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位于我国南疆,北回归线(北纬23°26′)横贯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四周被高原及山地环绕,中部呈“盆地”,东南为滨海平原。地貌类型有中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及岩溶洼地等。气候、地形及地貌对广西风化矿床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气候
1.广西气候炎热、常年气温高
根据广西气象局资料,广西年平均气温在16.5 23.1℃之间。20℃等温线通过贺县—柳州—宜山—河池等地;21℃等温线大致与北回归线一致,通过梧州附近—桂平—上林—那坡等地;22℃等温线,圈闭于百色—田阳、扶绥—崇左—凭祥、博白—钦州—防城等三片地区。
广西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200 2200h。合浦、防城、钦州沿海和右江河谷、南宁、梧州等地均在1800h以上,桂北山区则少于1300h。由于广西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太阳直射地面,辐射强度大,年总辐射量为370 460kJ/(cm2·a)。日均温≥25℃的天数大于150d,年积温在4975 8306℃之间,气候炎热,气温高,为风化矿床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2.季风交汇,雨量充沛
广西东部、东南部及沿海多北风、东北风;西部多东南风、西南风,风速在春季和冬季为1 3m/s,夏秋风速较小,为1 2.5m/s,夏季受低气压影响,常带来平均1.7 2.7次台风,台风带来暴雨。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受到桂北南岭山系阻挡,带来强降雨,雨量在1000 2800mm之间。全区形成三个降雨中心,年降雨量≥2000mm以上:①东兴—钦州;②昭平—蒙山—金秀;③桂北地区;形成两个少雨区,年降雨量均少于1100 1250mm:①以田阳为中心的右江河谷;②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河谷。这种亚热带积雨环境,促使原岩的硅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氧化、溶解、碳酸化,造成K、Na、Ca、Mg、Si等元素大量流失,惰性元素Al、Fe、Ti等元素相对聚集,加速了风化壳矿床的形成。同时,由于流水的冲刷、搬运,造成重砂矿物迁移、富集,为砂矿床成矿提供了动力。
3.气候温暖潮湿,微生物发育
广西气候温暖潮湿,植被发育,地表浮土腐殖层覆盖层厚,有机质丰富,为细菌孳生创造良好条件,加速了生物风化作用。据关广岳(2000)对桂西靖西县湖润锰矿区研究结果,在上泥盆统五指山组底部锰矿层中发现多种微生物,如纤发菌(Leptothrixdis Cophorous)、土微球菌(Pedomicrobium)等,并首次发现两种锰矿氧化菌,即共生金菌(Metallogenium Synbioticum)、普通生丝菌(Hyphomicrobium vulgaxe)等对锰矿直接进行氧化,主要是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生物细胞与锰金属粒子结合,提高了锰的自氧化功能,促进氧化锰矿床的形成。
4.新近纪以来的古气候
始新—渐新世百色盆地聚煤植物群以被子植物占优势,裸子植物次之,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针叶混交林环境,古气候应是温暖潮湿;进入中新世至上新世以来,北海、合浦及北部湾畔沉积滨、浅海相灰白色、灰黄色碎屑岩夹褐煤及劣质油页岩,反映为温凉湿润气候;进入第四纪以后,根据河流沉积和滨海沉积及洞穴沉积中动植物群推断:更新世早期南宁一带三、四级阶地的浔江组和桂平组、望高组Q2白色粘土极少量化石孢粉反映了温湿湖相环境;中更新世河流阶地沉积中,据张继淹1998年统计,以木本孢粉(87%)为主,蕨类为铁线蕨(11.9%)及草本(1%),其中喜温占33.4%,喜热为21.35%,反映温凉温湿气候;晚更新世望高组木本常见,草本发育,木本以松柏占主导地位,海金沙科为热带、亚热带典型分子,反映当时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全新世早期的桂平组以木本(76%)为主、含草本(8.7%)、蕨类(14.7%)。木本中有松、榆、榕、杨梅等属,草本为毛莨、蒿、野百合科等,反映为热带、亚热带温热潮湿气候;全新世起至现代,保持了早期的气候特征。
