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王弗《江城子 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公元1054年,偏僻的四川举行了一场毫不起眼的婚礼。男方名叫苏轼,青神县中岩书院的学生。新娘是他老师王方的女儿王弗,这一年,刚满15岁。按林语堂的说法,一切婚姻都像赌博,都像在茫茫大海里行船。苏轼与王弗也不例外,婚姻的幸福不可预测。但是苏轼无法说,不行,我不了解她。如果这样,他的父亲苏老泉就会大叫一声:你奶奶的!然后一巴掌扇过去。一切都是天定,苏轼能做的只能是等待。他就像神话里的王子,渴望爱情临空降临。新娘王弗则只是希望从此能够好好儿做苏家的女人。这几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有中国女人的心愿。王弗也渴望爱情,但她更渴望平平安安地做一个女人。她是知书达理的闺中贤媛,自然明了社会赋予她的重任是相夫教子而非风花雪月。她知道应该让苏轼感激,使苏轼满意,但是不该叫苏轼浪漫。王弗把自己的婚姻包装得很标准,她自己也准备成为一个理性主义者。不过她所嫁的苏轼偏偏是一个天生乐天派,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以爱情为食的美食家。于是一个大众化的妻子,一个卓尔不群的丈夫,在婚姻的黑森林里不和谐地匹配。巨大的反差,注定了这桩平常婚姻的不寻常。
在王弗看来,苏轼是一匹多情的野马,很需要她的驯导。喜欢无拘无束的苏轼离开家乡之前,很喜欢呆在岷江边的王方家里。那里有古庙,清溪,但更多的是王弗设置的陷阱。王弗常常炒瓜子,炸蚕豆给苏轼吃,同苏轼坐在茅屋外聊天,还陪他去不远的瑞草桥畔野炊。王弗安排的都是苏轼喜欢的生活方式,这给了新婚的苏轼一个误导,苏轼傻乎乎地大口喝着美酒,却不知王弗的游戏秘诀在一个“栓”字——只要听话,认认真真地读书,她是愿意做厨师和玩伴的。这就是苏轼所能拥有的全部浪漫。不过精明的王弗也有一个疏忽,她没有发现那个人称二十七娘的小姑娘王润之正用一双明亮的大眼盯着苏轼,后来她成为苏轼生命的一部分,她不能给苏轼以浪漫,却让苏轼去寻觅浪漫。王弗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王弗还要扮演红袖添香的角色,她的父亲是乡贡士,大约有点儿家庭熏陶。苏轼以为王弗给予他的是爱情的浪漫。苏轼跃跃欲试地要把王弗也当成一本书来读,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宋朝夜晚啊。可惜苏轼又错了。王弗不睡觉,陪苏轼一夜一夜地熬着。苏轼喜欢读书到也罢了,可王弗何苦?现在广泛流传一个故事:一次苏轼因疏忽而有错漏,王弗便笑着指了出来。苏轼惊异地问:你还能知书……王弗的读书面远不及苏轼,要想插上嘴发表意见何其难也。她能做的只有专心,甚至比苏轼还专心,才能找到这个千夜难遇的,她能知苏轼又恰好犯的知识错误。苏轼惊诧之余,想烦也烦不起来,心里反而很感动。他已经很幸运,有一个可以让他感动的好妻子。同时他又最不幸,他是少有的可以把感动和爱情分开的人。和所有的书房雅事一样,王弗假性的完美和苏轼高贵的残缺扭曲在一起诞生了一个宋朝进士。王弗很在乎这个进士。
苏轼很快担任风翔府签判,王弗跟随丈夫前往。这时他们已经有了孩子,就是后来陪苏轼游石钟山的苏迈。苏轼做官的感觉从来都不太好,他开始广交朋友,他是真正为朋友而活着的人。朋友们经常往家里来,苏轼是相信天下无坏人的,全部热情款待。大家天南海北,侃得唾沫横飞,苏轼知道王弗躲在帘子后面偷听。苏轼的背上真是凉飕飕的,万一让朋友知道,岂不笑掉大牙?有一天章敦来了,说了许多让苏轼高兴的话。章敦一走,王弗从帘子后面走出来,说,今天这个人不可靠,热情过了分,你要小心,恐怕将来对你不利。后来章敦迫害苏轼果然最起劲儿,心胸开阔的苏轼也恨得他要死,甚至做鬼也不愿跟他碰面。王弗实在是具有女人那种凭直觉判别好坏的非凡本领,她的帘后偷听也确实帮助过丈夫不少。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也承认她是贤内助。但是我敢断言,苏轼无论如何不会喜欢王弗垂帘听客语之举。做太太做到偷听丈夫与朋友们一言一语的地步,为官的丈夫还有什么意思?做丈夫的朋友还有何乐趣?王弗在一相情愿地促使苏轼成熟,苏轼却已经开始显露大诗人大文豪的另类风范。这对总是错位的夫妻,一直在对抗。这一年5月,王弗去世了,年方27岁,留下了一个6岁的儿子。突然残破的家庭让苏轼很伤心,但是王弗不去,王润之不来,苏轼就不会碰上美如春园,眼若晨曦的王朝云,不会有西湖船上的灵思妙想,就不能享受以后的多灾多难,不能展开绮丽的双翅,整个文化史都在期待苏轼的飞翔。王弗之死,应该是对历史的成全。
