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么上好一节小学音乐课的论文或上好一节音乐课需要注意什么的论文

2024-12-03 05:46:3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应该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感受、体验、鉴赏、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丰富的审美意识,即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将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感受能力;首位

一、通过自然界丰富的音响世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感受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通过节奏、节拍、曲调、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音乐要素来塑造音乐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各样的情感反应。因此,对音响的感受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通过不同形式与手段对学生进行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千世界的音响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如风雨声、雷电声、鸟鸣、狗吠、马嘶、狮吼、涛声、流水声、机器马达的轰鸣声、战场上的枪炮声、抑扬顿挫的叫卖声……作曲家们为表现这些丰富音响和自身感受而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及情感,如《动物狂欢节》《雷电波尔卡》《骑兵进行曲》《十面埋伏》《野蜂飞舞》《百鸟朝凤》等中外名曲。教学中,有的音乐教师指导学生聆听这些作品,让学生感知音乐与大千世界的密切关系,感知大千世界丰富的音响和音乐所富有的特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心窗,利用各种生活物品,自己动手制作模拟大千世界音响的“乐器”进行表演。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有的学生将塑料纸揉成团,放在掌心里揉搓,使其发出“刷刷刷”的声音,用来模拟潇潇细雨的声音;有的学生手握塑料饮料瓶发出“咔吧、咔吧”声,模拟雷声;有的拿来一节竹子做成竹哨,吹出美妙的鸟叫声;有的用空易拉罐装进沙粒,用胶布封口,代替沙罐摇出“沙沙”的节奏;还有学生用倒扣的小塑料桶或空蛋糕盒子来代替“架子鼓”敲击出不同的节奏;也有学生用碗或茶杯深浅不一地装上水,用筷子敲击出简单的乐句……这些信手拈来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物品,被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了新的概念,虽然简单、没有固定音高,但却在孩子们的音乐启蒙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启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具有“有声无形”的艺术特点,人们对音乐内涵的感知比较抽象。但是,音乐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所表现的内容、塑造的形象、表达的情绪,总是能被人们所感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在这一方面,有的教师充分利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启发学生利用想象力将所听到的音乐用语言描述出来,同时也描述出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课例:欣赏《种海菜》(小学)。

《种海菜》是电影纪录片《潜海姑娘》的主题音乐。影片描写秀丽的南海风光、奇特的海底世界以及一群潜海姑娘紧张而愉快的生活情景,展现了潜海姑娘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

为检验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教师在不告诉学生音乐背景、曲名的情况下,让学生先用心聆听这段音乐,听一听音乐中描绘出什么景象,展现出什么样的意境。听完音乐后,教师提问: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你的脑海中曾经浮现出什么样的景像和意境?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大海、轮船、海鸥、大草原,有的说仿佛来到春天的田野里放风筝,还有的学生说看到了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

接下来让学生翻开课本找到这一课,课本上有一幅儿童潜水的插图。教师介绍了音乐作品及作者之后,告诉学生这是电影的主题音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每人为这段音乐做一个标题。

学生兴致很高,除了意思重复或相近的,学生共为这段音乐“制作”了68个标题,其中与海有关的占95%。如:《遨游大海》《你好!大海》《海底世界多美丽》《五光十色海底世界》《海面上的海鸥》《海底世界真奇妙》;有一些标题极富想象力和诗意,如:《彩虹》《美丽的梦》《太阳下的跳跃》《我坐上了轮船》,等等。

教师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语言表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赞赏兴奋不已。这表明,只要细心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是会得到发掘和提高的。同时,教师则需要尊重学生的纯真天性和独立感受,对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给以鼓励。
三、结合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音乐、舞蹈、诗歌、绘画是文学艺术范畴中的几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各有其表现特征,但相互间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审美意义、表现手法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其目的是一致的。音乐、诗歌有声无形,而绘画、舞蹈则有形无声,它们相互结合后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

课例:欣赏《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学)。

该作品原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以德国诗人海涅的诗为歌词而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作品富有诗意,充满了自由幻想的浪漫色彩,后被改编成管弦乐作品。

