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用爱的名义溺爱孩子
孩子的学校因为要迎接国庆组织发起了一场“歌唱祖国”的亲子唱歌活动。
就是一群小可爱咿咿呀呀的在场《我爱北京天安门》,那种场面简直是可爱的冒泡泡。
终于自己家孩子准备上场了,小朋友的脸蛋都被老师画的红彤彤的,还贴上了可爱的贴画,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
马上就准备到孩子在的班级表演了,孩子班里的亮亮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直接退出来唱歌的大部队中,跑到自己妈妈的身边说,旁边的小朋友打了他一下,自己不愿意唱了。这时候,亮亮的妈妈就马上抱起孩子问孩子“疼不疼啊?妈妈看看。”
老师也连忙走过来,想要带孩子去表演。但是,还没等老师说亮亮妈妈就说话了:“老师,孩子闹情绪不想唱了。你看能不能……我代替孩子去唱?”问的老师和周围的家长一脸惊讶和尴尬。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在少数。家长们总是在孩子还没有说自己是不可以承担这件事的时候,就主动的去代替孩子承担“感觉上的痛苦”,这就导致了很多孩子看上去好像没有任何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现实是没有错误的孩子,只有错误的教育方法。
父母市场用所谓爱的名义去捆绑孩子,去过多的干涉孩子的成长,从而导致孩子才屡次出现问题。
02
溺爱也会影响性格孩子的形成
在选择溺爱孩子的家长的眼中,只要是孩子犯错了,不管这个错误有多大,那都是因为他只是个孩子这个原因。
但是,家长从来不想的是,真正是由于是个孩子,在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及时的引导和正确的教育,孩子才不会误入歧途浪费人生。
法国著名教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会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孩子百依百顺。”
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都是一种无条件接纳的状态,导致了家长对孩子的过度的溺爱。
心理学家明确指出:儿童在三岁到四岁这个阶段,属于人生的第一个反抗阶段,也是孩子性格最初形成的时期,家长没有在这个时期对孩子予以正确的指引和管理的话,对孩子的性格影响
将会十分的严重:
1.长时间的溺爱孩子自私又孤独
孩子长时间就出在一个“呼风唤雨”的状态中,有时很什么需求的时候家长第一时间就快速的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特别的自我,在心里强烈地认为自己的需求是排在第一位的,别人不重要。
长期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孩子就越来越自私。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自私是一种极度的缺乏责任感的消极现象,这样的心理就会导致孩子逐渐在成年以后失去自我认同感,与此同时孩子就失去了换位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和别人交流沟通的时候容易让其他人孤立,这样的情况就导致孩子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就很难形成想通的感情枢纽,所以孩子就会感到孤独和失落。
2.溺爱让孩子失去人生方向
著名的马斯诺需求理论,分别把人类的基本的需求做出一个金字塔形的从上到下、从高到低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孩子长期处在一个溺爱的环境中,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就强烈的得到满足而上层的基本需求就没有得到实现,所有的一切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孩子就丝毫没有自我价值感, 碌碌无为的面对一切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的东西可以是直接换来的,只有努力的争取过才能建立起联系和连接,它才可以真正的和是属于自己的。当这件事情或者是这个东西太容易的获得的话,得到之后换来的就是漫长的情感空虚,从而因为失去目标感而感到抑郁,对之后的事情失去期待。
3.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效能感几乎丧失
自我效能感一次是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的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更好的完成某件事所进行的预测和判断。简言之就是一个人对完成一个目标的自信心的程度。
假如家长选择对孩子的长时间溺爱,一直是在替代孩子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那么,就是在无形之中破坏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孩子成长的动力,破坏了孩子对一些事物的持续探索过程,这样就会导致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丧失了信心,自我效能感在这个时候就会逐渐地降低,因为家长总是替孩子做决定,久而久之孩子就丧失了自我效能感。
孩子也会逐渐的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完成任何事情的,在做什么事情之前就只等着大人帮忙。
4.长时间被溺爱的孩子会埋怨自己的父母
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长时间的享受诸事包办的快感。慢慢的孩子长大了就会感觉到身边的一切仿佛是对自己有敌意,一切都变得不太对了。因为成年之后,很多事情比如学习工作、与朋友交往,父母都是没有办法去帮孩子做的。
孩子就会逐渐的意识到很多事情只能依靠自己,不可以再继续依赖父母的依靠和援助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事实上,相当多的孩子都在自己的成长中都经历过相当大的挫败感,但是与此不同的时候,正常情况下的孩子会认为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力量,完成自己的任务,被溺爱的孩子却会期待父母帮忙。
可是,当自己的家庭之外有些事情都是爸妈没有办法帮忙的。因此,他的孩子的内心的世界就面临着崩溃。多数情况下,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深深的怨恨。
03
智慧的爸妈不仅会爱孩子也有规则
钱文忠教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的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得。我们对于孩子没有一些控制、抑制、约束,一味地以爱的名义对她们选择让步,这样的教育是错误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相当多的时候,父母因为当时自己的能力、资源、认识有限的条件下,就不能用最好的来爱孩子。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结束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呢?
