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平凡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老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是在搪塞我,因为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感觉,这里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让我感觉到他们都好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然而,当我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开始沸腾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们考到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然而,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
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擦亮我们的眼睛,仔细瞧一瞧,那一位是孙少平呢?
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
坦白的说,我看过的书扳着手指来数就够了,根本不需要另外的计算方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一些杂志,也读过两遍《红楼梦》,阅读了路遥的所有作品,这便是我的全部,相当贫乏。
《红楼梦》没有读懂,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只零星地记得几个人名,因而驻留在心中最长久的便是路遥倾心描绘的黄土高原,当然《平凡的世界》在其所有的作品中又是最令人难忘的。当初开始接触时,不知是因为情节还是为别的,心情交织着激动与感动,一百来万字的作品一口气读完,至今也令人感到吃惊。
看《平凡的世界》是在中学的时候,那是一个有着辉煌的梦想,凌云的壮志的季节,也是一个有着家庭变故与生活挫折的夏天。伤感与失败,现实与自尊,在书中好像阅读到了自己。想像着主人公的艰难,还有他的高昂的头、他的坚定的步伐,也好象在他的世界里走过一遍。
生活中梦想的失落,追求的果实,最容易令自己怀疑自己,有一段时间,发疯似地喜欢上了哲学,从萨特到弗洛伊德,从尼采到叔本华,留连忘返走在那些令我似懂非懂的哲学名词世界中。在我的意识里染上了无法抹去的悲观。然而当我翻开《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渐渐地走出了那种伤感的哲学气氛,慢慢地明白这世界有着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注视和理解,而用不着悲伤。从作品中阅读农家的琐事与盼望,还有秀水青山与封建愚昧,更有主人公对生活环境的凛然傲气以及梦中甜美的渴求。在以后,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作者笔下黄土高原的农村与我偏僻贫穷的家乡进行比较,尽管一南一北。
海明威曾在《老人与海》中说:“人,你可以去消灭他,但不能打败他。”关于这方面的名言佳句读过很多,但是当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演绎着这至理名言时,我被感动了,被鼓舞了。当孙少平慢慢地捱到最后拿着两个黑馍时,我的瞳孔在升温,我的心跳在加速,虽然这样的情景是在几十年前。假如给我一份这样的现实,我能拿起这两个黑馍吗?在以后我想了许多,假如同样的窘境给了我,我会相信自己的,会走过自己的。依然不变的沉重的负荷压在孙少平的肩上,于是他走上了做苦工的道路,在沉重的劳累之后,躲在昏暗的屋子里坚持阅读,而同样年龄的我却在等待家中的汇款,在明亮的灯光下让最珍贵的光阴从身边溜走……我沉默了,我没了理由。
在厚厚的作品中,感受一个平凡与崇高的灵魂,其实不要埋怨生活不能给予你所有的渴望,也不要后悔自己选择每一步前进的道路。作品中的人物在我的心中撞击,他们的信念与追求,他们的痛苦与幸福。生活是很普通的,是需要创造,需要苦心经营的。在过去与未来的日子里,这种信念一直告诉我,去寻找美丽,寻找自我。
走出曲折的故事情节,走出人物的悲喜离合,在现实的生活中开始新的开拓与经营。走过每一个日子,尽管夹杂着困难与失败,失落与迷茫,可我对生活的梦想永不会沉落。
读《平凡的世界》
读一本好书,如得一位良友,时时给你勇气与力量,催你奋进。
《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对于上帝的子民来说,用自己的生命作上帝的祭品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对于路遥来说,用自己的生命祭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是无怨无悔的选择。正处壮年的路遥准备写一部好作品,在精心挑选阅读了100多部文学名著之后,路遥将自己关进了书房。一方书桌,一撂稿纸,一管水笔,路遥开始了创作历程。寒暑易节,冷暖自知,写作的苦涩酸辛,除了日月星辰,恐怕只有路遥一人能说的清。但后人多喜附会,于是便有人演绎了路遥写作完毕的情状:路遥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长叹一口气。他想起自己很久没有照镜子了,于就起身踱到镜子前。用粗糙的手掌抹去镜子上的灰尘,路遥看到了一个憔悴的男人:头发凌乱,双眼深陷,胡茬满腮。鬓间,不知何时已变得斑白——
