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赴美早期移民情况

2025-01-20 07:13:1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华人移民美国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从早期卖猪仔式的劳工移民,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知识型新移民,华人在美国的待遇与地位有了很大变化,中美两国的关系也由不平等的、敌对的,逐渐转变为比较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如何看待这200多年的华人移民史,如何评价伴随着华人移民而出现的美华文学?这始终是众多海内外专家和学者们所研究的重要课题。美国著名华人作家黄运基在中国出版了长篇小说《奔流》(沈阳出版社1996年)、《狂潮》(沈阳出版社2003年)和中短篇小说集《旧金山激情岁月》(珠海出版社2004年)之后,又由广州花城出版社推出了散文集《唐人街》(2004年底),为我们对以上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文本。

  一、以个人经历印证历史发展

  文学与历史都要求叙写生活的真实与本质。历史的写作不能虚构,需要大量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基础,作者个人的经历在写作中不是特别重要;文学的写作不排斥虚构,但个人的经历、尤其是生活细节的真实,却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仅从个人经历来看,黄运基无疑在美华文学创作中占有先机:祖孙三代华侨,自己在美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在《唐人街》中所写的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以个人(包括家族)经历印证历史与时代的发展,使这部散文集具有特别真实和厚重的品质。

  黄运基在书中自叙:“我的爷爷在他17岁那年当‘契约劳工’,既是我们所理解的‘卖猪仔’来到新大陆建筑中央太平洋铁路。17年后他回国结婚,由于‘排华法案’的执行,使他回不了美国。”(《话说“华侨文学”》)这里的“排华法案”指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绝对禁止华工入境十年”的法案。该法案到1884年又作了修订,条款增加到17项,扩大了限制华人移民的范围;1888年再次升级为《斯克特法案》,禁止暂时离境的华工重返美国,把2万多名回中国探亲的华工拒之门外。黄运基的爷爷大概就在这2万名之列。

  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当苦力,开矿山、修铁路、垦荒地,对美国西部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当美国经济繁荣发展以后,这些华工却成了白人排斥和攻击的对象。由于美国限制华人入境,华人不得不采用一些不正常的方式移民,其中一项是“冒籍”。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火灾,移民局的档案全部被烧毁,很多华人趁机冒认是在美国出生,领得美籍证件。在“法官确定了土生儿孙国籍权利之后,又产生另一种冒籍手段。美籍华人到中国探亲回来,就向移民局报告生了孩子(通常是男孩)。这样制造了一个移民空额。几年后,居美华人可以转让或出售这些空额及有关口供资料,让其他华人冒籍入境”。既然是冒籍申请移民,就不能再姓原来的姓,必须改姓移民纸上的姓。黄运基的父亲于1924年以卓姓冒籍移民美国,1948年黄运基也同样以卓姓移民美国,所以黄运基中文名姓黄,英文名却姓卓。合法的姓变成不合法,不合法的姓反而变成合法的,这种现象在美籍华人中相当普遍。

  到了60年代,美国移民局发起所谓“坦白运动”,要求冒籍的华人移民向政府“坦白”自己是“非法入境”,然后根据情况由移民局重新登记办理移民手续,借机打击迫害华人社会的进步人士和异见分子。1962年,黄运基的父亲迫于压力向移民局“坦白”冒籍,黄运基则拒绝“坦白”,而被警察局以“非法入境罪”逮捕。接着,他父亲被迫在法庭上指证亲生儿子是“非法移民”,结果黄运基被判入狱三个月,监守行为五年。为了维护自己的公民权,他跟美国政府打了十年官司,终于在1974年才获准重新申请加入美国国籍。

  读着《唐人街》第一辑“岁月留痕”中的系列散文,仿佛跟著作者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的历史,而作者的“美国梦”确实是跟中美关系的风雨阴晴连在一起的。黄运基为了寻梦,“15岁随父亲来到‘自由乐土’的美国,却还未踏足这片‘乐土’便失去了‘自由’,像俘虏似的被送进移民局关押起来,等候审问。就像父亲少年时来美国,被关在没有天使的天使岛上一样”(《失而复得的日记》)。50年代的美国,是极端排华反共的麦卡锡主义横行的年代。黄运基在军队服役期间,因为主张美中关系正常化、反对韩战,而被认为是从事“非美”活动,被军事法庭判处“不荣誉退伍”,勒令逐出军队,所有书籍、日记和几万字的长篇小说手稿都被没收。他顶着巨大压力,长期为中美两国建交而奔走呼吁,与几个朋友发起成立了“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他以一人之力创办了名震一时的《时代报》,在创刊号上报道了尼克松总统访华的“破冰之旅”;邓小平访美时,他以《时代报》记者的身份追踪采访,写下了一系列报道和评论;里根总统访华时,他作为美国记者团的成员一起随行采访;1974年他应中国外交部邀请,率领一个美国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国庆25周年庆典;1979年1月1日,他在所有美国华文报纸中首先独家报道:美中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鉴于黄运基先生在新闻、出版、翻译、创作,以及长期致力美中友好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卓越贡献,美国旧金山市市长威利布朗代表旧金山市县议会宣布:1998年2月1日为旧金山“黄运基和美华文化人报日”!与早期华人所受到的歧视、虐待和欺辱相比较,这在美国华人移民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