课堂上先是播放这段音乐,在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诵了海涅的诗,并踏着音乐的节奏轻盈地跳起了华尔兹,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舞蹈与诗歌融合一体的完美与和谐,在有声有形中加深了对音乐表现内容的理解。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挑选部分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随着音乐即兴轻歌曼舞,有位女生还忘情地舞动起自己的纱巾,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在这次音乐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结合自己对音乐作品《乘着歌声的翅膀》的感受写一首小诗。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了作业。随后,教师挑选出部分学生,在音乐课上伴随着音乐,朗诵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他们用稚嫩的声音,朗诵他们稚嫩的作品,自豪和成就感写在脸上。一些没有交出作业的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即兴创作,浓烈的艺术气氛弥漫在课堂上。

这情形印证了教育家卡亚尔所说的话:艺术感受体验总是要通过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态度,无论是对艺术家本人还是对观赏者,我们不可能身处于艺术形式的王国中而不参与到这些形式的创造活动中去。这次观摩教学,令我们音乐系的学生感受到很大启发。一线任课教师形式新颖的音乐课,从某种意义上讲,较好地诠释了《音乐新课标》的基本内涵,做到了基础音乐教育应将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在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上,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借鉴。

一是教育者应重视每一受教育的个体。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启蒙教育要有耐心,要从学生对音乐的最初的感知水平开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否定任何一个学生。

二是教师应善于启发,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感知音乐的耳朵”。让学生学会欣赏,是培养学生听觉、感受音乐的前提。过去曾片面认为,中小学音乐课就是教一首新歌、识几个音符,音乐欣赏不是这个年龄段所能感受的。事实证明:只要不断启发,学生还是能够懂得欣赏音乐的。学会欣赏,将带给学生音乐感知的快乐,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尤为重要。

三是教师要善于利用综合艺术,通过各种艺术门类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用肢体语言帮助诠释音乐,其教学手段变音乐的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直观、鲜活,极易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亲身体验并获得感受。

四是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的创作过程。艺术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巨匠。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质,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过程的重要方面,音乐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音乐创造给以鼓励和奖赏。

五是音乐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质及综合素质,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新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要有独创性和知识包容性。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人的情感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应该说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

回答2: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应该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感受、体验、鉴赏、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丰富的审美意识,即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将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感受能力;首位

一、通过自然界丰富的音响世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感受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通过节奏、节拍、曲调、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音乐要素来塑造音乐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各样的情感反应。因此,对音响的感受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通过不同形式与手段对学生进行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千世界的音响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如风雨声、雷电声、鸟鸣、狗吠、马嘶、狮吼、涛声、流水声、机器马达的轰鸣声、战场上的枪炮声、抑扬顿挫的叫卖声……作曲家们为表现这些丰富音响和自身感受而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及情感,如《动物狂欢节》《雷电波尔卡》《骑兵进行曲》《十面埋伏》《野蜂飞舞》《百鸟朝凤》等中外名曲。教学中,有的音乐教师指导学生聆听这些作品,让学生感知音乐与大千世界的密切关系,感知大千世界丰富的音响和音乐所富有的特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心窗,利用各种生活物品,自己动手制作模拟大千世界音响的“乐器”进行表演。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有的学生将塑料纸揉成团,放在掌心里揉搓,使其发出“刷刷刷”的声音,用来模拟潇潇细雨的声音;有的学生手握塑料饮料瓶发出“咔吧、咔吧”声,模拟雷声;有的拿来一节竹子做成竹哨,吹出美妙的鸟叫声;有的用空易拉罐装进沙粒,用胶布封口,代替沙罐摇出“沙沙”的节奏;还有学生用倒扣的小塑料桶或空蛋糕盒子来代替“架子鼓”敲击出不同的节奏;也有学生用碗或茶杯深浅不一地装上水,用筷子敲击出简单的乐句……这些信手拈来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物品,被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了新的概念,虽然简单、没有固定音高,但却在孩子们的音乐启蒙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启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具有“有声无形”的艺术特点,人们对音乐内涵的感知比较抽象。但是,音乐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所表现的内容、塑造的形象、表达的情绪,总是能被人们所感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在这一方面,有的教师充分利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启发学生利用想象力将所听到的音乐用语言描述出来,同时也描述出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课例:欣赏《种海菜》(小学)。

