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你在北方的寒夜里穿着秋裤,我在南方的艳阳中披着短袖。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对于诸如是叫土豆还是马铃薯、西红柿还是番茄、番薯还是地瓜的问题比比皆是,当然也少不了各地对于本土方言的争执。
中国方言的分布大概有7大方言区:官话(北方)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作为南方的代表福建省,其方言之复杂程度,个人认为可以完爆其他省份。
在2007年的国际认证 ISO 639-3 国际语种代号的编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把汉语分为13种方言,闽东方言、晋方言、官方言、莆仙方言、徽方言、闽中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吴方言、粤方言。
其中在福建存在的就有6种:闽东方言,闽中方言,莆仙方言,客家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所以有说福建“一寸一口音”。而北方省份中,方言品种虽然单一,覆盖面却大得吓人。
除广西、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外,长江以北,长江以南镇江到九江,云、贵、川,湖北大部,湖南西北,广西西北,都是北方方言一统天下。
北方方言虽说也算得上是五花八门,但语法结构差别很小,词汇方面比较一致,语音分歧也不很大。佟湘玉掌柜的陕西汉中口音比方说,都没有浊塞音、浊塞擦音,没有b、d、g、m四个辅音韵尾等等。也就是说,腔都差不多,就是调门不大一样。区分各地方言,只要琢磨那个调就行了。
南方那边呢?就复杂多了。即便广东一省,就至少有三种方言:属于粤语的“白话”(广州话)、属于闽语的潮汕话和梅县一带的客家话。南方方言不但调不同,连腔都不一样。比如吃饭的“吃”,北方人说起来,怎么听也是“吃”,也就是调门有高有低,声调有长有短。南方人呢?说什么的都有,七、恰、夹、塞、噎、携,反正不是“吃”。北方人听南方话就跟听外语似的,恨不得找个翻译来才好。
南方的方言复杂很难听懂北方的就普遍易懂可能是因为位置和人口导致的吧,北方天气冷人口少所以单音为准容易听清。
地理因素。北部地势总体平坦,平原、高原多,经济文化交流便利。南方有许多山。有的地区甚至“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他们想了解对方“五里不同俗”的情况。
因为北方和北京一样,一直是古代帝王居住的首都或地方。它通常被称为官方语言,这是因为南方在历史上比北方发展得晚,更不用说彼此交流了。但南方丰富的产品为他们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条件,所以他们不需要外出。每个人都说普通话,所以你很容易听懂北方方言。除了一些独特的当地字符,他们有不同的口音。
当然,有些少数民族语言说我来自南方,我从来没有去过北方。我在一些小品、相声和一些节目中听过北方方言。我在学校的时候,也有一些来自北方的学生。我总觉得这些方言都是带有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历史因素。历史上,北方是权力的中心,特别是在中原地区,那里建立了许多王朝。靠近权力中心,政令执行情况良好,经济文化与中央高度一致。实施效率和效果远不如北方。
因为普通话是在北方这边流传过去的,以沟通交流比南方多,语言发展同化速度也更快的,北方也有很难听懂的话,毕竟每个地区不同。
中国的方言比较多,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如果地理空间跨度较大,想要听懂不同地域的方言确实比较难,很多南方人可以听得懂北方的方言,但是北方人却不能理解南方人所说的话,这是因为现在所推行的普通话,适宜北方口音为标准形成的,所以北方的方言在很多时候比较接近于普通话,南方人熟知普通话之后,对于北方方言的理解难度就大大降低。
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所采用的官话是不一样的,比如宋朝官话就是河南话,而明清时期官话,则以北方口音为主,这是由当时的政治中心所在的地缘位置而决定的。秦汉时期,我国的政治中心长安,你今天的陕西,所以陕西话就是当时的官腔,现在的电视剧大多都是普通话为主,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听懂,但是在古代的朝堂之上不是这样,有陕西的朋友,可以想象一下,满朝文武,皇亲国戚说的都是陕西的腔调,那种场面该是怎样的亲切。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流动较大,居民大量向南方迁移,政治中心也开始由北向南移动,这个时候官方口音,则以南方口音为主,到了宋朝,都城在河南地区,所以河南话就成为了官方语言,其他地区都会学习官方语言为荣,因为和官员的交流过程中官话才能更容易被他所接受,政治环境,决定了民众的生活行为。
宋朝以后,我国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明成祖朱棣从北平发起叛乱,最终取得了统治权,将首都有南京地区迁往北平,以北京为中心就形成了官方的语言系统,这一点被后来的清朝所继承,所以在两个朝代长达700余年的时间里,北方口音一直成为官方的口音,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新中国推行的普通话也是在北方口音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形成的,所以在北方地区,方言也非常倾向于普通话,只不过是口音略有区别罢了。南方生活的群众,因为受到政治因素影响,所以对于普通话并不陌生,虽然很多人说的并不标准,但是在理解方面还是没有多大问题,南方朋友在听到北方方言的时候,就会自动带入普通话的体系,很容易理解北方朋友所要表达的含义,除个别词汇外单独交流没有多大问题。
而南方口音则是独立于普通话之外的其他语言系统,与普通话之间的发音关联并不大,所以北方的朋友在没有普通话作参考的前提下,会觉得南方方言完全无法理解,影响到了大家之间的交流。
因为北方方言相对于,南方方言来说:“语速要慢的多,听不懂的人大概就能猜到它的意思。”比如陕西商洛方言“到阿哒?”陕北人就会说“拉可了”很明显就知道是:“去哪儿”的意思?