  早在50年代初期,黄运基主张美中建交而被认为是“非美”,受到军事法庭审判,被逐出军队;20多年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却被认为是打开美中关系大门的“英雄”,历史的发展是多么富有戏剧性!因此,有人认为黄运基的政治观念,比美国总统至少超前了20年。黄运基的荣辱得失,是随美中两国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他在美国大半生的奋斗历程,充分表现了海外华人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这正是这部书感人至深的地方。

  二、穿透时空的洞察力与概括性

  唐人街(Chinatown),也叫中国城、华埠,是华人在国外聚居的地方。早年的美国非常排斥和歧视华人,经常有华人移民遭受白人的欺辱、殴打和枪杀。为了团结起来抵御外辱,华人们便集中住在一起,被挤压在一个狭小的生活范围内,逐渐形成这个用四堵无形的厚墙围住的唐人街。

  黄运基笔下的唐人街,不仅描绘了让外国人感到神秘的一面,如:香烛缭绕的庙宇,神圣威严的菩萨、神像,雕栏画栋的中式建筑,武术馆、中医馆、药材店、瓷器店、丝绸铺、中餐馆、麻雀馆,还有逢年过节的鞭炮、春联,敲锣打鼓的舞狮、舞龙,粤曲、京剧,以及叫人感到迷惑的华人称为邑界的地缘性组织、称为姓界的血缘性组织、称为堂界的帮会以及行会等四大类型社团。更重要的是,作者以穿透时空的洞察力剖析了唐人街形成的历史原因,指出“唐人街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在不同的年代,你会在唐人街上看到不同的东西,感受到不同的人性的冷暖”、“唐人街还是美中关系的温度计、晴雨表。五六十年代全美刮起政治冷风期间,整个社会动乱不堪,唐人街也不能幸免。70年代,美国要面对现实,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唐人街也像雨过天晴”(《行过都板街》)。这样,唐人街就与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与季节变化,与美中关系,与世界局势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揭示出唐人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在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

  丰富的人生阅历,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政治评论,使黄运基的散文没有无病呻吟、鸡零狗碎的毛病,而是有感而发、高屋建瓴、举重若轻,对生活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性。《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作者先从“911”事件后美国掀起了挂旗热落笔,好像不挂星条旗就不热爱美国一样。接着,又谈到三藩市唐人街的热点问题“易帜”,194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侨社在唐人街的同源会礼堂挂起了五星红旗,当年是“独树一帜”,而且遭到手持棍棒利器的歹徒冲击会场,打伤群众,扯下五星红旗;而现在唐人街绝大多数侨社都降下了青天白日旗,升起了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在举行升起仪式时,美国的市长和其他政要也会应邀出席观礼。作者仅仅在升旗这个问题上,就概括地反映了唐人街50多年世态人心的沧桑变化。

  《香港的黎明》写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事件。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沧桑,那么盛大的交接仪式和欢庆场面,那么多海内外华人和英国人的复杂心态,他竟然只用不到2千字的篇幅就写得洋洋洒洒,隽永传神,妙处横生。作者首先点明香港“回归”是“所有中国人日盼夜望的日子”,描绘了香港各地的欢庆场面,然后抓住交接仪式中最激动人心的降旗和升旗仪式写香港的回归。作者身临其境,“见证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当时香港正下着雨,这雨便具有了象征意义:这是英国殖民主义统治者愁肠寸断、莫可奈何的“泪雨”;同时,这也是“喜雨”,把中华民族百多年来的耻辱洗刷得干干净净!最后,作者以新闻采访的形式向几个人问了同一个问题:“在这个历史性时刻,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其中一位女青年说她最想成为1997年7月1日约会黎明先生共进早餐的第一个人。以这么短的篇幅容纳这么重大的历史题材,而且又写得这么充实生动,富于象征意义,确实是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对生活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能力。

  他的《四十五年的甘苦》,曾获《人民日报海外版》为纪念建国四十五周年举办的“祖国和我征文”优秀奖。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祖国成立45周年的巨变和成就,表现出“海外的炎黄子孙,魂系中华”的爱国之情,概括性地揭示出“祖国的兴衰,与我们休戚与共”的真切体验,希望中国走上“强国富民”之路,赞颂“中国像个巨人,正在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世界!今日的祖国,是一块生机勃勃的开心地”!

