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化”的含义?

2024-11-08 22:49:2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文化概论

第一章 文化是什么?

时下"文化"这个词很流行。但说起它来,许多人的理解是很窄很浅的。比如一谈到文化,人们想到的往往就是音像市场、书店书摊、游艺室、歌舞厅,就是读读报刊、看看电影电视、演演文艺节目,搞搞书画之类。或者把它到处滥用,弄出一些类似"灯文化"?quot;鬼文化"、"厕所文化"之类的名堂来。当人们这样看待文化时,心里也许对"文化是什么"有一些感觉,但是要认真地考究一下,却又常常说不出来,或者说不清楚,说不完全。
这种朦胧的感觉,说明对文化的理解需要上升一个层次,提高到哲学上来把握。只有在哲学上,才能给这样复杂而普遍的问题提供一套比较概括的说法。当然,哲学也是各种各样的。我们依照马克思的哲学,尝试着给文化一个说法。
一、文化即"人化"
文化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说来很复杂。据说仅有据可查的定义,统计出来就超过了160多种,可见其复杂程度。但许多复杂的问题,其秘密往往隐藏在简单的、基本的事实中,"文化"的秘密也是这样。在我们看来,文化问题实际就是"人"的问题。文化的本质应该从"人之成为人"的事实中去寻找。
国际上使用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等意思,就是说,它最初是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栽培,以后指对人的身体、精神发育的培养,后来就进一步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
国外最先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后来美国学者克鲁柯亨和凯利进一步指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性式样又包含隐性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尽管说法有许多种,但是看得出来其中有些基本的、共同的东西。
从哲学上说,文化即"人化",包括世界的"人化"和人的"人化"即"化人"。
所谓"文化即人化"的意思是:文化,是指人们按照一定尺度去改变环境、发展自己。这样的活动及其成果就是文化。换句话说,文化是人的这样一种存在方式、存在状态:人追求和享有一定的价值成果,并通过实现这些价值来更新和发展自己。
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从文化与"非文化"或"无文化"的区别谈起。
首先,"文化"是指与"自在的、混沌的、蒙昧的自然状态"相反、相对的"人的状态"、"社会的状态"。与"文化"相对立的词,主要是"自然"、"天然"、"本能"、"野蛮"等。 "文化"与"自然"相对而言,就是说,它不是天然的、自然而然的,而是人改变世界(包括人本身)的自然面貌造成的。自然界原本就存在,如果没有人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它自然而然地存在下去,那就无所谓"文化"。人之外的自然存在是自在的,没有自觉意识的支配。没有人,天地自行运转、江河自行奔流、草木自行荣枯,一切是纯然的自然。它们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没有情感,没有灵明之性,没有刻意的追求和造作。自然界的东西,即使在人看来非常合乎规律、非常和谐和壮美,但也只是给人以那样的体验,并非是它们有意取悦于人。许多物种适应环境的本能巧妙得令人叫绝,似乎有某种绝顶聪明的智慧在支配,但那是自然本身相互调适、相互选择的结果。我们不能说它们有严格意义上的目的和自觉意识。
人的出现,中断了自然界的纯自然性,使自然界分化出不同于天然世界的人为世界。文化是就人超越纯自然状态而言,就是指人非天然、非自在、非本能地(而是人工地、自觉自由地)生存、发展、演化这样一种情形。文化是就人与纯粹的自然状态相对,而使自然状态"人化"的特殊状态。
撇开纯生理现象不说(文化当然不是指纯生理问题),人是唯一不同于自然状态的存在物,是唯一具有独特的情感、智慧、人格等品质的存在物。这种唯有人才有的独特个性,乃是文化的。人以自己的自觉自由意识,以自己的灵明之性,以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从混沌的自然状态中独立出来,从浑浑噩噩的蒙昧状态中醒来,开始了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人既按照自然的规律性,又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审美理想进行设计、劳动、创造,使自然合乎目的地改变。于是,世界上就有了不同于纯自然的、按照人的尺度改变了的东西。人开发江河,改良物种,探索宇宙,纯自然的东西好像一下子苏醒了,有了目的、意义等属人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始森林是自然的,人培植、种植、保护甚至欣赏的树林是文化的;天然的石头是自然的,人打造、磨制和(为了欣赏而)移动过的石头是文化的;野生动物是自然的,人培育的家畜家禽是文化的,没有发现其审美价值的高山是自然的,发现其审美价值的风景是文化的;人不能解释的宇宙之谜是自然的,人提出了的解释(其真实性如何,另当别论)是文化的,如此等等。
"文化"一词与"天然"或"自然"相对,意味着它是人超越纯自然状态、改变纯自然状态的活动及其成果,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及其成果,是人工的、技艺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克服自己的本能,依据理想和价值、创造理想和价值的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为扬弃天然的陌生、异己和黑暗感而对自然进行解释、"包装"的过程和成果,是人不满足于天然的规定和限定,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能力突破天然限制的活动及其成果,总之是人自觉地生存、发展这样一种情形,是使"自然世界"成为"人的世界"的特殊存在状态。这就是"人化"。"人化"向人而化",即人按照自己的标准、目的、理想和需要改变自然的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印迹,从而更适合于人。
人将自然"人化"的表现,包括观念和实际两大方面:
(1)在观念上,也就是在思想和精神活动中,人把整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万物,都变成了自己的对象——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这是第一层,也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彻底的"人化"方式。
"对象"这个词本身,就有是谁的"行为目标"的意思。在哲学上把成为对象的东西叫做"客体",就是指它是主体(行为者)的对象。"对象"和"客体"都只能相对于主体而言。人类把世界变成对象,就是确定了自己的主体地位?quot;人类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就是人类作为主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角度和方式,去观察、描述、思考、想象和塑造世界。这样所得到的,必定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即人类眼睛中的世界。
