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在关于量子力学体系是否具有完备性的科学争论背后,敏锐地觉察到了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物理学家坚持着一种狭隘的可观察性原则。哥本哈根学派的这种哲学思想同贝克莱的原理“存在就是被感觉”如出一辙。
在爱因斯坦看来,一个命题是否正确,并不能单凭是否能直接观察来断定,而是看它是否与感觉经验有一定联系,并在理论体系中是否合理。
1926年春天,海森堡与爱因斯坦进行了一次谈话。
爱因斯坦说:“难道你是认真地相信只有可观察量才应当进入物理理论吗?”
海森堡回答:“你处理相对论不正是这样的吗?你毕竟还曾强调过这一事实,说绝对时间是不许可的,仅仅因为绝对时间是不能被观察的;……”
爱因斯坦承认,“可能,我是用过这种推理,但是这仍然是毫无意义的。一个人把实际观察到东西记在心中,会有启发性帮助的,我这样说,也许能够更加灵活地解释它。但是在原则上,试图单靠可观察量来建立理论,那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恰恰相反,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
在与哥本哈根学派的争论中,爱因斯坦坚持的哲学观无疑是正确的。但哥本哈根学派总是拿出相对论来作挡箭牌,大有只许你放火不许我点灯之势。然而爱因斯坦为相对论所做的辩护是没有说服力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速度之所以能够成为可观察的量,是因为理论已经为我们定义了时间和长度。然而在狭义相对论中,在时间和长度未有定义之前却有了光速!
在爱因斯坦用著名的“爱因斯坦盒子”思想实验批判波尔的测不准原理的交锋中,波尔却利用爱因斯坦自己创立的广义相对论驳回了“爱因斯坦盒子”思想实验。
是经典物理的危机催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然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彼此都反对对方为解决危机所采用的途径。相对论试图解决经典物理面临的根本性困难,而量子力学试图解决经典物理面临的技术性问题或精度问题。当哥本哈根学派的绝大多数成员沾沾自喜于量子力学的理论与实验事实高度符合的成功时,爱因斯坦却提出了对量子力学理论不仅要进行经验性实证评判,而且要进行思辨性的逻辑评判,也即运用思辨方法检验量子力学理论的逻辑自洽性和理论完备性。
量子力学之所以会在微观领域大显身手,是因为它回避了一个问题,即地球自身的运动会不会对其所研究的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产生影响。而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与实验事实高度符合,恰恰说明地球自身的运动不会对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产生影响。然而量子力学却并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即为什么地球的运动不会对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产生影响?量子力学似乎认为该类问题应该让相对论去解释,然而在其处理具体问题时却又将相对论甩在一边。
所争论的已经属于哲学甚至终极哲学问题了,归纳起来就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描述和能否准确描述,涉及到物质(说成事件也行,语言的不周延性确定了不可能严格、精确表达)能否必须同时满足定域性和实在性(说客观性也行,理由同上个括号)。微观观测到的量子纠缠否定了定域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的时间相对又从理论上让哥本哈根派得出了无法给出确定实在的事件描述。哥本哈根派三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互补原理、不相容原理)共同确定由于世界(说成物质、事件、宇宙都行)不可准确描述,所以客观就是对观测的描述,不存在世界本身是什么;爱因斯坦认为世界本身是有实实在在存在了,与观测无关,而且理论上当所有信息都已知的情况下,事件是可以预言的。
后来量子力学的预测和实验高度一致,而且量子论深刻的改变着世界,爱因斯坦的确输了。但是,至今没有让所有人信服的、逻辑上自洽的理论为量子论下最后的定论,经典力学、电磁理论、相对论基础无比完美,量子力学虽然建筑坚固,但基础朦胧、深不可测。
总之,争论最后就是可知和不可知,辩证和形而上,唯心和唯物等哲学上的争论,远远超出了物理学的范畴(其实这也是语言的问题,因为霍金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最终消亡,就看对哲学一词的定义,也可以说哲学最终统一于物理学,反过来说也成)。所有量子学大师都承认,没有人能理解量子论。其实在我看来,爱因斯坦之所以推崇哥德尔,我猜想就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不完全性定理不仅适用于数学,也适用于物理学(其实数学、物理、哲学就是分不开的)。
点题:要说争论说明了什么,那就说明了至少现在世界不可知,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现在的不可知不能证明人类无能,相反证明了人类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