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到有用的信息上,避免沉溺于网络娱乐
针对以上原因,家长和老师应该采取相应措施:
1、首先,家长和老师对待网络交友的问题应该不回避、不否定,而是通过正面教育让学生明白,习惯于网络交流方式,会降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同学,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性格。另外,网络交流方式是通过昵称之间的沟通来完成的,别人确认你存在的依据就是你的昵称。如果换一个昵称,在网络中你就是另一个全新的存在,一切从头开始。正因为如此,网络上的人往往只是其真实个性在某个方面的投影,很难完整地认识一个人。网上聊天时一定要注意进行自我保护,“防人之心不可无”。同时自身也应该注意培养网络道德意识,“害人之心不可有”。
各种媒体上关于网络骗局的报道屡见不鲜,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能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警惕、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更多地意识到网络作为资源宝库的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德高才能为师。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应该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例如,当笔者有一次批评个别同学“上网只有聊天一件事好做吗?”时,学生问笔者:“老师,你平时上网做什么?”此时笔者并未将之作为学生的顶撞,而是态度平和地正面回答了他的提问:“每天必做的工作是收发邮件、查看校园网信息平台上有无新消息发布和了解天气情况,另外常做的是到感兴趣的站点了解一些相关信息。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更是离不开网络,它是我最好的信息库。”既让学生对自己单一的使用方式感到惭愧,又真切体会到网络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回答显然比粗暴地批评效果好得多。
还有一次,学生问及一个问题时,笔者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指导她在Internet上搜索答案,结果她发现相关的解答很多,内容详尽而且清楚。她高兴地说,这样的办法太好了!
3、作为教师,应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整合方面花大力气,创设出适合本学科的课程模式。在教学中尽量多设置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工具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辨识和思考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网页制作课程中就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站点。选好主题后,素材怎么搜集?教会学生使用GOOGLE这一当前最好用的搜索工具。搜集到的相关素材很多,哪些好用,哪些不好用?则要由学生判断素材与自己主题的相关程度,然后进行选择。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比以前有了显著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讲授最为基本的知识点,然后推荐一些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到相应网站进行学习,真正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并引导学生在“学会学习”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当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能够通过Internet浏览到自己的页面,都有一种成就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4、与学生一起上网。
家长们应该意识到:作为主宰新世纪的一代,学生终归是离不开网络的。所以,我们的家长不妨放下对网络的成见,权把它当作一种生活的工具来看待,和学生一起来上网。毕竟成人的社会经验和辨识抵制能力比学生丰富,如果师长们对学生上网持的是支持但不失适当引导的态度,相信会比盲目的抵制更对学生有利。同时,对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家长们来说,信息能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在与孩子一起上网的过程中,既能利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对孩子的网络行为适当加以引导,又能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笔者认识的一位高中生家长就是在自己儿子的引导下走入网络世界的,读高一的儿子成为他学习信息技术的“启蒙老师”。他对笔者说,网络并没有我以前想象的那么神秘和混乱啊,还是有很多用处的。而他儿子也为拥有这样一位“能和他一起上网吧”的老爸而自豪。作为一名教师,我多么希望能多一些这种能让孩子自豪的家长啊!
5、教师应该具备更强的信息技术能力,拥有更高的信息素养,从网络中发现更多积极的因素,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例如,网络游戏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新生事物,可是由于它大量占用学生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加之游戏中的暴力和色情成分,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鸦片”。可是,一昧地反对学生接触网络游戏是没有用的,反而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为教育带来更大困难。其实,从辩证的观点来看,没有什么事物是真正一无是处的。游戏也是依据现实构造的虚拟世界,游戏世界是虚拟的,但正义战胜邪恶这个道理是同现实社会一样的。在战争游戏中,参战各方的损失都惨重,我们可以以此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发现许多新的内容,而这些新的思想正是我们引导学生时所必需的。
我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学生的网络活动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提高全民信息素养。当然,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了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还要求老师迅速提高自身信息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