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是什么意思?

2024-11-22 02:26:4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瞎则网技术。IEEE组织的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

以太网实现了网络上无线电系统多个节点发送信息的想法,每个节点必须获取电缆或者信道模咐的才能传送信息,有时也叫作以太(Ether)。

(这个名字来源于19世纪的物理学家假设的电磁辐射媒体-光以太。后来的研究证明光以太不存在。) 每一个节点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制造商分配给网卡的MAC地址,以保证以太网上所有节点能互相鉴别。由于以太网十分普遍,许多制造商把以太网卡直接集成进计算机磨码棚主板。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减少冲突,将能提高的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

如此一来,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即载波多重访问/碰撞侦测)的总线技术。

扩展资料:

历史

以太网技术起源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先锋技术项目。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鲍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

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区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数据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为3Com的成功作出了贡献。Saltzer在一篇与他人合著的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在理论上令牌环网要比以太网优越。

受到此结论的影响,很多计算机厂商或犹豫不决或决定不把以太网接口做为机器的标准配置,这样3Com才有机会从销售以太网网卡大赚。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另一种说法“以太网不适合在理论中研究,只适合在实际中应用”。

也许只是句玩笑话,但这说明了这样一个技术观点:通常情况下,网络中实际的数据流特性与人们在局域网普及之前的估计不同,而正是因为以太网简单的结构才使局域网得以普及。

梅特卡夫和Saltzer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MAC项目(Project MAC)的同一层楼工作,当时他正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学毕业论文,在此期间奠定了以太网技术的理论基础。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计算机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Xerox),成立了3Com公司。3Com对DEC、英特尔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

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提出。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用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CNET,在以太网浪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太网

回答2:

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局域唤巧网通讯方备链侍式,同时也是一种协议。以太网协议定义了一系列软件和硬件标准,从而将不同的仿吵计算机设备连接在一起。

以太网( Ethernet )设备组网的基本元素有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光纤和普通网线以及以太网协议和通讯规则。

扩展资料: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减少冲突,将能提高的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如此一来,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

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即载波多重访问/碰撞侦测)的总线技术。

以太网实现了网络上无线电系统多个节点发送信息的想法,每个节点必须获取电缆或者信道的才能传送信息,有时也叫作以太(Ether)。每一个节点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制造商分配给网卡的MAC地址,以保证以太网上所有节点能互相鉴别。由于以太网十分普遍,许多制造商把以太网卡直接集成进计算机主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以太网

百度百科_以太网接口

回答3:

以太网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局域网组网技术(其他常见局域网组网技术还有令牌环局域网、无线局域网、ATM局域网),以太网技术的正式标准是IEEE 802.3标准,它规定了在以太网中传输的数据帧结构。

在物理层上看,一个完整的以太网帧有7个字段,事实上,前两个字段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太网数据帧,它们是以太网在物理层上发送以太网数据时添加裤念上去的。为了实现底层数据的正确阐述,物理层使用7个字节前同步码。

在以太网帧中,目的地址可以分为三类:单播地址、多播地址和广播地址。

扩展资料:

以太网是在70年代初期由Xerox公司PaloAlto研究中心推出的。1979年Xerox、Intel和DEC公司正式发布了DIX版本的以太网规范,1983年IEEE802.3标准正式发布。初期的以太网是基于同轴电缆的,到八十年代末期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完成了标准化工作,即我们常说的10BASE-T。

自 20 世纪 80 年胡森困代早期的 10 Mbit/s 以太网成为世界首个计算机网络公开标准开始,以太网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正如你所见,以太网系统不断升级,以提供更灵活、更可靠的电缆连接,不断适应速度提升带来的网络流量,增加更多功能来满足日益复杂的网络系统需求。春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太网

回答4:

以太网:

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EEE组织的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

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减少冲突,将能提高的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

如此一来,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即载波多重访问/碰撞侦测)的总线技术。

以太网实现了网络上无线电系统多个节点发送信息的想法,每个节点必须获取电缆或者信道的才能传送信息,有时也叫作以太(Ether)。

每一个节点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制造商分配给网卡的MAC地址,以保证以太网上所有节点能互相鉴别。

由于以太网十分普遍,许多制造商把以太网卡直接集成进计算机主板。

以太网通讯具有自相关性的特点,这对于电信通讯工程十分重要。

扩展资料

以太网技术起源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先锋技术项目。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鲍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

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区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数据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为3Com的成功作出了贡献。Saltzer在一篇与他人合著的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在理论上令牌环网要比以太网优越。

受到此结论的影响,很多计算机厂商或犹豫不决或决定不把以太网接口做为机器的标准配置,这样3Com才有机会从销售以太网网卡大赚。

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另一种说法“以太网不适合在理论中研究,只适合在实际中应用”。也许只是句玩笑话,但这说明了这样一个技术观点:通常情况下,网络中实际的数据流特性与人们在局域网普及之前的估计不同,而正是因为以太网简单的结构才使局域网得以普及。

梅特卡夫和Saltzer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MAC项目(Project MAC)的同一层楼工作,当时他正谈孝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学毕业论文,在此期间奠定了以太网技术的理论基础。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计算机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Xerox),成立了3Com公司。3Com对DEC、英特尔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

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提出。当槐配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用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CNET,在以太网浪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铅侍指缩并被取代。

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太网



回答5:

以太网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研制开发的一种基带局域网技术,使用同轴电缆作为网络媒体,采用载波多路访问和冲突检测( CSMA/CD )机制,数据传输速率达到 10MBPS 。但是如今以太网更多的被用来指各种采用 CSMA/CD 技术的局域网。以太网的帧格式与 IP 是一致的,拦伍特别适合于传输 IP 数据。以太网由于具有简单方便、价格低、速度高等。

以太网最初是由XEROX公司研制而成的,并且在1980年由数据设备公司DEC(DIGIAL EQUIPMENT CORPORATION)、INTEL公司和XEROX公司共同使之规范成形。后来它被作为802.3标准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所采纳。

以太网的基本特征是采用一种称为简孙或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的共享访问方案,即多个工作站都连凯铅接在一条总线上,所有的工作站都不断向总线上发出监听信号,但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工作站在总线上进行传输,而其它工作站必须等待其传输结束后再开始自己的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