苏洵对这个儿媳妇是满意的,他对儿子苏轼说:“你太太跟了你,却无法享受你的成就。你该把她葬在她婆婆的身边。”苏洵大约是想找个人陪着亡妻。第二年,苏洵也死了。苏轼将二人运回故乡安葬。苏轼在坟墓周围的山坡上种植了松,同时也种下了一丝牵挂。自此以后的10年,苏轼的心里都装着这片坟地这片松林。的确,王弗需要牵挂。冷峻清高的苏洵是不会成为她的谈伴的,婆婆程夫人肯定又在忙着大事,她除了凄凉还是凄凉。苏轼多次在梦里遇见王弗,醒来都异常难受。曾给予他实实在在生活的王弗,死后竟然带来了如此刻骨铭心的浪漫思念。苏轼又寻找回来了婚前的那种心态。不过苏轼每次都不知该对王弗说些什么,他心也乱,头也乱,不能乱说,不能不说。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晚上,他再一次梦见王弗,终于想清楚了要说的话,这就是凄美绝艳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奇怪的悼亡词,我们从中看不到任何应该提起的生活往事。苏轼一门心思只要王弗就坐在小轩窗前,为她梳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心愿,却是一个时代都不能给予的奢侈。没有人会想到,这就是名满天下的苏大学士10年来的所思所想。看来苏轼一点儿没变,还是那个追求浪漫爱情的苏轼,他就这样一意孤行地情意缠绵着。唯一不同的是,他比从前勇敢了许多,勇敢到当着天下人的面说那些令人脸红的情话。流泪的苏轼,让这个民族都多了一份温情和天真。王弗坟墓的那抔黄土关闭了一个平凡女子的故事,却吸引了无数男子的真纯目光。王弗不为苏轼而生,但为苏轼而死,死了就完完全全属于苏轼了,她的美丽第一次具有了飞越时空的质地。这种美丽去掉了她活着时的庸常和琐屑,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纯粹爱情的承诺。直到今天,我们还看见一个身影正在跨进苏轼翠竹掩映的大门,虽然这只是一个安慰性的造型。
苏轼还有要说的话,接着又写下《蝶恋花·春景》。他喜欢的是一个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笑个不停的女孩,苏轼继续让人吃惊,也许他已被压迫得有些癫狂,才会出现这些胡言乱语。实际上苏轼还留着伤感的清醒,他问自己,这样的女孩有吗?有的,他回答。她在何处?在天之涯,他无奈的笑着。惠州的那年秋天,他命王朝云歌唱这首词,朝云歌喉未发,业已泪满衣襟。天佑苏轼,他终于有了一个仅仅是为他的爱情而哭泣的女人。数年后,苏轼与世长辞,他的梳妆残梦永远地留在了王弗墓地的明月之下,松涛声里。
李清照与赵明诚《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醉花阴》(李清照的不少词中都有她对丈夫赵明诚感情的流露)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章丘人。因长居济南,故文献多作济南人。她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词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与丈夫赵明诚之间以共同的爱好为基础,相互扶助,钻研学问的动人故事,始终为世人所称道。
李清照出身文学名门,自幼聪慧,久习诗词。她没有一般官宦人家小姐常有的任性、娇惰的缺点,十分勤奋,善书画,通音律,长于文藻,对屈原和陶渊明敬佩有加,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开始了俩人恩爱和睦、志趣相投的婚姻生活和治学经历。
赵明诚对碑帖字画、金石古玩特别感兴趣,早在当太学生时,他就已经开始节衣缩食,用那不多的生活费用和典当衣物得来的钱去购置有珍藏价值的文物。每有收获,他就会兴高采烈地回家,与妻子相对展玩,仔细品味。俩人每得到一本好书,即共同校勘,重新整理。得到书画、彝鼎等文物,也一起把玩赏析。即便是在任官以后,夫妇俩也心甘情愿地过着清贫的生活,最大限度地进行着古玩、书画、金石的收集工作。渐渐地,这成为了她们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因为都爱好文史、诗书,俩人经常诗词唱和,相互切磋,这让俩人的家庭生活充满了笑声与趣味。他们经常做一些游戏,以增强记忆能力,拓宽自己的学识。其中,尤以“茶令”游戏最为著名。
