自由和美满的爱情生活。

因此在她“老了的时候”她永远忘不了初恋的那个夜晚,但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爱和被爱,她不仅记取而且向别人“常常说起”;虽则是短暂的相见,但在她灰暗苍凉的人生中却是美丽和温馨的“一瞬”,是其拥有人格、尊严和爱的权利的“一瞬”。因此对于她,这件往事是刻骨铭心的“爱”与“被爱”的永久不灭的记忆。

作者在审视那夜晚对于那女人的全部意义与全部价值之后,并未完成她最后的构思,而结尾才是这篇作品最为精妙的一笔。 

回答2:

是张爱玲说的.她的小说<爱>中最后一句.

原文: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妻,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回答3:

张爱玲说的.她的散文<爱>中最后一句.

原文: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妻,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这篇散文的题目和张爱玲的名字一样俗——《爱》。全文不过三四百字。讲一个春天的晚上,一个长得很美的姑娘与一个年轻人偶然相遇,年轻人轻轻地打了个招呼:“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谁也没说什么,各自走开了。辗转流离许多年以后,已经老了的这个女的总是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张爱玲最后写道:“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句‘噢。你也在这吗?’”如果不告知作者姓名,谁能想象得到如此清纯的抒怀是出自张爱玲的笔下昵?于千万人之中,于千万年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何等的不易,而遇上了却又没有别的话说。只定定地站一会儿,朦胧而纯净,何等的美丽!这段文字读起来实在更像一个十七八岁、清清纯纯、爱幻想的女孩子的感怀。
记得有人说过,从散文中比小说中更容易见出作者的真性情。小说是编故事,作者可以站在高处透视人生,而散文则更多地记述作者本人的现实经历。1944年张爱玲写这篇散文时正处予她与胡兰成热恋之际,以她的聪明不会不清楚胡的风流秉性,但两情相悦的愉悦使她很快进入了热恋状态。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恋爱的幸福唤起了她内心深处潜隐着的儿女情怀和对不染世尘、晶莹剔透的真爱的向往。更因其对丑的、变形的人与事见得多了,才越加将感情幻想得至纯至净。于是,在《爱》中张爱玲流露出的不是苍凉,而是天真;它的颜色不是紫色,也不是灰色,而是玫瑰色,遥远而温馨的玫瑰色。虽然在她的作品中这样的颜色只是星星点点。但我们终于知道张爱玲并非超脱得不染人间烟火,揭开了神秘面纱的张爱玲离我们很近,与所有的年轻姑娘一样有梦,有幻想。毕竟她那时刚刚25岁。
张爱玲不愧文坛奇才,锦心绣口。“这是真的。”开篇第一句、也是第一段的这句话,也许正是她当时的现实期望。在给胡兰成的一张照片眉边她写了几个字;“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从这篇散文里我们仿佛仍能嗅到这尘埃里开出的花的芬芳。
写小说的张爱玲世故、练达,而现实生活中的张爱玲却遇人不淑,好景不长。胡又先后与两个女子同居,张爱玲纵然豁达,也不会不伤疼了自己,最后二人分道扬镳。她终没能给自己找到一个“现世安稳”的感情归宿,确实令人感慨万分。但仍是在与胡的热恋时期,张爱玲却说过这样一段颇堪寻味的话:“高级调情的第一个条件是距离,并不一定指身体上。保持距离,是保护自己的感情,免得受痛苦。应用到别的上面,这可以说是近代人的基本思想,结果生活得轻描淡写的,与生命之间也有了距离了。”也许她未尝不会保护自己,但她不愿与生命有距离,不愿轻描淡写地生活,而宁愿付出代价去真真切切地感受一次。于是,在银紫色与青灰色之间终于还有些淡淡的玫瑰色隐隐现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