《种海菜》是电影纪录片《潜海姑娘》的主题音乐。影片描写秀丽的南海风光、奇特的海底世界以及一群潜海姑娘紧张而愉快的生活情景,展现了潜海姑娘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

为检验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教师在不告诉学生音乐背景、曲名的情况下,让学生先用心聆听这段音乐,听一听音乐中描绘出什么景象,展现出什么样的意境。听完音乐后,教师提问: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你的脑海中曾经浮现出什么样的景像和意境?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大海、轮船、海鸥、大草原,有的说仿佛来到春天的田野里放风筝,还有的学生说看到了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

接下来让学生翻开课本找到这一课,课本上有一幅儿童潜水的插图。教师介绍了音乐作品及作者之后,告诉学生这是电影的主题音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每人为这段音乐做一个标题。

学生兴致很高,除了意思重复或相近的,学生共为这段音乐“制作”了68个标题,其中与海有关的占95%。如:《遨游大海》《你好!大海》《海底世界多美丽》《五光十色海底世界》《海面上的海鸥》《海底世界真奇妙》;有一些标题极富想象力和诗意,如:《彩虹》《美丽的梦》《太阳下的跳跃》《我坐上了轮船》,等等。

教师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语言表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赞赏兴奋不已。这表明,只要细心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是会得到发掘和提高的。同时,教师则需要尊重学生的纯真天性和独立感受,对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给以鼓励。
三、结合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音乐、舞蹈、诗歌、绘画是文学艺术范畴中的几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各有其表现特征,但相互间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审美意义、表现手法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其目的是一致的。音乐、诗歌有声无形,而绘画、舞蹈则有形无声,它们相互结合后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

课例:欣赏《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学)。

该作品原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以德国诗人海涅的诗为歌词而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作品富有诗意,充满了自由幻想的浪漫色彩,后被改编成管弦乐作品。

课堂上先是播放这段音乐,在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诵了海涅的诗,并踏着音乐的节奏轻盈地跳起了华尔兹,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舞蹈与诗歌融合一体的完美与和谐,在有声有形中加深了对音乐表现内容的理解。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挑选部分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随着音乐即兴轻歌曼舞,有位女生还忘情地舞动起自己的纱巾,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在这次音乐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结合自己对音乐作品《乘着歌声的翅膀》的感受写一首小诗。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了作业。随后,教师挑选出部分学生,在音乐课上伴随着音乐,朗诵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他们用稚嫩的声音,朗诵他们稚嫩的作品,自豪和成就感写在脸上。一些没有交出作业的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即兴创作,浓烈的艺术气氛弥漫在课堂上。

这情形印证了教育家卡亚尔所说的话:艺术感受体验总是要通过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态度,无论是对艺术家本人还是对观赏者,我们不可能身处于艺术形式的王国中而不参与到这些形式的创造活动中去。这次观摩教学,令我们音乐系的学生感受到很大启发。一线任课教师形式新颖的音乐课,从某种意义上讲,较好地诠释了《音乐新课标》的基本内涵,做到了基础音乐教育应将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在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上,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借鉴。

一是教育者应重视每一受教育的个体。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启蒙教育要有耐心,要从学生对音乐的最初的感知水平开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否定任何一个学生。

二是教师应善于启发,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感知音乐的耳朵”。让学生学会欣赏,是培养学生听觉、感受音乐的前提。过去曾片面认为,中小学音乐课就是教一首新歌、识几个音符,音乐欣赏不是这个年龄段所能感受的。事实证明:只要不断启发,学生还是能够懂得欣赏音乐的。学会欣赏,将带给学生音乐感知的快乐,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尤为重要。

三是教师要善于利用综合艺术,通过各种艺术门类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用肢体语言帮助诠释音乐,其教学手段变音乐的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直观、鲜活,极易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亲身体验并获得感受。

四是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的创作过程。艺术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巨匠。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质,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过程的重要方面,音乐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音乐创造给以鼓励和奖赏。