人类原本来自大自然。但是人类之为人类的一大特征,就是他能够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自立于天地之间,并把自己同其他一切自然物加以区分,甚至以自己的角度看待一切。于是,地球上天空、陆地和海洋的自然存在物,就有了"资源"和非资源的区分,有了"好天气和坏天气"、"优越环境和恶劣环境"、"肥沃土地和贫瘠土地"的区分,大自然中自在生存的动物,也有了"益虫和害虫"之类的区分……等等。自然界原本固有的、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一样存在的东西,经人用自己的眼光这么一"看",就成了与人有关的、能够或者不能够为人所用的东西;甚至自然界原本没有、或者无所谓有无的东西,比如想象、联想、神话、虚构、推理、预测、方案中的许多东西,经人用自己的眼光这么一看、用脑子这么一想,就能够在认识中和观念中联系起来、创造出来。比如自然界本来没有语言文字,没有思想,更没有宗教、科学、哲学和艺术,但是在人生活和思想中,这一切都出现了,并且它们都从一定的方面反映着这个世界。
这种"人化"通常表现为人创造的一套符号系统、话语系统、解释系统。用这套系统人可以首先从认识上、观念上,在头脑中整合纯自然的、混沌的世界。
总之,人一旦把什么东西当作了对象,也就是把它纳入了自己的范围,用自己的眼光加以反映、描述、判断和选择。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几乎没有例外。因此,"人类眼中的世界",就总是一个观念上被"人化"了的世界。
这种"人类自我中心"的态度,暂不论其是非曲直如何,得失利弊如何,首先要肯定一点:它是一个事实,是人类迄今为止生存发展所特有的一个基本事实。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么就无法说明人类是怎样生存和发展起来的。
(2)在实际上,即人类通过实践同世界打交道的现实过程和结果,也是:人类不断地把上述观念上?quot;人化"变成行动,从而不仅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自然,甚至还创造出了原本没有的"人工自然"。比如,自然给人提供的只是原始的森林、湖泊、草地和山洞,并没有衣服、粮食、生产工具,也没有房屋、道路和城市。人是在论据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为自己创造出所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人按自身的需要、理想等价值目标改变自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物化出成果,包括器物的、制度的、精神的,这套成果作为客观的东西,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
人的实践归根结蒂就是自觉地改变自然,使自然适合于人。因此实践愈是发达,人类的文明越是发展,这?quot;人造的世界"就越是广泛和普遍,人类就愈是远离自然状态而进入人工环境。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都会感觉到:现在,要想让自己的双脚踏上一块天然的土地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我们的脚下即使不是柏油、水泥和大理石等人工的地面,也是久已被翻耕、整理、修饰过的土地。如今,我们人类越来越生活在一个"自我对象化"——把自己的创造物当作对象——的世界里:我们不是生活在自然的空气中,而是生活在空调下;我们很少饮用自然的水,而是代之以各种饮料。我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越来越远离自然,不是面对面地实际的交往,而是越来越依赖广告、传媒,越来越依赖电话、传真、电子邮件(email),我们越来越依赖汽车、电力和其他人工制品……总之,我们越来越远离自然的母土,生存在越来越人工化的世界中。
虽然"越来越远离自然"并不是事情的全部(因为事情还有另一面,即:这种"远离"也意味着更深地进入和依赖于自然。譬如对电力的依赖,实际上也就是对发电材料如煤、水力、石油、太阳能、核能等天然资源的依赖),不是唯一的趋势,但它毕竟是一个基本的、越来越强有力的事实。在这个事实面前,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觉察到了问题,产生了不小的疑问和顾虑:这样越来越远离自然究竟好不好?不论答案如何,有一点同样是必须承认的,这就是:不论人类对自然越来越"远离"还是越来越"依赖",都意味着要以人的尺度来改变自然,就像无论是破坏环境还是保护环境,都意味着要通过行动,使自然更适合于人、有利于人一样。
无论在观念中还是实际上将自然"人化",都意味着人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赋予自然以属人的品质,把自己的要求、理想、意向通过创造成为现实,这就是"文化"、"人化"或"客体的主体化"。更进一步说,"人化"意味着在人的作用和干预下,世界有了某种意义,有了一套价值坐标。"人化"的过程凝聚了人的需要、目的等价值内容。人要从中实现和体验真、善、美、利益和幸福、和谐和自由、崇高和神圣等价值。这是人改变自然的动机和动力。因此从内容方面看来,我们有理由把"价值"看作是"人化"的精神实质,是文化的核心。
人类因为追求、创造和享有一定的价值系统显示出文化,文化因为有价值渗透于其中而具有了人的特色和面目。
二、人的"向文而化"
"文化"既指自然的"人"化,也指人的人化即"文"化。人在使外部自然界"人化"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自然界"人化",即脱离兽性、原始蒙昧等状态,从而"更加成为人","越来越象人"。这可以称作人的"向文而化",简称"化人"。
由于人不同于动物及其它自然物,是非自然地、非本能地生存的。这就引出一系列问题:人和人的创造物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人如何以及应该如何生存?人的生活应该体现一种什么精神?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何在?人的发展趋势指向何处?等等。这些问题,往往是文化的核心问题。
"文化"与兽性、动物性、本能状态等相对。它是人否定自身的原始本能、扬弃自身最粗俗物欲的活动方式和成果。就自然界的存在物来说,人离动物最近,人身上深深地保留着动物的痕迹。从纯生理角度说,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与动物最容易混淆。孟子说:"人去禽兽者几稀但人也最不愿把自己混同于动物。要侮辱一个人,最严厉的恐怕就是骂他"畜牲",甚或"禽兽不如"。"文化"一词恰恰就是从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角度说人,恰恰就是说人的非动物性、非兽性。换句话,文化恰恰是从动物性出发而超越了动物性的表现。如果没有文化,人和动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说人"有幕?quot;,就是指通过教育、修养和锻炼等,把人身上本属于动物的、纯生理的本性加以改造,使这些本性符合了社会的文明标准、人的标准,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所以,一件事物、一种行为,若称得上是文化的,它必须有

