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词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汉朝的郑玄说,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礼。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换句话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
郑玄接着又说,婿称为“昏”,妻称为“姻”。因为新郎在黄昏时迎娶,所以称他为“昏”,而新娘随着男方而行,所以称她作“姻”。这个解释和前一说法类似,意义却不相同,因为这个婚姻指的是夫妻关系。
另外,《尔雅》对婚姻一词还有比较复杂的解释:
“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这是说,新郎的父亲称为“姻”新娘的父亲则称为“婚”。婚姻一词在这里的意义,指的却是姻亲的关系了。
时至今日,我们已很难指出上述三种说法孰是孰非,因为经过千余年的演变,不但婚姻的意义有了更完备的发展,甚至姻亲的关系也扩大了许多。
“娶”,《说文解字》解释为:“娶,娶妇也,从女,取声。”“取”和“娶”是一个字在不同的时代的不同写法,而在古代是同一个字。而“取”字,从又从耳,又,甲骨文像手之形,《说文解字》:“又,手也。”从又之字,多与手有关。“取”即用手去提耳朵,本义是“捕取”,娶女子为妻曰“取妇”,很明显有掠夺女子的意思。所以,当男子对女子说,我要娶你时,已经在无形中显示了男权主义。“嫁”,从女从家,家亦声。“嫁”与“家”是同源字,许慎将“嫁”解释为“女适人”,《白虎通》解释为:“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适”就是出嫁的意思,这些充分表明,女子只有“出适人”才能有“家”。“婚”,《说文解字》解释为:“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从女、从昏,昏亦声。”“婚”和“昏”也是古今字,“婚”本来是写作“昏”,本意是指黄昏,天刚黑的时候,古代是天刚黑的时候娶妻,这种风俗也体现了掠夺女子的意思。“姻”,《说文解字》解释为“姻,婿家也。女子之所因,故曰姻。从女、因,因亦声。”段玉裁注曰:“因者,就也。”“姻”是“女子之所因”,“因”就是依靠的意思,这说明女子必须依靠男子才算是婚 姻。“娣”,《说文解字》解释为:“娣,女弟也。”古时姐姐称妹妹为“娣”,《尔雅》解释为:“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郭璞注曰:“同出谓俱嫁事一夫。”这些体现来当时姐妹共侍一夫的婚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