五是音乐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质及综合素质,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新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要有独创性和知识包容性。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人的情感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应该说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仍然是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运转,其学习的满足感也只能在最后10分钟的个人唱、小组唱、集体唱中获得一些体验。这种教学手段单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让学生经历音乐实践过程,满足表演欲望,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发展的新型教学形式已得到广大音乐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单纯的歌谱教学单调、枯燥,并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学习兴趣,况且很多歌曲的歌谱有一定的难度,只会增加学生对歌谱学习的反感和厌恶。现实生活中,像“常回家看看”、“走向新时代”、“世上只有妈妈好”等很多歌曲传唱很广,不分男女老幼都能模仿得有板有眼,可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熟悉歌谱呢?我们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陶冶小学生的情操,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壮丽山河,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其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做合格的共产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音乐教学,而不是专业性教学和培养极少数音乐专业人才的教学。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谱技能以后,我们没有必要再将歌谱和歌词分离开来学习,而只有在学生无法唱准歌词的情况下,才需借助歌谱唱准节奏、唱美情感,因而可以将时间应用到更能体现实践与创新的评唱和演唱中去。

三、评唱——唱美——表现美

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做到唱准、唱美歌曲,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师生可共同讨论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歌曲的体裁风格、流传区域,根据歌曲的内容确定歌曲的主题是赞美的还是鞭苔的,是催人奋进的还是引人深思的,以此确定用什么样的情绪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如:《我们的田野》是赞美祖国山河壮美的,应用优美、充满激情的中速演唱;《蓝色的雅德朗》是表现对遥远故乡思念的,宜用深情地慢速演唱。

在评唱形式上可采用男、女生互唱互评;小组内同桌互评;个人唱小组评;一个小组唱其他小组评;全班唱,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在广泛点评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这样或那样的见解复唱歌曲,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努力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带着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表现美的活动。

四、演唱——唱活——创造美

演唱和评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评唱,在充分挖掘歌曲内涵已获得一定表现力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发挥歌曲效应,让学生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旋律和内涵,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演”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涉及到心理素质、身体各部分的协同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在演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在课堂上获得学生感悟歌曲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信息。如老师可引导学生:你学会了这首歌曲后想不想唱给你的家人听呢?假如老师和同学就是你的家人或观众,你将怎样演唱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都想过把导演、演员瘾,学生在这种自编、自演、自唱的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表演能力,真正把音乐课变成了学生自主活动课。

总之,在主动唱演课堂教学形式中,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表演,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教师弹琴、放录音),有利于学生淋漓尽致地表现音乐作品,更好地发挥音乐作品的能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近二年来,我们在不断探索的实践当中,构建了“主动唱演”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活动为主动学习的自主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把音乐课真正上成学生主动学习课,搭成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

一、引唱——唱趣——欣赏美

引唱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好比是早餐中的牛奶、丰盛宴席的第一道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这里,可用“师生互相赠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低年级的同学可以唱在幼儿园里学过的歌曲;中、高年级同学可以唱课本上的歌曲或者课外习得的歌曲。即使有同学唱相同的歌曲,也可以因为对歌曲情感不同的处理,不同的表现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丰富自己的欣赏水平。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也积极参与,范唱新歌,引出新歌的学习目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音乐记忆库不断接收新的内容,丰富他们的音乐阅历,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且温习了学习过的歌曲,加深了印象;师生互相赠歌又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新歌的欲望,同时也建立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自唱——唱会——感受美

自唱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满足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手段,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会唱、唱准歌曲的目的。低年级同学由于还没有识谱能力,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书上的插图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通过教师弹琴、范唱或者放录音、VCD来学习歌曲。中、高年级的同学则根据已有的乐理知识和识谱能力在老师琴声的引导下,进行看谱唱词的试唱练习。教师间或在行间巡视,和学生交流,在相互交流、反馈的过程中,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哪几句,哪几句不会唱,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在全班张榜招贤,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对他们通过努力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再通过弹琴、范唱或放录音进行点拨。这样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这就改变了原来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教学程序,而是将分离了的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让他们集中精力听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抓取到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同时在看谱唱词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了已有的简谱知识,便于发现难点进而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合作解决难点,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和获取音乐知识的效率,使学生的心理、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发展。