  三、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海外华文文学不同于中国本土文学,就在于它的地域性、民族性、国籍性的多元混杂交融而呈现出来的文学特质。黄运基祖孙三代华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他女儿和外孙、外孙女在美国出生,只会说粤语,汉字认不太多,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美国华人家庭。在黄运基身上无疑保留着勤劳、节俭、坚韧、善良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同时也具有冒险、热情、好动、外向等西方文化的性格特征。他跟美国人在一起,说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办事行动都是美国作派;跟中国人在一起,他又能说一口标准的粤语和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待人接物又很有中国的人情味,是一个兼有中西文化优点而少有其缺点的传奇人物。

  黄运基在美国生活了57年,最近10多年来频繁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差不多每年都回祖国住一两个月。他接触的朋友既有两国的平民、政要,也有文学艺术界的名流、雅士,身处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之中,使他对两国的风俗民情和文化特点都有深刻的了解,因此,在他笔下不乏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如《东西之间》客观地分析了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差异,美国人教育孩子从小要独立,不依赖父母,小时候不喜欢别人叫“小孩子”,但老了又不喜欢别人说他们“老”;中国人教育孩子要听大人和老师的话,要做“乖孩子”,老了就倚老卖老,喜欢别人尊其为“老”;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有时谦虚过头显得虚伪,西方却认为做人要自信,要善于表现自己的特长。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甚至在一个家庭两代人的观念上也表现出来:女儿生了儿子,作者便和妻子商量在银行给外孙开设一个教育基金账户,每月存入一笔钱作为外孙将来念书的费用,但女儿女婿在感激之余坚决不同意这样做,他们认为孩子18岁以前父母应尽自己的职责,孩子18岁以后就应当对自己的前途负责,做一个自强自立的青年,不应当依赖父母和爷爷辈。

  在《太阳月亮资本家》中,作者反思自己在50年代“可爱的纯真和可哀的偏激”,在日记中狂热地歌颂“太阳”,人为地贬低“月亮”。因为受当时政治观念的影响,认为当工人光荣,当 “资本家”可耻,甚至不敢买车、买房。《机上即景》从一对中国中年夫妇贪小便宜,在美国乘飞机时偷偷拿走4个塑料杯和4个玻璃杯,联想到国内飞机起飞前手机铃声大作、讲话很大声,落地时飞机还在滑行便一窝蜂站起来拿行李的混乱现象,作者认为这些都是国民素质不高的表现。

  在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的同时,黄运基也对西方文化进行了严肃的考问。《暴力文化》指出美国的电影、电视、报纸新闻、图书出版、娱乐场所到处充斥着杀人放火、枪战打斗、强奸抢掠的暴力文化,“目前美国民间拥有各种枪支的总数超过2.3亿支,几乎已到人手一枪的地步美国的卖枪店多过麦当劳汉堡包店”,“当整个社会都处在‘暴力文化’的笼罩下,我们的青少年那原是纯真的心灵都被这种‘暴力文化’所侵蚀时,枪械便成为他们便于拿起的可以杀人的武器,美国校园连续发生的枪杀悲剧与这种‘暴力文化’不无关系”。在《魂断双子楼》中,黄运基在对恐怖分子袭击表现出极为愤慨、对2000多美国公民无辜丧生表示沉痛哀悼的同时,也对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深刻反思:“当我们偏袒以色列以暴易暴反恐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要冷静理性地反省一下,我们对外面世界的所作所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了?”他呼吁人们“在缅怀逝者期盼冤魂安息的时刻,把眼光看得更远,为未来的世界更美好更和平,点燃希望的烛光”!

  吸纳中西文化之长而摒弃两者之短,身处美国而又关心中国和世界的局势及人类命运,使黄运基超越了种族与国籍的界限,能够客观、全面、辨证地看问题,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黄运基的散文倾向于写实风格,忠实于生活的原生状态,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小至身边琐事,大至国际风云,都可用来作为散文的题材,在揭示美国华人生活的历史与现状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他既有《漫漫心路七十年》、《香港的黎明》等时空跨度很大、描写重大事件的大手笔,也有《外孙的玩具》、《狱中书简》等从小处落笔、婉约缠绵、亲切感人的小抒情。他的散文,通常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见解见长,而不以华丽的语言和多样的技巧取胜。由于多篇文章写到某一个事件,有些细节会有重复之嫌。如果作者不急于把故事像新闻那样简洁地呈现出来,而更多地运用一些叙事策略和修辞手法,作品的美学价值可能会更高。我们期待着“人生七十正壮年”的黄运基先生将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回答2:

