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意思是:阻止不了他们的声名、文章像江河那样万古常流。出自唐朝杜甫所写的《戏为六绝句·其二》
《戏为六绝句·其二》
【作者】杜甫 【朝代】唐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白话翻译: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
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注释
1、戏为:戏作。其实杜甫写这六首诗态度是很严肃的,议论也是可取的。六绝句:六首绝句。
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擅长诗文,对初唐的文学革新有过贡献,被称为 “初唐四杰”。
2、体:这里指诗文的风格而言。当时体:那个时代的风格体裁。
3、哂:讥笑。
4、尔曹:彼辈,指那些轻薄之徒。
扩展资料: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存在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而写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
其中的“不薄今人”、“别裁伪体”、学习“风雅”、“转益多师”(兼采众家之长)等见解在今天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意思是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一、原文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翻译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三、出处
唐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二》
创作背景
魏晋六朝是中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丽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得到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这,则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特别到了齐、梁宫体出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因此,唐代诗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判,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当齐、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诗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继起,开创了唐诗的新局面。
“务华去实”的风气扭转了,而一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之辈却又走向“好古遗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庾信总结了六朝文学的成就,特别是他那句式整齐、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用诗的语言写的抒情小赋,对唐代的律诗、乐府歌行和骈体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距离唐代较近的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因而是非毁誉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
至于初唐四杰,虽不满于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但他们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
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于是,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创作了《戏为六绝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戏为六绝句
“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句诗的意思是: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出自唐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二》。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这组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
原诗:
《戏为六绝句·其二》唐代: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释义: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扩展资料: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存在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而写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
直接评价“王杨卢骆”,评价“初唐四杰”,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这是说“初唐四杰”像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大多才华横溢,却又命运多舛,屈居下僚,尤其是他们的诗风、文风,他们诗文创作不拘俗套、清新、刚健,一扫齐梁颓靡之风。
但这样一来就和隋末、唐初“齐梁文风”的文坛主流相违背,尤其是在诗文的创作技巧上,就显得有点粗糙,甚至没那么精细。所以当时自诩为文坛主流的那批人,他们可能是身居高位,又可能以诗坛领袖自居,他们讲求词语华章、讲究属对精细,讲究形式要华美、典故要堆砌。
总之,诗文创作要有技巧,而技巧本身则以他们的标准为是。仿佛握着技巧的尚方宝剑,就可以讥讽、鄙视、嘲笑那些青春的清新力量,所以一句“轻薄为文哂未休”,其实说的就是那些文坛上泥古不化、手握齐梁颓靡余风、自以为握住了创作技巧的所谓文坛主流的那些人。
他们对四杰的嘲笑,笑他们词语不够华美,文风不够绮丽,最重要的是体现不出所谓的技巧与规范来,他们以为这种创作是轻薄的,所以他们哂之,他们嘲笑四杰的轻薄为文,老杜一句“轻薄为文哂未休”,刻画尽了文坛上、诗坛上这帮自留地文人、自留地诗人的可怜、可笑的嘴脸。
站在历史规律的制高点上俯瞰沧海横流的老杜,在刻画了遗老遗少的自留地文人、诗人们的丑恶嘴脸之后,径直发出振聋发聩的批判与呐喊——“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们这般可笑的、泥古不化的自留地诗人啊。
你们自以为掌握着文坛与诗坛的圭臬、你们自以为能确定创作的规范与技巧、你们自以为在狭小圈子里互拍马屁的所谓创作,到最后,其实不过是一堆诗文的垃圾而已,空有诗文的形式与空壳,却没有真正的内涵、创作的精神与历史的风骨。
而这些正是“王杨卢骆”所有,正是“初唐四杰”所有的,是的,他们可能没有你们用词那么精细、那么尖巧、那么华美、那么形式、那么喧嚣、那么所谓技巧,但他们书写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触及到了时代的脉搏,他们替一个时代的到来发出心声与呐喊。
在你们所谓“轻薄为文”的嘲笑里,他们的笔触、他们的心声、他们的创作才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所以他们终将如长江大河一般滚滚而下,终将万古不废、万古留芳。而你们这帮守旧的自留地文人啊,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就微不足道,也因此只能身名俱灭。你们对四杰的嘲讽,其实恰恰是历史对你们的嘲笑。
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戏为六绝句
意思:阻止不了他们的声名、文章像江河那样万古常流。
《戏为六绝句·其二》
【作者】杜甫 【朝代】唐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译文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站在历史规律的制高点上俯瞰沧海横流的杜甫,在刻画了遗老遗少的自留地文人、诗人们的丑恶嘴脸之后,径直发出振聋发聩的批判与呐喊,“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你们这般可笑的、泥古不化的自留地诗人啊,你们自以为掌握着文坛与诗坛的圭臬,你们自以为能确定创作的规范与技巧,你们自以为在狭小圈子里,互拍马屁的所谓创作,到最后,其实不过是一堆诗文的垃圾而已。空有诗文的形式与空壳,却没有真正的内涵,创作的精神与历史的风骨。
而这些正是“王杨卢骆”所有,正是“初唐四杰”所有的。是的,他们可能没有你们用词那么精细、那么尖巧、那么华美、那么形式、那么喧嚣、那么所谓技巧,但他们书写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触及到了时代的脉搏,他们替一个时代的到来发出心声与呐喊。
在你们所谓“轻薄为文”的嘲笑里,他们的笔触、他们的心声、他们的创作,才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所以他们终将如长江大河一般滚滚而下,终将万古不废、万古留芳。而你们这帮守旧的自留地文人啊,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就微不足道,也因此只能身名俱灭。你们对四杰地嘲讽,其实恰恰是历史对你们地嘲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戏为六绝句
意思: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出自: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 其二》
原诗:
戏为六绝句 其二
唐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释义: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
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当时体:指四杰诗文的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轻薄:言行轻佻,有玩弄意味。此处指当时守旧文人对“四杰”的攻击态度。哂:讥笑。尔曹:你们这些人。不废:不影响。
扩展资料
初唐四杰不满于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他们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
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于是,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创作了《戏为六绝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六绝句》虽然主要是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他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
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通过各种事例来总结出一系列的要点,将严正的笔意寄寓在轻松幽默的笔调中,娓娓道来,庄谐杂出。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