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基本上各地方言我都能听得懂。自己觉得主要原因是北方人说的话,更接近普通话。语速慢没有南方一些地方人说的的语速那么快,有时候一句说完了,什么都没听懂。总是一脸懵逼状态,就会大吼一句你不要不要说你那方言了,又不是不知道我听不懂。
认识一个朋友是广东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互相认识。没事儿了,就会聊聊天。因为相隔比较远的关系,我们时常微信聊天。我习惯了说方言,一口方言强调。一开始就用方言来跟他沟通,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听懂了我内心十分诧异。他怕我听不懂,用普通话跟我发语音我也没深究。直到快过年了,他知怎地拍了一个自己的小视频,祝朋友圈的朋友及他的亲友。说的正是家乡方言,我要不是通过知道他的情况,猜测推理。都不知道,他是在说:“他叫某某,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
还记得,两三年前我家租住过一些福建人。平时跟我们用普通话聊天 自己家乡人,就用方言。没一句能听得懂,想知道还要人家翻译成普通话才可以。
我觉得吧!这跟当地人交流习惯和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关心。南方人生活节奏快,步伐快语速自然也就跟着快了起来。人们都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努力成为大城市,发展迅速的城市闯一闯。人多了,事情就多人不得不通过平时一些沟通,行走和做事风格加速自己的成长时间。然而,我在北方城市待习惯了,南方城市不一定就能适应得了,没的选择,家人也不愿意自己一个女孩子漂泊在外远离家乡。选择在北方也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态度:“慢生活”,其他个个方面也会跟着慢,何况语速,语速慢了,自然就容易懂的多了。
南方人生活节奏快,步伐快语速自然也就跟着快了起来。不然跟不上生活节奏,势必要被生活所淘汰。人在思想的指挥下行动也将变得更加迅速。有了高收入也就有了多风险,人就有意识的觉得自己要快一点才行,才能跟上大部队的步伐。如果他们来到北方,应该也有不习惯的地方。跟人沟通时要有意识的降低语速,不然怕别人听不懂,但这种节奏完全可以自如做到。
因此我觉得方言是否易懂,跟语速快慢生活节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北方的方言,因此也就更容易懂。
作为一个严格来说属于北方的娃。我从来到广东之后就研究过这方面。因为我发现单单广东这一个地方就有三种大方言:粤语,潮汕话,客家话。而且互相之间差异很大。我说的家乡话,他们绝大部分都能听懂。他们说的家乡话。。。我只能听懂:丢雷啊,索嗨啊,假塞这类不怎么文明的2333.但是我在去北方的城市旅游的时候,他们说的方言我都基本可以听懂啊,我说方言或者普通话都没什么大问题啊。
后来我总结为什么北方的方言容易听,南方的很复杂,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官话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内部一致性较高,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由此可见北方的方言即使有不一样,但是在大体上还是相同的。而南方则分为多种语系,更加复杂,所以相对来说就难听懂。
2、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是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延庆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由于经济政治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一方面,北京话作为官方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官话”,“官话”也就逐渐成了各方言区之间共同使用的“共同语”;另一方面,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白话文学作品,特别是元明以来的戏曲,也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这样,北京话就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共同语实际上已经形成。新中国的普通话以北京官话语音(区别于北京胡同话)为基础音,加以部分修正(主要是吸收滦平话的特点如直接、清晰、明确)。以滦平话为主要标准——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语调比当时的北京话要“硬”一些、清脆一点,显得直接、清晰、明确,尤其是没有北京胡同音那种儿化、省字、尾音等发音习惯,易于学习推广。
北京话的本身的影响,加上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从而使的北方方言更容易被听懂。而南方方言一直以来没有官方地位(没有成为统治者推广的语言),所以相对来说难度更大,更难听懂。
3、从语言的出现于发展时期来看。北方地形以平原为主,南方以山地为主。平原地形相对于山地交通更加容易,人口的聚集更多,贸易更加发达,地区交流更频繁,促进了北方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增加了同一性。而南方多山地,交通相对艰难。很多山地在以前是天堑,隔绝了交流与沟通。不同地区的文化沟通较少,很难发生碰撞与融合。所以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方言。而且放在古时候,南方属于穷山恶水,地形复杂,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分布零零点点,一般是用来流放的地方,也不被重视。经济方面的落后,更加阻碍了对外的沟通和交流。直至安史之乱那以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了。如果有什么错误的地方,欢迎指正。我去继续学粤语去了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