按照美国政府记录,第一的来美国华人是1820来的。1848年之前,美国华侨人数没有超过1000。马里兰大学的最新研究则将华人进入美国的最早时间锁定在1785年。那一年,三名中国海员乘“帕拉斯号”(PALLAS) 海船,抵达了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不过也可能中国人到达美国的时间还要久远.
华人移民美国始于1840年代,但为数很少。1840年至1860年赴美的华人大多为男性。
1850年代华人移民随即大量增加。同时由于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南方政治动荡不安,华人一般来自广东。
基于加州淘金潮,当时美国西部急需劳动力,1868年,美国和大清签订《中美通商条约》,其第五条款规定华人愿常住美国或入籍,皆须听其自由不得禁阻。此条约为美国来华招揽大量华工开方便之门。
1877年美国加州经济转入低迷,美国出现第一次排华浪潮。1880年美国与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其中第一条款规定限制华人到美的人数和年限[4]。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中国移民。
第二波华人移民是在1952年和1965年,美国移民法解禁之后,从台湾到美国当学生的。1970年代,台湾经济渐趋发达,此类移民于1970年代末开始减少。1977年中国大陆开始送学生往美国,此类移民在1980年代越来越多。
另外,一些现代移民来自福建,赴美国寻找劳动工作,以纽约为中心,集中在美国东北部.
2008年共有4万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加入了美国籍,占当年加入美国籍移民的百分之三点八;根据美国国安部发布的移民报告显示,而获得美国永久居民身份的中国大陆人士则有8万人。

回答3:

  根据调查了解到,从1820年到1848年间,中国就已经有人到美国移民了,这就说明中国移民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下面介绍一些早期移民的中国人。
  一批出类拔萃的中国造船技师及航海专家,已受雇于西班牙政府,在加州洛杉矶一带制造远航大船,更因其精湛航务而扬名欧亚。海上称雄的列强,都争相招揽这些有技术专长的中国人。
  自由女神美国移民移民
  在此期间,一批三十多位中国商人,抵达夏威夷,以其在中国南方用甘蔗制糖之经验,设立大规模的制糖厂,并从广东雇用来1800位技工,大量制糖,这是在夏威夷用甘蔗制糖事业的开始。
  谈起中国人对美国的贡献,范围实在很广。
  论及中国人对美国最伟大的贡献,首推华工建筑长达1800里的横贯铁路。此乃公认19世纪最浩大之工程。有了它,联邦政府真正把东西各州连结在一起了。
  华工当年在冰天雪地里,冒着冰山崩溃的生命危险,把工程最艰辛的西段完成了。不但当年的总工程监督Charllo Crockel予以赞扬,就连现代美国作家在他们的着作中,亦钦佩当年华工的鬼斧神工之妙。
  如此伟大的成就,美国人应该很感激中国人才对,但是,为何1850年以来,加州和国会层出不穷地通过无数排华法案。
  究其原因,一是当时中国国际地位低落,中美外交关系的不平衡,连在国际间正式被承认的、1868年中美双方协议的Barlongam条约,都被当时美国总统及国会漠视了。
  在法律上,罗斯福总统于1943年恳请国会取消所有歧视条文,是平等待遇的开端。

回答4:

在美国的早期移民史中大量是在英国受迫害的清教徒,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清教徒、异见分子、穷人等,。当第一批定居者到达北美时,他们发现环境恶劣,并从此与欧洲文明隔绝了。为了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他们更务实了。为了开发这块富饶的处女地,需要移民们打破常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在美国形成。在美国人的眼里,实用、有效才是真理,成功才是真理。美国移民文化主要强调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竞争,讲究理性和实用,尤其强调的是个人的j价值。

回答5:

本报综合消息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6年重要人物”之一的墨西哥非法移民埃尔薇拉·阿雷利亚诺8月20日被美国当局驱逐回墨西哥,阿雷利亚诺当即发誓要将改变美国移民政策的运动进行到底。

据美国媒体报道,当天阿雷利亚诺在墨西哥西北部城市提华纳表示说:“他们害怕我动员人们一起来加入这场运动,所以才会如此着急地驱逐我出境。”

非法移民的反对者们却对阿雷利亚诺的被捕拍手称快,一位非法移民反对者表示:“不能因为她出现在公众面前违抗法律,政府就不履行自己的职责(驱逐其出境)。”

1997年,阿雷利亚诺非法越境到美国,但很快被驱逐回国。2000年,阿雷利亚诺再次越境到美国。2002年,阿雷利亚诺在一次打击非法移民的行动中被捕,并得到一纸遣返令。她打了几次官司都不成功,2006年8月15日,最后一场官司败诉,此后,她带着美国出生的儿子躲避在芝加哥阿达尔韦托卫理公会教堂长达一年的时间。

去年在美国的移民大讨论中,阿雷利亚诺成了名人,这不仅因为她藏身教堂的奇特经历,更因为她与人合作创办了拉美裔家庭团结组织,向国会游说,力图帮助约300万父母是非法移民的美国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