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五岁入塾,七岁能吟,号称神童;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在对联方面,更是才艺惊人,由于其超人的才智和辛勤的耕耘,最终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李调元任广东学政时,熟知他对联才艺的人大都对其赞不绝口,可番禺一年仅九岁的傅姓学童却偏不服气。某日,学童得知李调元下乡视察,便故意在李必经之路用三块石头垒成石桥,想以此来为难李调元。
过了两个时辰,李调元的坐轿如期来到顽童设置的路障处。因块石阻路,轿夫几脚便将此石桥踢毁。傅姓学童一见,佯装大怒,立即上前拦轿责问,李调元只好下轿调解。学童佯装不服,不过,他还是提出了“和解”的条件:“听说李大人善联,今天由小人出句,请大人对句,对得好,方可放行。”李调元依约。于是,学童立即出句:“踢倒磊桥三块石”。
这是个七言出句,李调元一听便知。开始他以为与之配对乃小菜一碟,谁知想了许久竟也无法对出,只好垂头丧气地依约打道回府。
李调元回家后一连几天都闷闷不乐,妻子见其不悦,问出缘故,笑道:“这有何难!”随即念出对句:“剪开出字两重山”。李调元一听,连连称妙。
第二天,李调元立即找到傅姓学童,并告之其对句。谁知学童听后立即笑道:“此联不像大人所对,应出自妇人之手。”李调元大惊:“何以见得?”童子曰:“男子汉气度宏大,该用大刀阔斧之联相对;而妇人不出闺门,只知针线女红之事,故得知!”李调元本来就有些心虚,一听此话,不仅羞得面红耳赤,而且也为学童之才智所叹服。
其实,李妻以“剪”对“踢”,以“两重山”对“三块石”,本十分贴切,可谓天衣无缝。况且,若非有移山倒海之神奇,又怎能“剪”出两重山?这气势显然是学童的出句无法相比的。可惜此时的李大人也许是脑袋里出现了“短路”,所以才一再尴尬被动,而被小小学童白白奚落了一顿,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矣!
从容解意对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李调元在广东上任不久,便应当地文人墨客之邀一同郊游。他们一行来到一山青水秀的地方,只见这里风景幽静,悬崖峭壁上“半边山”三个字悬于半空。谁料小路突然中断,只有一股清澈的溪水仍从崖下的路旁潺潺流过,路边立有一碑,碑上刻字一行: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李调元初来乍到,正心存疑虑之时,有位秀才解释道:“这碑上的这行字是宋朝苏东坡、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留下的。据传,当时佛印为苏东坡出了这上联,苏东坡环顾四周,立即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那人说完后,又对李调元笑道:“这碑上只有半边对联,看来可能是东坡先生无法配对才立碑于此。早闻大人才思敏捷,能否代同乡苏学士一洗此羞?”李调元一听就明白,那人求对是假,欲借此事来侮辱自己才是真。然而李调元可不是等闲之辈,他稍作思忖,便从容地笑着说:“这下联,其实苏学士早就已对出来了,何须再对?”见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很明显这下联是:‘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个个击掌称好。
远观重重宝塔,六角四面八方;
近看平平玉手,五指两短三长。
接着,李调元又说道:“像这样的意对,在我们老家四川连孩童也能对出,这等玩艺儿诸公何足挂齿?”此话一出,刚才还在李调元面前故意卖弄的那个秀才立即羞得无地自容。其中有一秀才仍不服气:“学政大人刚才说,四川孩童也会意对,实不相瞒,我游学蜀中时,曾当面试过两人,不料请其联对,均呆若木鸡,无一能对。”李调元笑着问:“一试何人?”秀才答:“一童孩。”李调元问:“足下所出何对?”秀才答:“远观重重宝塔,六角四面八方”。李调元又问:“童孩有何表示?”秀才答:“他伸手摇摇,表示不解,笑着跑了。”李调元说:“他伸手摇摇,就是联对了,其联对应是:‘近看平平玉手,五指两短三长’”。
众秀才愕然,片刻之后,大家如梦初醒,立即自觉地排成一行,恭恭敬敬地向李调元深施一礼:“大人对联才艺,果然名不虚传”。
才子即景对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乌鸦跳雪山,片片竹叶朝天。
一年冬天,李调元从新疆顶风冒雪赶回京城。途中在一家酒店歇脚,他突然发现店里厅堂的墙上悬挂着半副对联,只见上面写着: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这下联到哪里去了?李调元迷惑不解。后来,他从店主那里方才得知其中的原故。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有一书生早起到这个小店饮酒,怱见店外霜桥上有条黄狗匆匆走过,一行清晰的“梅花”脚印立即映入眼帘。于是,他随口就吟出了“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这一上联。然而,此后他尽管费尽了心机,却再也吟不出下联来。出于无奈,他只好将上联书就后挂在这里,以期待有朝一日能有人对出下联。
当店主得知眼前这位先生就是声名远播的“蜀中才子”李调元时,便满怀期望地说:“相公,何不一展胸中奇才,也好让我们也见识见识!”李调元觉得这并非难事,于是欣然答应。可当他仔细品味后,才知出句字字千金,的确不凡。他思虑再三,仍难寻佳句,不免有些心焦。这时,忽见几只乌鸦落在门前山坡的雪地上正蹦蹦跳跳寻觅食物,他立即有了灵感,赶紧要来笔墨一挥而就:乌鸦跳雪山,片片竹叶朝天。众人见后,无不齐声喝彩。
回文谐音对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某日,川东一座古刹内钟声阵阵,烟雾缭绕。才子李调元便乘着浓浓的兴致,走了进去。
庙中和尚素闻李调元之大名,长老连忙亲自接待,除领着李调元在山前山后、庙里庙外看了个够外,还特地办了一桌丰盛的素宴予以款待。
席上,李调元见长老几次欲言又止,便问其有何难事,长老这才说出了其中的原委。
原来,这座寺庙中有幅画卷被长老视为珍宝,画卷出自长老的师傅之手,画面为三两枝出水的荷花,由于其笔法简洁,晕染得当,远观恰似真花儿一样。只是画卷还尚存一点点遗憾,长老及其师傅至今仍心有不甘。
据说,当年长老的师傅画完此画之后,恰逢江南才子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请其在画上题字留墨。唐伯虎毫不推辞,旋即悬腕展臂,大笔一挥就写下了“画上荷花和尚画”这几个大字。长老刚要提问,唐伯虎就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说完即甩笔而去。
李调元听长老怎么一说,兴趣陡增,马上要看看这幅颇有些来历的画卷。长老马上焚香净手,然后揭开方丈室中那面挂在墙上的红缎,李调元一看,果然是画妙字绝,他望着唐伯虎写就的这半边对子寻思了好半天,这才发现了其中的妙处。
原来,这句七字对不仅是个回文对,而且还是一谐音对,难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不过,李调元毕竟是李调元,他对画卷沉思片刻后便微微一笑道:“长老,请借墨砚一用!”长老立即将一支大号提笔捧到李调元面前:“请大人锦上添花!”只见李调元提笔在手,便紧靠唐伯虎的上联之旁写上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
师傅的遗憾没有了,长老也终于圆梦了。从此,这幅画卷也就成了这座古刹的镇寺之宝
清朝蜀中三大才子之一李调元在路上被牧童出的对联难住了,回家后还是老婆帮忙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