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竹刻得以发展,在于艺术领域文人参与的缘故,苏东坡云“无竹令人俗”,传统文人多以竹比德:中虚劲节、清高独介,堪比附君子。
竹材本是与金玉象犀迥然有别的材料,文人雅士以此标榜,与达官富绅划清界限。不料竹刻艺术开枝散叶之后,广受欢迎。举凡笔筒、诗筒、香筒、臂搁、扇骨、笔洗、水丞、储物盒、砚屏、山子摆设、甚至印章等,皆有竹子的身影。
明代竹刻艺术的空前繁荣宋代文人士子对竹子的称颂,加速了明代竹刻的大发展。从明代中期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繁华、文化发达,人们重视物质文化生活,随着房屋、私家园林的大量兴建,硬木家具的流行,书房的陈设时尚化,人们对于文房用具的艺术品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人艺术家的参与和提倡下,明代民间竹刻很快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明代嘉靖年间,在嘉定、金陵出现了竹刻艺术的流派,使竹刻上升为一门艺术,从此文人笔记和地方志才开始记录竹刻名家的事迹和有关竹刻之辞赋诗文。嘉定竹雕流派是由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开创的。
朱鹤是明正德、嘉靖年间人,其祖先是安徽新安人。新安是传统的版画之乡,朱鹤的先辈就有可能是雕刻艺人。但朱鹤却“博雅嗜古”,年少时曾经师从当地的饱学之士曹时中学习文字学,长大后才“旁及雕镂小玩”。他善篆书,亦擅丹青,画作《古木寒山图》为当时名画。
朱鹤是一位兼备诗文、书画、雕刻于一身的艺术家。这些艺术修养和技能,使他成为江南竹刻开宗立派的奠基人。在竹刻方面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以画法刻竹”的设计理念。在此以前,我国竹刻工艺主要表现形式多为在器物表面镌刻图案纹样,而从朱鹤开始,创发了用传统绘画的方法来设计竹刻画面,这就使竹刻的艺术水平和书画韵味大大提升,成功跨入文人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