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制度实行十几年来,有力地降低了工程建造,提高了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为规范建设市场、体现有序竞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一些不合规不合法的行为切实存在。记者在采访中时常惊闻业内人士披露招投标市场的一些“内幕”。
招投标违规、违法行为归结起来,主要存在如下形式:
明招内定。本应实行公开招标的却采取邀请招标,有的项目甚至不进行招标。于是,各种见不得阳光的手段频频“轰炸”建设单位负责人。邀请投标开始前,单位早“内定”。于是,邀请投标仅是走形式,其他参与邀请投标的单位就成了陪衬。
搞地方保护或行业保护。有的建设单位或招投标代理公司在发布公告时,出台带有指向性的招标文件,或者利用一些限制条件来限制其他企业参与投标,使该工程的投标为所保护的企业中标。
企业围标、串标。评标时,施工单位能否最终能否中标,投标报价是最关键的。一些施工单位便私下找到同时入围参加投标的企业,与其“协商”,购买他们报价,最后中标的概率相当高,业内称此为“买标”。
违规“挂靠”。按照《招标投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施工单位要竞标,须有建设单位要求的相应资质。一些没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便采用挂靠到有相应资质单位的形式。业内称之为“挂靠”。双方经过协商,需求方获得“相应资质”,供给方则获得资质“使用费”或者“管理费”。
强力“公关”。工程投标竞标中,一些作假者为了中标,推行实用“公关”,目标直指招标有决策权或否定权的人物。
无论是“公关”费,还是挂靠“管理费”,最终都将“羊毛出在羊身上”,便会在建设过程中使用劣质建材以次充好,或偷工减料,忽略必要的安全管理等等,以获取“效益”。这不仅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还导致了工程管理的混乱,直接危及到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出现“黑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招标方的“见利忘义”,也有投标方的“急功近利”,但最终的原因是目前建设市场信用机制的不健全。完善的信用机制将成为堵住招投标违规源头的法宝。招投标“打假”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