回答3: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仍然是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运转,其学习的满足感也只能在最后10分钟的个人唱、小组唱、集体唱中获得一些体验。这种教学手段单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让学生经历音乐实践过程,满足表演欲望,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发展的新型教学形式已得到广大音乐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单纯的歌谱教学单调、枯燥,并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学习兴趣,况且很多歌曲的歌谱有一定的难度,只会增加学生对歌谱学习的反感和厌恶。现实生活中,像“常回家看看”、“走向新时代”、“世上只有妈妈好”等很多歌曲传唱很广,不分男女老幼都能模仿得有板有眼,可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熟悉歌谱呢?我们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陶冶小学生的情操,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壮丽山河,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其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做合格的共产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音乐教学,而不是专业性教学和培养极少数音乐专业人才的教学。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谱技能以后,我们没有必要再将歌谱和歌词分离开来学习,而只有在学生无法唱准歌词的情况下,才需借助歌谱唱准节奏、唱美情感,因而可以将时间应用到更能体现实践与创新的评唱和演唱中去。

三、评唱——唱美——表现美

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做到唱准、唱美歌曲,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师生可共同讨论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歌曲的体裁风格、流传区域,根据歌曲的内容确定歌曲的主题是赞美的还是鞭苔的,是催人奋进的还是引人深思的,以此确定用什么样的情绪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如:《我们的田野》是赞美祖国山河壮美的,应用优美、充满激情的中速演唱;《蓝色的雅德朗》是表现对遥远故乡思念的,宜用深情地慢速演唱。

在评唱形式上可采用男、女生互唱互评;小组内同桌互评;个人唱小组评;一个小组唱其他小组评;全班唱,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在广泛点评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这样或那样的见解复唱歌曲,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努力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带着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表现美的活动。

四、演唱——唱活——创造美

演唱和评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评唱,在充分挖掘歌曲内涵已获得一定表现力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发挥歌曲效应,让学生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旋律和内涵,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演”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涉及到心理素质、身体各部分的协同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在演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在课堂上获得学生感悟歌曲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信息。如老师可引导学生:你学会了这首歌曲后想不想唱给你的家人听呢?假如老师和同学就是你的家人或观众,你将怎样演唱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都想过把导演、演员瘾,学生在这种自编、自演、自唱的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表演能力,真正把音乐课变成了学生自主活动课。

总之,在主动唱演课堂教学形式中,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表演,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教师弹琴、放录音),有利于学生淋漓尽致地表现音乐作品,更好地发挥音乐作品的能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近二年来,我们在不断探索的实践当中,构建了“主动唱演”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活动为主动学习的自主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把音乐课真正上成学生主动学习课,搭成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

一、引唱——唱趣——欣赏美

引唱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好比是早餐中的牛奶、丰盛宴席的第一道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这里,可用“师生互相赠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低年级的同学可以唱在幼儿园里学过的歌曲;中、高年级同学可以唱课本上的歌曲或者课外习得的歌曲。即使有同学唱相同的歌曲,也可以因为对歌曲情感不同的处理,不同的表现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丰富自己的欣赏水平。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也积极参与,范唱新歌,引出新歌的学习目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音乐记忆库不断接收新的内容,丰富他们的音乐阅历,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且温习了学习过的歌曲,加深了印象;师生互相赠歌又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新歌的欲望,同时也建立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自唱——唱会——感受美

自唱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满足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手段,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会唱、唱准歌曲的目的。低年级同学由于还没有识谱能力,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书上的插图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通过教师弹琴、范唱或者放录音、VCD来学习歌曲。中、高年级的同学则根据已有的乐理知识和识谱能力在老师琴声的引导下,进行看谱唱词的试唱练习。教师间或在行间巡视,和学生交流,在相互交流、反馈的过程中,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哪几句,哪几句不会唱,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在全班张榜招贤,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对他们通过努力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再通过弹琴、范唱或放录音进行点拨。这样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这就改变了原来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教学程序,而是将分离了的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让他们集中精力听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抓取到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同时在看谱唱词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了已有的简谱知识,便于发现难点进而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合作解决难点,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和获取音乐知识的效率,使学生的心理、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发展。

回答4:

一、通过自然界丰富的音响世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感受能力
二、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启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结合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