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台湾剧作家赖声川?

2025-01-20 19:26:0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赖声川1954年在美国华盛顿市出生。在华盛顿进小学的时候,赖声川被视为是天才儿童而直接进入二年级就读,后来回台湾念初中时却因为语言与文化上面的无法适应,被留了一年级。赖声川被问到这段往事的时候,不禁在回答时大笑了起来:“我一方面觉得这根本就是报应,因为我小学曾跳级一年;另一方面也感谢这个经验,让我可以缓一下刚回国就得适应升学压力下的生活脚步。”想不到初中还没念完,父亲因病过世,原先命运似乎只是安排赖声川短暂回国几年再出国念高中、大学,想不到因此而与台湾以及中文创作结上了不解之缘。

赖声川尤其欣赏英年早逝的美国爵士乐手约翰·寇传:爵士乐不是吹得快或奔放就好,其中学问很大。他视约翰·寇传为“爵士乐的爱因斯坦”,因为他所用的音符、节奏、技术都是没人用过的。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在台湾的台北原计划演出8场,结果加了7场。在台湾的中南部原计划演出3场,结果加了2场,总共演了20场,打破了舞台剧连续演出的记录。《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连续出版的录音带,也持续风靡全省各地。戏中的许多对话,成了街头巷尾的流行话题。许多评论纷纷指出“表坊”和赖声川成功地将“精致艺术”和“大众文化”作了一次巧妙结合。

赖声川作品:

1、《那一夜,我们说相声》1985

这个由5个相声段子所组成的“相声剧场”,借由正在消失中的艺术形式来反映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事物与观念的消逝。

2、《暗恋桃花源》1986

前后三度上演的《暗恋桃花源》。排练悲剧《暗恋》和排练喜剧《桃花源》的两个不同剧团,阴错阳差地必须轮流使用一个舞台。最后,两团甚至象合唱团二重唱似地公用舞台演出。

3、《红色的天空》1994

“表演工作坊”十周年纪念演出。赖声川透过演员还年轻的身体,诠释人老年、老化、以及生命末端的种种情境。

4、《如梦之梦》2000

《如梦之梦》从一个医生的故事,连结到一个病人的故事,在连到一个上海老女人、一个法国伯爵的故事,然后又回到病人的故事,最后再度成为医生的故事。

赖声川不仅在剧场里可以指挥若定,他的家居生活也一样从容与优雅。虽然剧场和教学工作非常忙碌,赖家父母注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与品质的传统并没有断过。学生时代就喜欢上弹奏演唱的他,后来在大学阶段开始接触佛法与密宗,许多生命中的巧合与因缘,让赖声川一直在冥冥中作下一些决定……

个人档案

1954年10月25日生

学历 :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1983 ;辅仁大学文学士,1976
重要经历:
戏剧工作者、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副教授、教授、戏剧系主任,戏剧研究所创办所长、“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

获奖

东京国际影展青年导演银樱奖(《暗恋桃花源》、1992)
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暗恋桃花源》、1992)
柏林国际影展卡里加里奖(《暗恋桃花源》、1993)
新加坡国际影展最佳影片(《暗恋桃花源》、1993)
新加坡国际影展最佳导演(《暗恋桃花源》、1993)
新加坡国际影展飞比西国际评审团奖(《暗恋桃花源》、1993)
香港舞台剧奖特别荣誉奖(2000)

重要讲座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校董讲座(Regents’ Lectu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0)

创作作品:

剧场(原创,编剧与导演)

1.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1984;1984参加第五届
实验剧展演出)
2. 《摘星》(兰陵剧坊演出、1984)
3. 《过客》(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1984;1985参加锣声定目剧场剧展演出)
4.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表演工作坊”演出,1985;1993重演,1994美国、亚洲巡回)
5. 《变奏巴哈》(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1985)
6. 《暗恋桃花源》(“表演工作坊”演出,1986;1991重演、美国、亚洲巡回;1999重演)
7. 《田园生活》(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1986)
8. 《圆环物语》(“表演工作坊”演出,1987)
9. 《西游记》(“表演工作坊”演出,1987)
10. 《回头是彼岸》(“表演工作坊”演出,1989;1990亚洲巡回)
11. 《这一夜,谁来说相声?》(“表演工作坊”演出,1989;1989-90美国、亚洲巡回)
12. 《台湾怪谭》(“表演工作坊”演出,1991)
13. 《红色的天空》(“表演工作坊”演出,1994;1994美国巡回;1998执导香港话剧团於香港演出;1998-99执导大陆北京一级演员於北京演出)
14. 《又一夜,他们说相声》(“表演工作坊”演出,1997)
15. 《先生,开个门!》(“表演工作坊”演出於香港,1998)
16. 《我和我和他和他》(“表演工作坊”演出,1998;1998代表台湾於香港第二届华文戏剧节演出)
17. 《十三角关系》(“表演工作坊”演出,1999)
18. 《菩萨之三十七种修行之李尔王》(“表演工作坊”演出於香港,2000)
19. 《如梦之梦》(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2000)

