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可支配收入怎么计算的?

2024-11-28 10:59:0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转移性净收入。
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income)是指居民家庭获得并且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包括家庭成员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偶尔劳动得到的劳动收入。即工资收入中扣除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剩下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通过居民家庭日常获得的总收入计算得来的。
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公积金、养老基金、医疗基金、失业基金等,这些属于国家先发后征或居民家庭成员必须缴纳的刚性支出,因此这部分名义收入(居民不可自由支配的)必须予以扣除,余下的即为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回答2:

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 交纳的所得税- 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记账补贴)/家庭人口。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

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郑州居民人均收入36661元高于全国平均数值。

扩展资料

延伸阅读——全面客观看待平均工资指标:

首先,平均工资不等于个人工资。平均工资是反映工资总体情况的指标,是由统计部门根据每个单位上报的数据汇总计算得出的平均概念,反映的是从行业、地区等维度分组的总体工资水平。

由于各单位所处行业、所在地区和经济效益的不同,各单位的工资水平有高有低;而在同一个单位内,不同个人受所在岗位的不同,工资也存在差距。因此,不能简单拿个人工资与总体平均工资进行直接比较。实际上,工资一般呈现正偏态分布,平均值往往偏离并高于一般水平,即大多数个体数据低于平均值。

其次,平均工资反映的是税前工资。公众对工资收入的感觉往往是依据拿到手的实发工资,但统计部门统计的工资是税前工资。

根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和国际工资统计的通常做法,工资包括了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公积金以及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所以,统计部门公布的平均工资比个人实际拿到的工资要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回答3:

收入-税+政府转移支付(即福利)

回答4:

掉你每个月必须要花的,比如你有贷款就要每个月都拿出一部分还贷款,还有水电费,等等剩下的就是你可支配的,电话费

回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