没人能够否认路遥的英年早逝是因为写作《平凡的世界》而耗尽心血;没人能够否认凝结着路遥心血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杰作。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平凡的世界》无疑树立起一座丰碑。每一个阅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人生,有苦,有甜,但不能没有滋味;人生,有成功,有失败,但不能停止拼搏。”
这就是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带给我的启示。
记得那是个苦涩的七月,我高考落榜,正值心情抑郁之时,一个朋友送给我这本书,说:“看看吧,也许会有帮助的。”
我依然记得我是如何贪婪地读完了这本书,一整日书不离手,从白天读到黑夜,又从黑夜读到凌晨。掩上书卷,我竟不能自已,激动的痛哭起来。我的泪水不是流给懦弱,而是一种类似飞蛾破茧而出获得新生后的喜极而泣。泪眼婆婆中,路遥笔下的人物孙少平、田晓霞、金波……仿佛向我走来,告诉我要坚强,要善良,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我,也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顷刻之间变得坚强了,善良了,有价值了。
于是,在初次读完《平凡的世界》的那个清晨,当阳光冲破夜幕的包围发出万道光芒的时候,我站在窗前,对世界张开了双臂,耳边响起一个伟人坚毅的声音:
“扼住命运的咽喉!”
重温《平凡的世界》
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平凡的世界》或许就是这样一本让人百读不厌的好书!
有很多人给着它这样的评价:“中国五十年的乡土文学,只有一本《平凡的世界》”,此话虽然有夸大之嫌,但是,这本书无论是关于乡土风情的描写、还是乡土人物的刻画等,在中国乡土文学长廊中都有着不可抹煞的一席之地!
乡土的描写,不应该有那么多的负累,而是应该有更多宽松的、真实的元素充实在里面,并且作者能够和阅读的人一起享受到这种乐趣!
《平凡的世界》一书以黄土高原深处一个普通的自然村落为着眼点,通过对孙、田、金三大家族的普通人物生活延展开来,由农村互动到城市,从文革后期跨越到改革开放前期,作者难能可贵地向我们展示出一幅从1975-1985年,历经十年的乡土画卷。书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中国乡土的沧桑变迁无不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透过表面描写去挖掘该书的主题,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到了一种关注:关于我们的乡土、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在时代跋涉前沿中的苦苦挣扎!
通读全书,作者的文字描写极为朴实,没有一丝的华丽和矫揉造作,书中的描写来源于本本分分的生活,这是该书获得成功之处,书中,尤其是人物刻画,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热泪盈眶,无语噎咽!是的,他们从书中读出了自己,读出了他们自己的生活,找到了藏匿在书中主人公后面我们自己的影子!
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伟大中又映现出平凡,书中不仅仅有着乡土人物的苦难成长历程,更表达着普通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尤其是书中主人公在面对艰辛坎坷面前暴露出那种不屈的高昂斗志。
这本书启蒙着无数即将或已经踏上社会青少年前行的方向,关于善良、关于追求、关于真诚、关于拼搏。作者通过普通人物命运的描写一味地强调着“不惧怕艰辛的人生才是壮美的人生,不屈于逆境的灵魂才是高昂的灵魂!”这样的伟大主题!同样,这本书也给研究乡土文化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理性的平台,怎样的乡土才是真正的乡土,乡土并不一定就是沉重、落后,乡土也有着自己繁华,乡土深处的善良、包容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用心体会。
作品的描写时缓时促,但是,我们每个读者却都能跟得上,作者通过淳朴的文字引领着读者在城乡之中来回穿梭进进出出,对于书中文字的描写,作者拿捏得很稳,几乎覆盖到了每一个读者的感受,作者笑的时候我们也跟着笑,作者流泪的时候我们也会潸然泪下。作者知道我们读者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有着这样细微的洞察力和感染力。
年少的我们为书中男女主人公孙少平和田晓霞恋情的有缘无份而泪眼婆娑;也会为傻子田二、二杆子王满银等等小人物生活中张扬的的举止而忍俊不止;我们也会对于那个在大跃进期间意气风发、牛气冲天扬言要在三年之内把荷马踩在脚下的老诗人的张扬而哭笑不得;更为书中主人公在命运中的不甘俯首而荡气回肠。
一场大水冲走了很多读者的眼泪;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勾起了无数人对西部草原的向往;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改革大潮将我们每个人都席卷了进来。如何把握自己命运的方向和面对变革所应有的心态,成了现代人不得不去用理性思考的东西
也有人,说过这本书有片面的“理想化、平庸化”,但这正是作者写作的意图,力求表达出平凡人的生活、平凡人的感情,只要我们能读透它,知道我们将会从书中得到怎样的共鸣,那么,这本书就算完成了它的文学使命
是的,作者路遥已经逝世很久了,前不久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其女关于父亲路遥的一篇追忆,不禁唏嘘!天妒英才,路遥走的太早了!不过,一本《平凡的世界》会让读者记住你!