剧场(导演、剧本非自创)

1. 《落脚声?古厝中的贝克特》(剧作家贝克特;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1988)
2. 《海鸥》(剧作家契诃夫;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1990)
3. 《面试》(剧作家范?义大利;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1991)
4. 《一夫二主》(剧作家高多尼;“表演工作坊”演出,1995)
5. 《新世纪,天使隐藏人间》(剧作家库许纳;“表演工作坊”演出,1996)
6. 《灵戏》(剧作家郭宝昆;新加坡实践话剧团演出,1998)

剧场(舞台设计)

1. 《摘星》(兰陵剧坊演出、1984)
2. 《先生,开个门!》(“表演工作坊”演出於香港,1998)
3. 《绝不付帐!》(“表演工作坊”演出,1998)
4. 《十三角关系》(“表演工作坊”演出,1999)
5. 《菩萨之三十七种修行之李尔王》(“表演工作坊”演出於香港,2000)

电影(编剧与导演)

1. 《暗恋桃花源》(1992)
2. 《飞侠阿达》(1994)

电视(编剧与导演)

1. 《我们一家都是人》(1995-97, 共244集)

出版

1.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台北:皇冠,1986。
2. 《暗恋桃花源》。台北:皇冠,1986。
3. 《圆环物语》。台北:皇冠,1987。
4. 《今之昔》(品特二出剧本之翻译)。台北:皇冠,1987。
4. 《西游记》。台北:皇冠,1988。
5. 《回头是彼岸》。台北:皇冠,1989。
6. The Peach Blossom Land. 英文版,收於Oxford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
y Chinese Drama. Trans. Martha Cheu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7. 《赖声川:剧场》四册。台北:元尊,1999。
8. 《僧侣与哲学家》(翻译)。台北:先觉,1999。

学术出版

1. “Mysticism and Noh in O’Neill.” Theater Journal. Vol. 35, No. 1(March 1983).
2. “Pieces of Thought, Fragments of Myth: The Orient in Strindberg’s
Dream Plays.” Chung-Wai Literary. Vol. 13, No. 6 (Nov. 1984).
3. “The Noh Plays of Samuel Beckett.” 《艺术评论》, Vol. 1, Nov. 19
89, Taipei.
4. “Specifying the Universal.” The Drama Review. Vol. 38, No. 2, T14
2 (Summer 1994).

其他为演出之中文翻译

1. 贝克特:《戏》(1988)
2. 贝克特:《无言剧二》(1988)
3. 贝克特:《来去》(1988)
4. 贝克特:《俄亥俄即兴》(1988)
5. 贝克特:《落脚声》(1988)
6. 贝克特:《什么哪里》(1988)
7. 契诃夫:《海鸥》(1990)
8. 范?义大利:《面试》(1991)
9. 艾克鹏:《厨房闹剧》(1992)
10. 高多尼:《一夫二主》(1995)
11. 达利欧?弗:《意外死亡(非常意外!)》
12. 库许纳:《新世纪,天使隐藏人间》(1996)
13. 达利欧?弗:《绝不付帐!》(1998)

有声出版品

1.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飞碟,1985)
2. 《这一夜,谁来说相声?》(飞碟,1989)
3. 《台湾怪谭》(飞碟,1991)
4.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新版、飞碟,1993)
5. 《又一夜,他们说相声》(丰华,1997)

影像出版品

1. 《这一夜,谁来说相声?》(群声,1994) 2. 《台湾怪谭》(飞碟,1994)
3.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新版、飞碟,1994) 4. 《回头是彼岸》(群声,1994)
5. 《红色的天空》(群声,1995) 6. 《一夫二主》(群声,1996)
7. 《又一夜,他们说相声》(群声,1998) 8. 《我和我和他和他》(群声,1999)
9. 《暗恋桃花源》(群声,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