为了撰写《金石录》,她与赵明诚回青州(今山东益都县)故第而居。在治学著文过程中,李清照对自己的强记博学颇为自负,于是忽发奇想,推行一种以考对方经书典故知识为主的茶令,赢者可以先饮茶一杯,输则后饮茶,与酒令之行大相径庭。
俩人每次吃完饭,坐于"归来堂"中,烹好茶,然后一人指着成堆的书籍,要对方说出某一典故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甚至第几行,以是否说中来决胜负,并确定谁先饮茶。两人在行茶令中,常常是李清照获胜。有一次赢后她举杯大笑,结果得意忘形,乐极“翻杯”,将满满一杯茶倾覆在怀里,非但“头口水”没喝上,还连累了一身衣裙。
饮茶行令,启智助学,使人兴奋,对著书立说大有裨益,赵明诚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考古学专著《金石录》,成为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这部书中凝结着夫妇俩二十年的心血,是她奉献给我国文献宝库的珍贵遗产。
但是,这种超脱自娱、潜心研究的幸福生活,很快便被金国侵略军的铁蹄所踏碎了。靖康之变,汴梁失守,滚滚而来的金戈铁马惊破了他们的学术梦,也使俩人平静的生活永逝不返。
为了不让夫妇俩多年的收藏的化为泡影,李清照和赵明诚决定将这些文物分批运往相对安全的江南。不久,赵明诚借着去江宁奔母丧的机会,将珍贵文物装了十五车运走;青州老家还剩下十余屋书册什物,由李清照留下照看,准备来年运到江南。
谁知,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先是一场兵火将老屋付之一炬,书册等几乎全毁。李清照万分痛心,却也毫无办法。她只得收拾仅存的衣物,忍受着无数的艰难曲折,南下与丈夫团聚。然而,赵明诚却在不久之后的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染病辞世,永远离开了爱他的妻子和他所钟爱的考古研究。这对李清照来说,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悲痛欲绝的她大病一场,随后便在接连不断的战火和灾祸中开始了自己颠沛流离的后半生。而她和赵明诚耗费心血收集的那些金石古玩,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散失,最终所剩无几,几乎荡然无存。
宋高宗定都临安后,李清照也定居于此。进入晚年的她,青丝成雪,憔悴凋零,离乡背井之苦,家破人亡之悲,国事日非之痛常使她彻夜难眠。每有感触,却无处可以倾诉,她便发之于吟咏,写下了大量动人的诗词。这个时期,她的词风一扫先前婉约派的靡丽之气,多以清高超脱的意趣、明快妍丽的笔调描募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怀。她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凶残,看到了南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也切身感受到了亡国之痛。她写下《夏日绝句》一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回江东。”歌颂了项羽宁可壮烈而死,也不肯回江东忍辱偷生的英雄气概,实际是鞭挞了以宋高宗为首的投降派那丑恶的面目和卑劣的灵魂。
最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心境中,在家国系于一身的浓愁中,李清照走完了她坎坷的一生。人们称她为“古今才妇第一”,她的才华、理想和胆识实不让须眉。充分证明了——在同等条件下,女性的作为决不差于男性——这个千古不变的真理。尤其是她爱国忧民的浩然之气,更犹如一座丰碑,将永远对后人起着鞭策的作用。
一)戴复古夫妻的诀别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载:戴石屏先生复古未遇时,流寓江右武宁,有富翁爱其才,以女妻之。居二三年,忽欲作归计,妻问其故,告以曾娶。妻白之父,父怒,妻宛曲解释。尽以奁具赠夫,仍饯以词云(名《祝英台近》)。夫既别,遂赴水死。可谓贤烈也矣!”