鲁迅先生说过:“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依旧活着”,我们想说:路遥,你永远活在我们读者的心中,时刻温暖着我们。
一直觉得,有两部书是一定要看的,一部是红楼梦,另一部就是平凡世界。至于理由,也很简单,两部书最大的共性就是展现了那时那地的社会的全景。一如古罗马的史诗巨作,看过之后,是长时间的感动和震撼。
《平凡世界》用路遥的话说,写的是中国上世纪的1975年到1985年10年间的事;更象是一幅清明上河图,细致的展现了十年间中国社会各种动荡与变革,各种人的人生与命运,各样大事件的前因与后果。因此,从本质的定义上说,没有人否认,它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史诗式的作品,装载着不止文学的内容。
先看看平凡世界里的人物吧。
平凡世界最先出场的是孙少平,他也是整个书里发展的主线;围绕着孙少平的孙家,大哥孙少安,大姐孙兰花,妹妹孙兰香兄妹四个,田福堂的田家;双水村的两大家族展开的。这其中两家又有产生了不少的瓜葛,包括孙少安与田润叶被扼杀的纯朴爱情和孙少平与田晓霞伤感结局的爱情。
除此之外,双水村整个村子的田家大户与地主成份的金家大户是农村人的缩影;而城里人的田福军又成了整部书中领导者的明示。从农村到城市的全景展现,从承包制的产生到经济搞活的政策出台历程,这都是书中通过每一个鲜活的人物所呈现给读者的。
先说孙少平吧。从我的理解上看,孙少平的身上应该有着更多作者的影子。和作者一样,孙少平是黄土地上农民的儿子,家境不好,在无比困难的情况下多读了几年的书;从学生时代的开始,孙少平首先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他所想的不仅是很现实很急要的吃饱肚子的问题,更多的时候他能够从另一个高度看待自已的处境;不论是与郝红梅那种蒙蒙胧胧的感觉,以及其后类似于初恋失败的难受,看起来孙少平也是在一件一件很真实的磨难中长大的,每一件事情的发生不只是对这件事的思索,还有他对经历事情的深层次的感悟和根源的追索,可以说孙少平的身上体现着中国新一代青年曾有的追求和对社会各种事件的追索,他们已不安于即有的结论和附合,他们想找到一条不同于以往的,和适合于自已的道路。从横向的对比上说,孙少平的寻找又要比孙少安高一个层次,因为少安还是在农村的大的思想圈子中没有摆脱,就好比当初恩格思对阶级的评价,孙少安是具有农民的局限性的,他也在自已的天地中寻找着突破,但他不可能突破的是农村这个前提。而孙少平就不同,他更象是巴家先生的《家》里面的觉慧,是个彻底的反叛者和革命者,他要跳出的不是他那个贫穷的家,他想要超越的是整个时代的局限,是那个时代农村与城市的泾渭分明。所以说,如果非要找个先例做对比的话,我感觉孙少安与孙少平,更象是《家》里面的觉民和觉慧,只不过少了一个妥协者觉民罢了。
那么,孙少平除了是一个类革命者之外,他还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在平凡世界里,他又是一个见证者,他所见证的是那个时代的巨变。作为近在咫尺的参与者,孙少平即能感受到农村的气息,又完全接触得到城市里的震荡。他的眼睛就象是一部高高在上的摄像机,把那个时代的变化记录下来。而大脑的思索就成了旁白与解说,用他对资本论的思索提示着某些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必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孙少平又是路遥人生中主人公的影子,唯一不同的是孙少平的命运不是短时间内的大起大落,他的境况的好与坏,在时间上是更长一点的努力与变化。所以,作为见证者的智慧,他的思索也更多的承载了作者的探究。
