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了解】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
2、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
2、小学儿童的发展和小学儿童的教育。
【教学辅导】
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 学科性质。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关注发展与教育、学习与教学、认知与个性、一致与差异。其知识体系围绕两个核心问题:(1)发展是教育的依据和结果;(2)教育是发展的动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科。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小学儿童的发展和小学儿童的教育
1、 发展的概念。
发展通常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
2、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心理机能的深化: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条件反射比以往更容易形成和巩固;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以及人际交往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2)心理动力的转化:儿童入学后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转化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开始承担社会的义务。学校学习的新需要与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发生了矛盾,从而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3)认知活动的发展:①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②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③记忆从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对机械识记的依赖逐渐减少,对意义识记运用逐渐增加,具体形象记忆还占优势,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④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4)个性品质的形成:情感逐渐丰富和深刻;自控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加速发展。
3、小学儿童的教育
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以便塑造为一定的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成员。
① 应使学生具有符合其年龄的各种心理特点。
② 培养学生稳定的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③ 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正常发展。
④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⑤ 乐于学习和工作。
⑥ 正确的“自我”观。
三、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1、观察法是在自然或真实生活条件下,不对有关变量加以控制,只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观察的形式有自然行为的偶然观察和系统的现场观察。
2、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依据其实施的场地和条件不同通常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调查法是通过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它的主要形式有:谈话法、问卷法、故事法。
[返回页首]
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
【概念理解】遗传;社会化;个性化;校风。
【一般了解】1、遗传的影响力;
2、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
3、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4、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其家庭教育功能的特点;
5、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
【重点难点】1、从教育的角度看待遗传影响力的三个基本观点;
2、儿童的个性化和儿童的社会化(特点)。
【教学辅导】
一、遗传及其影响力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2.遗传的影响力(从教育的角度看待遗传影响力的三个基本观点)。
(1)儿童个体发育发展的起源是遗传,遗传直接影响儿童个体体质方面的发育发展;由于心理或行为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体质因素,所以遗传间接地成为儿童许多方面的心理发展或行为发展的基础。
(2)遗传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儿童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3)儿童通过遗传而继承到的特征,同这些特征的实际表现程度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的。
二、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的影响
1、 社会化和个性化
①社会化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②个性化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统一的体现。
2、儿童社会化的特点。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社会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遗传因素是儿童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儿童出生时就具备了人的自然属性和身心发展的潜能,为逐渐适应人类社会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为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2)儿童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3)儿童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社会教化是儿童社会化的外部动因,个体内化是社会教化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
3、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根本的就是文化的影响,其他各种客观因素往往是通过文化这一中间环节去影响儿童的。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1)民族、地域、习俗、时尚的影响。
(2)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家庭、学校及伙伴群体的影响。
4、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儿童的社会性依恋;儿童的友谊认知;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
(2)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三、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宏观环境。对儿童来说,最接近、最具体的环境是家庭,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微观环境,家庭不仅对儿童早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会产生持续的影响。
1、家庭教育功能具有的特点是:
(1)启蒙性。家庭是抚育儿童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启蒙教师。
(2)长期性,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3)感染性,家庭教育不受时间、形式的限制,家长会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儿童的接触交往中有意无意地根据社会规范、价值标准、风俗和传统习惯去引导、要求儿童,并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予以限制和惩罚。
(4)情感性。
2、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 家庭客观因素的影响:家庭规模的大小;残缺家庭;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条件。
(2) 家长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家长的儿童价值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的教养方式。
(3) 出生顺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四、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1、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普遍社会化的较为理想的组织过程,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能根据预定目的和自身规律连续而有效地对儿童实施系统的教育影响。学校教育能积极主动地影响、充实、优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
2、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1)教学内容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施加影响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文化的一种选择结果,是对全部社会文化的一种不断提炼、浓缩、改造和序列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和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水平,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向儿童揭示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仿效的模式.
