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观后感之前,我们要仔细阅读或观看作品,理解作品写了或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或表达了什么感情,然后从中挑选出最感动自己或最启发自己的内容,作为写作读后感的材料。
例文:今天是我第一次上线下的心理健康课。康老师和蔼可亲,幽默风趣。课程内容生动形象,贴近现实生活,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调整心理的知识,感觉突然对过好大学新生活有了十足的信心。
正如康老师所说,我们学习心理学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自己快乐起来。对此,我十分认同!时时保持在快乐的状态中着实是一种大智慧,需要我们认真研习,来让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康老师独特的教学模式——小组学习完成任务。而内容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我们保持对心理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使我们能更好地认知、运用心理学知识。总之,我通过这节课认识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意义。
扩展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用
帮助适应大学生活能够解决问题,首先是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中学阶段,大家都有一个具体目标:考大学。
随着“上大学”这个直接、实在、确定的目标实现,便开始寻找新的目标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但是由于对大学生活缺乏了解,所以,确立目标时产生了许多心理冲突。首先,“理想的大学”同“现实的大学”之间的矛盾使人产生了深深的目标失落感。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感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让我们了解了心理相关的问题。
心理健康对人的重要性:
1、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的必要性-从儿童发展心理、性心理、学校教育心理、职业规划心理、社会心理、职场心理、婚恋心理、人际心理、危机心理等维度进行全面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唤醒,提高全民心理意识和心理异常识别水平。而不是等孩子出走反社会或者自杀才去注意才去挽救。
2、积极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推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提前介入,并前置到问题发现之初的水平。大力鼓励全民使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让全民意识到心理问题就像生理问题一样可以容易的去咨询,去治疗,去获得社会医疗保险的报销。
如何做到心理健康:
1、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周围的事物,在付出、伸展自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打消作为“超人”、“完人”等超越自身能力的念头,要正视客观现实,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
2、不要把心理平衡当作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理由 ,因为这些也是心理不太健康的表现。
3、一般把清除过度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称作“消极的”或“低层次”的心理健康。
4、要想获得“积极的”或“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是要有高尚的目标追求,能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追求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寻求生活的充实。其实质是:平衡——不平衡——平衡 的过程。
心理健康是一种身心健康的表现,我们不仅需要向医院那样的媒介来治疗我们身体上的疾病,更需要治疗我们心理缺陷的“医院”,我想我们谁都不想真正的进入这个“医院”。因此我们要打预防针,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再给我们打预防针。至于,该预防针效果的好坏,我的回答是——他很好,我们应该认真学!!! 这样有利于我们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对我的心理健康意义极其的深远。听了这门课程,我对我的心理健康更重视了,也更确定了我对未来心理健康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