再说说孙少平的感情经历吧。
初恋算是和郝红梅的那一段吧,所有的评论家们都愿意把他与郝红梅萌生的那么一种很微妙的感觉看成是同一处境下自然相近的结果,这也不尽然。确实,如果不是每天吃饭时那种特别的处境,他们不会有更多与众不同的接触机会,但萌生于两人之间的感觉的前提也许还有共同的受压抑的家庭背景。一个是农村中最贫穷的代表;一个是那时那地倍受歧视地主后代;共同的压抑使两根草向一起生长,但他们又是不同的,郝红梅远没有对生活的更高层次的思索,她还只停留在改变处境的阶段,包括她和顾养民之间失败了的试验以及当教师的丈夫破产的婚姻,都是她想改变当时处境的权宜之计,她所做的一切,不是对命运的征讨,而是被动的拒绝。孙少平则不同,他与郝红梅的分开给他的经验即有反面的(也算有一点伤心吧),更多的是正面的思考,还好,他是不会因为这个而自卑的,因为他没有直接放弃他和田晓霞的爱情,而是更好的经营着她。孙少平最终选择了惠英一开始时我是感觉有一点不合适的,但想想,他在那时的自我定位使他只能如此选择,必竞生活不是一出戏剧,完美也许只有戏剧里才有。能够与真正相爱的爱人走到一起的婚姻,现实生活中也不是很多,在那个时代,更多的只有合适两个字,就象今人说过的一句话:在恰当的时间遇到合适的对象吧!如果田不死呢,我不知作者会怎样写下去,但在意识深处,这完美的爱情总会显得脆弱,那样的不堪一击。
但我,还是向往着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纯真爱情的,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那样一个平凡的世界里将两颗心靠在了一起,这如果是在现时现地,可能更象一个童话;而在曾有的年代,一切看起来是多么的清纯和自然,以往的知青电影里,总有如此绚丽的爱情出现又总会以一种黯然的方式结局,这其间的恩怨情仇,又有几个人能读得懂呢,也许只有经历了那个特别的时代的人才能理解吧。谁又不充满期待呢,看他们的爱情描写,开始的时候我是以一种神圣的心态来期许的,直到田死去,我在伤感和难受之后,最想问的,也许就是那句,不如此,又如何吧;一段爱情,本没有太多的曲折离奇,所有的故事只在故事中的每一点一滴的细节,当我们以愉悦的心情分享着他们曾有的爱情时,我不再计较那个没有走到一起的悲剧式的结果,因为,有时候,什么样的结果已不重要。
最后的爱情,也是最终的婚姻就是惠英嫂了;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妇女的优秀品质的结合,她长的不错,还温柔善良,精于持家。在任何一个男人的角度上来讲,能够娶到这样一个妻子,也算不错吧;人与人之间,是在细微的关心与呵护中产生类似亲情的爱情的,包括书中的润叶姐,不也是在最后的时候感受到了那种执著的爱情所带来的顿悟吗;可以说,那个年代,自由的爱情很多都是终结于婚姻,而婚姻却能制造另一种相儒以沫的爱情,就好比上错花轿嫁对郎的搞笑一样,先结婚后恋爱或者是一些人的选择吧。当然,孙少平与惠英嫂的感情不是从婚姻开始,却是在生活中渗透的最好结果。
金秀对孙少平的所谓爱情象个孩子,但更具有新时代的气息,那种追寻更自由化爱情的勇气也许在那个年代算是新新人类了吧,只是这种尝试中有一点另类的亲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给自已的情感制造一个参造物,就好比那个曾经做过的调查一样,说是年纪大结婚的人,孩子在选择另一半时会有嫁比自已大的人的倾向,可能小时候的影响是终生的吧,再或者是青梅竹马本就是爱情的温床!