最先,父母要明确立场和对孩子爱的边界,学会自我满足。
就像我们最先说的,大部分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都是来源于父母因为在孩子这个年纪的需求或是欲望得到满足。当我们真正的看清这一点,也真正的意味着从根本上,对孩子的溺爱也可以及时结束了。
孩子不是父母自身的延续
就像是有一句话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所有爱的产生都是因为相遇而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每个人从出生那一瞬间开始,就是在和母亲不断地分离。
初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意味着和母体分离;慢慢的学会走路,就和妈妈的牵的手进行分离;上幼儿园和家里分离;工作上班之后是和家里的经济分离;结婚之后是和原生家庭的分离,父母和孩子在不断的分离和成长,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只有从内心真正的接受“分离”的关系,才能在心里明确自己和孩子的边界,将自己的人生交给孩子自己。
心理学名著关于家庭系统理论明确指出,在同一个家庭系统中,原来的关系的关系远远的比新的关系重要得多。父母亲只有很好的把家庭的气氛调节好,才不会过多的把爱投注到孩子身上,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做自己,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孩子也可以得到自己人生的自由的权力。
再其次,父母应该试着建立规则,有效的管理孩子
心理学中强调过一个理论“改变源于看见”,只有当父母真正的看见自己的内心的想法,管理孩子其实就没那么难了,这个时候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方法就可以为孩子确立规则,就可以更好的管理孩子。
学着用“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在街上可以看到那种,孩子哭着喊着想要玩具,身边的家长就算是不同意,孩子哭大人喊,两个人就像是风景线。孩子因为哭喊没用从而演变成坐在地上嚎哭、抱着大腿哭。这时候旁边的家长只能妥协或者说是揍一顿。
而事实上,大部分的孩子都会选择用哭闹的方法来向大人表明自己的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声音攻击”来让大人选择妥协或者是通过动手的方式解决问题。
从《孩子的心理学》一书上讲: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在通过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眼前问题的手段。来通过满足自己的心灵归属感,其实这个时候买不买这个东西也没那么重要了。
当面对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的时候,做父母的,就可学着问孩子“你觉得你自己是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是必须的东西吗?”“既然不是,为什么要在这里不开心呢?”的方式来逐渐让孩子放手。
我们既要选择肯定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也要适当的给孩子充足的归属感,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认可了,孩子自然就会选择乖乖的统一父母的提议。
和孩子一起建立规则
有些时候,孩子向大人哭喊抗议,通常是因为孩子就感觉父母是规则的制定人,让孩子觉得不公平,所以有时候不愿意配合。
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后果
我旁边的同事是一位五岁宝宝的妈妈,经常性的迟到,而迟到的原因不是送孩子去学校晚了,就是孩子起晚了没赶上学校的校车。有时候很心疼她,一边自己要上班一边还得照顾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当然都希望孩子的一切都顺利平安,但是在整个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有很多事情就直接为孩子代劳了,这个时候,孩子就没法真正认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了。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制定规矩和规则,事情的结果教给孩子自己来承担。
比如:孩子每天早晨上学的时间就是准确的,孩子要提前半个小时或者是提前一个小时起床,你要是在这个时候没有起来,家里人是不会继续再叫你起床的,迟到了你需要自己和老师解释清楚。
在整个事情梳理的过程中,父母不要参与其中,你不是在帮孩子,因为孩子自己没有做到,所以必须承担后果,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没有义务承担别人做错事情的后果和下场。
父母只有真正的意识到孩子的感知能力和生活技能是来自自身的尊重和共同承担责任,就可以走出对孩子的溺爱,运用更加理智的方式成为更优质的父母。
爱和规矩是相辅相成的,千万不要让你的爱成为孩子将来人生中的枷锁。父母不可能帮孩子一辈子,总有一天父母要退出孩子的生活。
希望孩子能不受到你爱的影响而成就真正的人生,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是佳妤妈妈,每日分享育儿故事,欢迎各位宝爸宝妈共同分享养娃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成为学习型的优质父母。
我觉得这并不是溺爱,所以平时生活中对待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理智,然后要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然后也要规范他们的行为,同时在面对孩子出现错误的举动的时候,一定要严厉禁止。
理智的教育方式并不是溺爱,第1点就是一定要给孩子独立性的这种教育让孩子变得非常优秀,有才华有能力,第2点应该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处事,这样才是非常理智的教育,第3点对于孩子这种叛逆一定要理智性的面对和教育,不要过分的去袒护,这样才能让孩子面对正确的人生。
不是溺爱。父母要保持开明的教育方式,然后多去进行教育孩子,而不是选择去溺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