综上所述,广西新近纪至更新世以至全新世以来,各地沉积物及古气候(表2-1)为温凉-温热潮湿的亚热带-热带气候。
表2-1 广西新近纪以来各地沉积物及古气候特征表
二、地形地貌
广西地形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呈北东向槽形盆地,四周被海拔1000m以上的山地、高原环绕,中间为200m高程以下的丘陵、平原。广西大盆地边缘有多个“缺口”,东面浔江在梧州切开缺口,流入西江;南流江向南流入北部湾,沿江一带都有大片谷地。河流错综复杂,分属四大流域,五大水系。海岸线曲折,多港湾,浅海宽广。
广西山地面积广阔,中山、低山、丘陵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34.8%、18.3%、21.7%;平原及台(阶)地占22.4%,河流水库仅占2.8%。因此,山多地少,形成了“八山一水一田”的地貌特征。加上碳酸盐岩形成的岩溶地貌发育,约占总面积40.27%,形成峰林多、溶洞多、地下河系发育的典型地貌景观。
1.山地
桂北的九万大山、摩天岭、元宝山、大南山、天平山等由变质岩、花岗岩组成的山体呈北东向,山势雄伟陡峻,山高谷深、割切强烈,剥蚀厉害,为构造侵蚀地貌。仅在河谷阶地局部有砂锡矿产出,不利于风化壳矿床形成。
桂东北山地有越城岭、猫儿山(海拔2141m)、海洋山、都庞岭、明渚岭等,多为花岗岩组成,为构造侵蚀地貌区。在丘陵地带有风化壳型矿床分布,河流阶地及河谷有砂矿产出。
桂中山地有大明山、白花山、大瑶山、驾桥岭、镇龙山、莲花山等,多由古生代碎屑岩及花岗岩组成,为构造侵蚀地貌。在山前冲积扇则形成面形砂矿床。
桂南山地有云开大山、大容山、六万大山、罗阳山、十万大山等,多由碎屑岩、变质岩、花岗岩组成,为构造剥蚀地貌区,在低山缓坡、丘陵地带,混合花岗岩体顶部有风化壳型矿床和河流阶地砂矿伴生。
桂西山地位于云贵高原接壤的斜坡带上,有岑王老山、凤凰山、金钟山、六韶山、都阳山等,由灰岩、碎屑岩组成,为构造溶蚀地貌,多数为岩溶峰丛地形,在峰丛洼地或缓坡地带,常有堆积型和矿帽型矿床形成。
2.丘陵
桂东北丘陵包括平乐—荔浦、钟山望高、贺州东安等,由灰岩、碎屑岩组成,为岩溶地貌,有堆积矿床和洪冲积矿床形成。
桂西丘陵是指那马—灵马、昆仑关—高峰隘等,由碎屑岩、硅质岩组成的丘陵,大多有堆积型和矿帽型氧化矿产出。
桂东南丘陵包括苍梧—岑溪、藤县、北流中部、横县、陆川—博白、防城—东兴、钦州—合浦等丘陵地带,由花岗闪长岩或花岗岩类组成的丘陵,为剥蚀地貌,常有风化壳型河流阶地砂矿产出。
3.平原及台(阶)地
桂中盆地是以柳州、来宾为中心的盆地,属低山丘陵、峰林孤峰—平原谷地。分布在右江、郁江、浔江、南流江、钦江等河流,沿岸的右江盆地、南宁盆地、郁江平原、浔江平原,南流江三角洲、钦江三角洲等为冲积平原。
桂西台地包括右江、邕江、左江等台地,均属中低山峰丛洼谷地区,大多高程在100 210m,如崇左—罗白—扶绥一带相对高差20~50m。
桂东南台地包括玉林—博白、北流河、清湖—英桥、桂平—平南、横县—贵港等台地,一般高程在60 150m。
桂南滨海台地包括钦州—北海、合浦—南康、防城—东兴等台地,除合浦—北海一带其成因为堆积型外,其余为侵蚀型。故合浦西场至营盘一带南流江出海口,二级阶地相对高差仅15 25m。
三、广西地貌分区
根据以上对地形的描述,我们将广西地貌作了较粗略分区,共分为8个区(见图版Ⅰ),它们是:
桂北构造侵蚀中山区(A1-1):为桂北九万山、天平山、越城岭、海洋山一带,海拔1688~2141m,山高谷深,切割强烈,剥蚀速度大于风化速度。
大瑶山、大桂山构造侵蚀中山区(A1-2),特征同(A1-1)。
大明山、西大明山构造侵蚀中山区(A1-3)。
桂东构造侵蚀低山区(A1-4):姑婆山、桂岭一带,山岭之间丘陵、洼地发育。
云开山构造侵蚀低山区(A1-5):为云开山西北侧地带。
桂东南剥蚀丘陵平原区(A2):以海滨平原、河谷盆地、山前丘陵为主;中间埂着大容山、六万山。
桂西溶蚀中山区(B1):海拔1092~2062m,山高谷深,岩溶发育,暗河遍布,山间洼地、洼槽较多,其间有岩溶崩塌堆积物。
桂中、桂南岩溶堆积盆地、准平原区(B2):平原内孤峰、残山较多,有大量松散堆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