回答2:

  1. 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群体整个的人造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产品。

  2. 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3. 汉语中文化的含义:“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功”、“武力”相对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这里面既有政治主张,又有伦理意义。

  4. 考古学、文化学中“文化”的概念:在考古学中,“文化”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

文化,读音:[wén huà]

释义: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概念: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核心涵义:它是特指一种进级的人文活动其目的在点化人的生活中及一切生活中所涉及的外物,以使之具有无限的道德意义。

特点: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

内涵:①广泛的知识并能将之活学活用。②内心的精神和修养。

文化的解剖结构: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

回答3:

文化的含义可以从“汉语中的文化含义”、“哲学的“文化”定义”、“社会学的“文化”定义”和“考古学、文化学对“文化”概念的诠释”四个方面去考察。
概括如下:
1、汉语中的文化含义——
在古汉语的表达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功”、“武力”相对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这里面既有政治主张,又有伦理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文化”指一般知识,以及运用文字的能力,如“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2、哲学的“文化”定义——
即指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3、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
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群体整个的人造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产品,这些产品,往往被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的行为、修养。
文化还指人们的群体,大至一个国家。在社会学看来,人类通过学习和发明种种办法以适应多种多样的环境,经过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并不断经过修改学习来的生活方式,就是文化。
4、考古学、文化学对“文化”概念的诠释——在考古学中,“文化”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等。
对于文化比较权威的定义——
在文化学中,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里的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这个定义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望采纳

回答4:

“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与人类的“耕种”行为同义,经考证,它主要描述人类祖先为了生存需要所从事的“耕种”与“驯养”行为,以说明这些行为是文化的起源。显然,在此意义上文化不只是精神,它是人类对生存和发展的追求,是一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创新行为。耕种的创新让人类开始有了群体的意识,通过对劳动的协作形成了一种人类特有的思想行为方式,持续推动着人类的创新和发展,这就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