戴复古妻的诀别词《祝英台近》这样写道: 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 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 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 如何诉。便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 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 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词中的女主人公已隐约透露出了准备为情赴死的决心。可其善良、宽容、坚贞、刚烈的心意并没有让朝三暮四的戴复古心生留意,戴复古还是绝情地走了。 十年之后,戴复古满怀对亡妻的怀念与歉疚,在妻子的坟前写下了《木兰花慢》一首: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 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 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 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 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 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 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春衫虽破依旧暖,飞鸿成双人自寒。戴复古对亡妻的怀念,虽是真挚的,但相比于其妻的挚情却是无力而苍白的。十年之后,天人永隔,戴君虽在内疚之中悔恨不已,但却轻谓‘一点闲愁’以概之,听起来总让人感觉他更像一个不负责任的浪荡公子,即便不是虚情假意的表白,与其妻的作为相比也差出天壤之别。
(二)李之问再娶聂胜琼 《青泥莲花记》载:李之问仪曹解长安幕,诣京师改秩。都下聂胜琼,名倡也,质性慧黠,公见而喜之。李将行,胜琼送别,饯行于莲花楼,唱一词,末句曰‘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李复留经月,为细君督归甚切,遂饮别。不旬日,聂作一词以寄李云云,盖寓调《鹧鸪天》也。之问在中路得之,藏于箧间,抵家为其妻所得。因问之,具以实告。妻喜其语句清健,遂出妆奁资夫取归。琼至,即弃冠栉,损其妆饰,委曲以事主母,终身和悦,无少间焉。 这首《鹧鸪天》寄李之问写到: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词写得清丽幽婉,也难怪李之问妻被其清健的语句所感动,出妆奁资夫取归”之。让聂胜琼这个歌妓身份的下层女人,有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美满的感情归宿。看来不独男人喜爱才女,就连女人自己也能被真正的才女所折服啊!
(三)施酒监与乐婉的来生缘 明陈耀文《花草粹编》卷二,引宋杨湜《古今词话》(原书已佚)云:杭妓乐婉与施酒监善,施尝赠以词云: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 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 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 楼外朱楼独倚栏,满目围芳草。 乐婉以《卜算子》答施: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一位风尘女子,至性真情,豪爽洒脱。以拼了之情,道出相思之深,相爱之切。却终究不得不屈从于无奈的残酷现实,只待重结来生之缘。 施君得此红颜知己,虽遗憾不能永结连理,却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四)朱淑真的梦中情人 朱淑真的感情经历极为不幸,作为一位女词人,她有多情而敏感的内心世界,也有心仪的梦中情人,但她却不能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不嫁给一个庸俗之徒,过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相思岁月。 她只有在《清平乐》词中追忆自己曾经的恋人,和短暂甜美的爱情生活体验: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汝台。 全词通俗明白,艳而不亵,全赖女词人大胆率真的表白。了解了她痛苦的一生,反衬出这乍现即逝的欢乐时光,有谁还能以假道学家们的嘴脸抵之为有失妇德”呢!
(五)金定和刘翠翠的诗词姻缘 宋朝末年,淮安才子金定和刘翠翠家住比邻。二人既是同窗好友又是年龄相同。彼此朝夕伴读,青梅竹马,渐生情愫。一日,金定赠刘翠翠情诗一首: 十二栏杆七宝台,春风随处艳阳开。 东园桃李西园柳,何不移来一处栽。 刘翠翠和诗一首: 平生每恨祝英台,怀抱何为不早开。 我愿东君勤用意,早移花木向阳栽。 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新婚之夜,刘翠翠于枕畔有感而作《临江仙》一首: 曾向书窗同笔砚,故人今作新人。 洞房花烛十分春,汗沾蝴蝶粉,身惹席香尘。 尤雨殢云混未惯,枕边眉鬓羞颦。 轻怜痛惜莫辞频,愿郎从此始,日近日相亲。 金定步原韵答和《临江仙》一首: 记得书斋同笔砚,亲人不是他人。 扁舟来访武陵春,仙居临紫府,人世隔红尘。 海誓山盟心已许,几番浅笑深颦。 向人犹自语频频,意中无别意,亲外有谁亲! 看了二人的诗词答和,不能不让人羡慕金定和刘翠翠的美满婚姻和柔情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