应该说,孙少平的感情历程经历了更多的弯路,初恋的盲目,真爱的失落到最终的回归,回归于传统式的爱人和传统式的婚姻,当然,也可能有人会说,他毕竟娶的是寡妇,这在当时也是一种与世俗相左的行为吧,只不过有了田润生与郝红梅的事例在先,这样的结果就不再有抗争世俗的意味了。
再说孙少安吧。
给孙少安定位是很简单的事情,他就是一个农民。如果一定要有一点区别和不同的话,他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农民。这种新思想相对于他所处的环境来说,也许是超前的,他不满足于现状,有更多的抗争,他所要努力变化的,不是农村的落后局面,他的出发点没有那么高,他只想让家里好过起来,能吃饱肚子;只不过这种努力的副产品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孙少安也有过失败,失败对于每个人来说正是一剂良药,就好比那时代的变革一样,如果不具备面对失败的勇气与决心,就不会出现新的局面,最终孙少安算是小有成功了,但伴随着他的成功的是另一种失败,生活的失败,秀莲的重病所隐喻的也许就是孙少安一种成功背后的不快乐的源头。
从没有相信过所有的故事都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平凡的世界本来就是具有各样的缺陷美的,每个人拥有一样东西的时候,都会失去另一样东西。在平凡世界里,秀莲是用健康与生命换来了境地的完全逆转,但最终这种意外的失去会让之前所有为生活幸福的努力化为零,无论怎样,在书中,孙少安还算是一个成功的农民吧,他也只能得到如此的评语,因为他再努力,也只算是家里面的觉民,还和他所在的大环境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
孙兰花呢,她算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尽管作者在她身上所用的笔墨不多,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个有着美好的梦想的农村妇女。她也象所有人一样,在最初的时候,为自已的梦想追求过,这从她不顾家里的反对嫁给王满银就能表现出来;王满银所给予她的不多的青春梦想就足以让她为了这个家操劳十几年,直到有人和她“抢”她唯一拥有的东西,那个不怎么样的男人,她的那种悍性才发泻了一回,她的寻死以及其后王满银浪子回头后的幸福生活有时更象是一个不可能的结局,也许作者是想给这样一个祥林嫂式的不幸女人最后完美的梦吧!但不管怎样,兰花大抵就是那个刚刚开放的社会背景中最淳朴的农村妇女的写照吧。
最后要说的是孙兰香。
兰香是孙家最终摆脱农村的唯一的人,她上了大学,男朋友的家境和背景也不错,未来对于她来讲,就是独木桥之后的平坦大路;同《家》一样,作为打破农村与城市界限的努力结果,只有兰香是最彻底的。孙少平的走出来,也不过是苦苦追寻后的中间路线,而兰香正是承载了孙家大希望的突破;时代需要突破,就好比那时节的社会大变革一样,每一个领域都在寻找着自已的最终出口;希望还是在年轻的人们身上开始实现了,兰香也好,金秀也好,她们的走出来,是建立在孙少安、孙少平们的努力基础上的进步。
贫寒的孙家四个子女汇集了那个年代农村人的典范代表,他们的命运也是那个时代更多人的写照,不管成为最终的农民企业家也好,还是走出去做一个城市的边缘人也好,还是象兰花那样的扎根于黑土地,兰香那样的将自已溶入城市,这都是那些激荡的日子人们的几种命运,然面,就好比红楼梦里的贾府,孙家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那就是黄土高原的双水村。
这个村子所经历的变迁不只有特定年代的历史,更有着黄土高原的浓厚风情,它是整个中国历史时代的缩影,它的经历也喻示着农村生活历经风暴的震荡,最终所酝酿的世纪变革,就好比那场变革的文学记寻,在字里行间,书定史诗式的影子。
评孙家,也只是平凡世界很小的一部分,书中象红楼梦一样层次鲜明的出现100多个人物,尽管大多着墨不多,但又个个活灵活现,充满特点;人物的涉及面即有身为社会管理层的田福军等,也有商人的嘴脸,更有农村的面貌。你能够在书中找到任何一种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正象路遥在创作手记《早晨从中午开始》里面说的,平凡世界是由十年间的三种报纸中最具有当时社会影响的典型的事例精华中提炼出来的,每一件事都真切的发生过,尽管不是发生在一个人,一户家庭中,但在那个时代,这些一点一滴的生活中的小事是真实的,每一个看到这个故事的人更象是看到了一部时代的记录片,平凡的小事,真实的小事,这也许是平凡世界的主题所在,现实主义的手法带来震撼更能给人以思索的启示。
很抱歉我没看过这本书,这是在各处收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