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战国时期是先进生产力带来的变革,土地很多,只要肯开荒,就有土地,那时候的土地还没有完全的私有,为了调动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实行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就是将战争和土地捆绑在一起。因此,地广的国家往往能够调动大规模的兵团去作战,但是随着土地私有,随着国土收缩,老百姓打仗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只有秦国在秦昭襄王时,对外战争一直取得胜利,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去打仗,来分得土地。
战国时期,虽然兼并战争很多,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已经达到3000多万,而三国时期,由于东汉末年的腐败统治,再加上天灾人祸,黄巾起义等叛乱,人口急剧下降,三国时期人口八百万左右,所以,相比于战国时期能够发动上百万的战役,而三国时期没有发动过双方兵力加一起超过三十万的战役。
因为战国作为一个军民一体的机器运转数百年,战争潜力非常巨大,战争动员能力高效,各国生产稳定完善,三国时期全国经济几近崩溃,军阀军队都只能吃树皮,战争潜力低效,如果等待上百年后的稳定发展,三国一样可以重新发展出战争的潜力,不过当然了,军队数量不等于战斗力,罗马共和国时期对外战争动用的兵力可能比罗马帝国时还多,但战斗力缺差很远
战国时期有一个特点,就是正兵辅兵不分,转运,护卫等等从事杂物的辅兵都算在士兵之内,而三国很显然并不会,比如长平大战,白起率领的五十万秦军里就算了很多临时征召的民夫,而秦赵两国都是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兵的国家,即使如此,双方加一起近千万的人口,正兵辅兵一起算,也只有百万人之数,可以说战国的兵力其实还算好了。对比官渡之战,明面上战力曹操三万,袁绍十万,实际上幕后的辅助人员大约在这个基础的五倍,至少曹操不止五倍,而袁绍的十万还不是全部兵力,双方人口相加不超过三百万,还能够发动这种大战,可以说已经打急了眼了。
战国由于长期的兼并战争,各国都已经发展到全民皆兵的程度,而且由于商贾的稀少,社会人口基本由生产者和士兵构成,结构简单那么期中浪费掉的资源就会减少,于是战国各国可动员的士兵比例要比三国时期高的多,很肯能达到五分之一的高比例,而三国,魏吴都在二十分之一左右,蜀国到十分之一都已经算穷兵黩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