(2)教师的影响。教师是对儿童进行社会化的专职实施者。教师的期望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期望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诱因,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教师以自身的完整人格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校风的影响。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校园风气和精神面貌。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无声的行动命令。校风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不成条文的心理契约,通过集体舆论对个体的品行作出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制止。优良的校风能陶冶师生的心灵,鼓励上进,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
(4)同伴交往的影响。同伴交往包括儿童之间的个体的交往和儿童与同辈群体的交往。儿童同辈群体是由年龄、身份非常接近的儿童组成的群体。同辈群体使儿童的归属感得到满足,又以群体规范约束儿童。同伴既是行为的强化物,又是儿童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过与成人交往的时间,对同伴的依恋和友谊显著增长。
补充: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庞大工程,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品德教育是一个首要因素,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思想素质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 时时处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立志为祖国效力。所以,本人在教学工作中时刻不忘关心和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建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主义历史观和爱国信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在讲授计算机软件知识的同时,介绍中国软件行业的求伯君、王江民等为中国的软件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和所付出的艰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授软件的版权问题时,让学生明白使用盗版软件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不使用盗版软件,自觉维护正版软件的利益。
二、发挥教师“教育智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在机房上课不同于课堂,班级的约束力小了,学生的自觉性就降低了。学生带零食进机房、上课玩游戏、不按要求开、关机。
为此本人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固定座位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不断提醒学生发挥主人翁及小组的协作作用,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其次,课后安排学生……
补充:
2008-05-08 09:14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学校计算机教育全面普及,电脑开始进入千家万户, 互联网已经开始走进小学生的生活。网络以强大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吸引着众多的学生,小学生可以从网上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 利和乐趣,但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也对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因此,网络对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 战,又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提高对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迫切性和复杂性的认识。
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它以开放性、时效性、匿名性及个体参与性等特点,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变化,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的发展削弱了其他传媒的导向功能。网络所渲染的许多内容貌似客观、公正,向涉世 不深的小学生展示着新异、甚至诱人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其快速而全面的传播,逐步确立了其传媒的主导地位,而以前在我们生活中的影视、广播、报纸等的传媒 作用正在开始弱化。对于长期在“应试”和“正面”的思想教育中,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结论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网络带给他们的信息,面对更具选 择性和趣味性的网络,作为师生之间沟通的阵地—“课堂教学”也正在受到新的挑战。
2、网络容易导致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内在心理冲突。小学生对新异的事物和观点比较敏感,经 常探索所感兴趣、对感官刺激比较强的信息。部分小学生的在网络大家庭中,通过网上聊天、浏览信息等方式,经常和外面新奇的世界进行交流。网上所充斥的形形 色色的信息,往往与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反差,会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击,如果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辨别是非能力,会对他们的思想领域产生巨 大的冲击,甚至影响他们的健康及学业发展。
3、网络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现在的小学生不再单调地重复书本知识,传媒 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有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而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稳定性的互联网正在构成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小学生能获得更多的 快乐和满足。当现实世界不如他们的网络情境时,他们会更加依赖网络,使得他们原有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得到全面的更新与发展。
4、小学生很容易陷入网络误区。互联网采用的是分布式网络结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能 封锁和控制;同时,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给了人们充分的自由,使外界不易监控。而小学生一般都具有进入网络的客观条件,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极容易在这种 环境中,很容易使他们陷入网络情境不能自拔,从而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甚至诱发未来的网络犯罪。
网络是一把犀利的“双刃剑”,在我国当前的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领域内,它的负面作用绝不亚于正面作用。如何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是学校思想教育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做好学校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当务之急。
二、用网络优势,推进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网络在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带来富有特色的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网络世界,使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姿多彩。
1、网络提高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囿于课堂说 教和校园文化的陶冶。网络的出现,消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围墙,把偌大的世界变为极易“涉足”的地球村。学生可以在广阔的网络天地里漫游,充分领略种种思潮与 信息。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这对我们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路,消除了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脱节的弊端。
2、网络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具灵活性。“网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可以充 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根据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和讨论,把网络作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生的教师 交流思想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对网上搜集信息、主题讨论、对话聊天等形式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向深入、细致、高效的方向发展。
3、网络世界大容量的信息可以丰富思想教育的素材。网络既是提供多媒体逼真的、典型的画 面,使人们尤如身临其境,受到更多的感染和陶冶。网络技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将许多历史性的、抽象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与内容 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性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更大的作用和效果。
三、确实采取措施,保证网络思想品德教育卓有成效。
1、完善规章,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我们应该适应新形势,大力推进学校网络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通过一批有特色的思想品德教育专门网站,使之成为利用网络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领头羊。
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注意搜集、分析网上信息。教师要发挥互联网的守门员功能,“堵”是 不现实的,往往也是无效的。正确的方向是主动出击,积极引导。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者要积极上网,通过网络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并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自由的讨论 和发言,对于有益的信息,要扩大影响,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特别要注意过滤不良信息,通过教育和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 论,坚定他们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信念。
加强对局域网和校园网的管理。要加强对网上内容的审查,利用必要的网络技术、行政、法律 等手段,加强对流入校园网信息的监控,规范网络运作和网上行为,尽可能消除网络消极内容产生的不良影响;建立网络监控员,以校园网各版块的建设提出明确的 要求和管理规范,保证校园网的健康发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上环境”。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一方面,要采取监控措施,对非法网站进行打击;另 一方面,把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网 络道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感。
2、精心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网络的生命在于内容、在于特色,在于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而不能简单地将传播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移植到网上。
坚持网上有班、队组织的声音。我们可以开展基本的网络知识教育,确保思想品德教育进网络工作有正确、坚定的技术导向。引导师生建立他们自己的网站,在网上拥有自己的空间,成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的大舞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传播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引导学生吸取大量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秀文化产品的营养,净化学生的心灵 ,振奋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优秀民族文化的功底和文化口味,增加他们自身的搞干扰能力,进而努力 地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使其不受各种外来腐朽文化的左右。
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要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如开设网上论坛,网上游戏竞赛,各种设计比赛,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等契机,在网上开展富有冲击力的思想教育活动。
3、建立一支精干的思想品德教育队伍。学校网络是融思想道德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 管理,这就要求学校管理人员不能是对网络一所无知的“网盲”,这也是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老师不仅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关于 把思想教育工作融进网络,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观念、内容、途径和方式等方面都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首先要加强培训,有计划地对班主任开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和技能的培训和交流,并为教师上网提供便利条件,促使他们自觉学习网络知识和技能,努力适应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进网络的需要,并以此提高教师的总体网络素质。
其次,要积极培养运用网络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队伍,培育一定数量的通讯员,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探索,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既要有较高的管理素质,又要有一定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再次,学校教师要不断地提高网络运用能力,学会运用网上大量、正面、积极、健康的材料,对学生开展形势和政策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并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使网上的思想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快速反应能力。
网络是永远敞开的德育课堂,也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领域。我们要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阵地意识和创新意识,把握时机,知难而进,加强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这块思想文化阵地,使学生知网络、用网络、爱网络,使网络成为真正没有围墙的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