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急 急
2024-10-28 05:59: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三大改造用3年时间(1953到1956年)就完成了。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
1、对农业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1)逐步过渡,即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3)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1)和平赎买,即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是无偿地、而是有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全行业公私全营时,国家对资本家交出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估价,以核实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国家一共出32亿余元把整个资产阶级买了下来。(2)把资本家从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3、教训:改造后期步伐过快过急,体制过于整齐划一。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

根据中国革命“两步走”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及时向社会主义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从1949——1952年),中国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1、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与巩固

(1)统一全国大陆,建立各级人民政权(49年10月—50年10月)①到1950年10月,实现了除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和香港、澳门之外的统一,结束了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②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然后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③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镇压反革命,巩固人民政权(50年7月—52年12月)①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反革命残余势力还相当大,他们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②中共中央从1950年3月发出严厉镇压反革命的指示。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镇反任务,规定镇压与宽大相结合。但由于出现“宽大无边”的右的偏差,使反革命分子的气焰十分嚣张。(尤其是在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后)③1950年10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中的右倾偏向的指示》,纠正了“宽大无边”的偏向,镇反运动在全国展开,1951年春形成高潮,1952年12月结束。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使抗美援朝有了安全的后方。

(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50年10月—53年7月)①美帝国主义不甘心失败,唆使南朝鲜进攻北朝鲜,中国政府多次声明,但美国置若罔闻,并把战火烧到中朝边界。②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从50年10月25——51年5月27日,五次战役把敌人赶回“三八”线附近。③美国被迫于1951年7月10日开始同中朝方面谈判,但毫无诚意,以军事压力配合谈判,出现了又打又谈,以打为主的局面。美国凭借空中优势,发动“绞杀战”“细菌战”,我军被迫转入地下坑道作战,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克服无数困难,坚持对敌作战,并取得重大胜利。(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美国不得不于1953年4月26日停战谈判,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定《关于朝鲜停战协定》。④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保卫了我国的安全,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和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2、经济上,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与巩固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2)稳定市场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工作,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建国初期,我国财政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千疮百孔,破烂不堪。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与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加上长期战乱摧残,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①工业总产值比抗战前最高年份下降一半,其中重工业下降70%,轻工业下降30%,原煤产量由6188万吨降到2243万吨,下降47.6%,钢产量由92.3万吨降到15.8万吨,(人均0.58市斤,和人口只有500万的瑞士相当,美国7074万吨,日本311万吨)下降82.9%,棉纱由245万件降到180万件,下降26.5%。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仅30%,而现代工业产值只占l7%。旧中国的工业不但比重小,而且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没有形成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生产资料工业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机械工业实际上是修理装配业,机器设备大多依靠进口。能源工业也十分落后,49年全国发电量43亿度,人均8.6度(美国345.6亿度),煤产量0.32亿吨,石油只有新疆独山子,甘肃老君庙,陕西延川三个小油田,年产原由12万吨(美国2.52亿吨)②1949年与解放前的最高年份相比,农业总产值下降20%以上,其中粮食产量从3000亿斤下降到2263亿斤,下降24.5%,棉花产量从1698万担降到889万担,下降47.6%;1949年粮食平均亩产仅137斤,棉花平均亩产21斤。农业生产仍是手工操作,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自然经济十分强固,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1949年全国受灾面积达1.2亿多亩,约4000万灾民急待救济。③交通和通讯设备极为落后,运输能力受到严重破坏,铁路从1876年到1949年的73年间仅修2.2万公里,这时勉强能通车的只有一半,而主要干线没有一条可以全线通车,公路有1/3不能使用。④城市中大约有400万失业者和大量的半失业人员,需要人民政府予以安置和救济。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几百万军政人员,也要包下来管饭吃。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滥发纸币,市场混乱的局面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依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从而直接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

在我国财政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断言中国共产党无法克服这些困难,等待着我们的失败。当时,在一些资本家中间也流传着种种说法,诸如“共产党军事内行;经济外行”;共产党“军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经济上0分”,等等。一些不法资本家趁国家财政经济困难和社会主义经济刚刚建立之机,凭借他们在市场占有的经济力量,囤积居奇,扰乱金融,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资产阶级先后掀起了4次物价大涨风,给国家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困难。这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为了战胜国家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采取了坚决的措施。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逐步树立国营经济在市场上的优势。②加强金融管理和市场管理,打击投机资本,稳定金融和物价。(49年6月“银圆之战” 和11月“米棉之战”)③财经管理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统一财政收支;统一物资调度;统一现金管理)。

(3)“三反” “五反”运动,巩固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1951年10月,在全国开展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逐渐暴露出在党、政、军机关和人民群众团体内,存在着严重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1951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去进行的指示》,强调指出:“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一样重要。”12月29日,全国政协亦发出相应的指示。从此,“三反”运动在全国展开。1952年初进入高潮。“三反”运动开展起来以后发现大量揭露出来的国家机关中贪污分子的违法行为(刘青山、张子善事件),大多数是和社会上的资产阶级不法分子相互勾结进行的。与不法资本家的违法行为密切相连。不法资本家通过“打进来,拉出去”的办法,大肆进行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毒”活动,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腐蚀国家干部。针对这种情况,1952年1月,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于是一场以反对不法资本家的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为内容的“五反”运动,在全国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了。

3、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1)工农业总产值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三年中平均年递增率为21.1%;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1%,年递增率为34.8%,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53.5%,年递增率为15.3%。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超过了建国前最高水平。钢产量为134.9万吨,比1949年增长753.8%,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46.2%;发电量为72.6亿度,比1949年增长68.4%,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21.8%;粮食产量为16.392万吨,比1949年增长44.8%,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9.35%;棉花产量为130.4万吨,比1949年增长193.3%,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53.6%。3年间,全国修复和新建铁路通车线路2.4万多公里,公路12.7万多公里。

(2)在经济恢复的同时,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都得到发展。由于国家的支持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国营经济发展更为迅速。1949年,社会主义工业在全国工业(不包括手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为34.7%,1952年上升为56%。另一方面,工业(包括手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49年的30%上升为41.5%。其中现代工业产值由17%上升为26.6%。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26.4%上升为1952年的35.5%。

(3)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有了相当改善。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结构改善。文教卫生事业得到相应发展,职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有所改善。1952年同1949年相比,全国职工总数由800万增加到1 600万,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先后在企业中实行劳动保险制度。在公职人员中实行公费医疗制度。据调查,解放前职工生活水平最高的1936年,全国职工家庭每人每年平均消费额为140元(按1957年价格计算),1952年达到189.5元,增长35%。农民收入1952年同1949年相比,一般增长30%以上。

(二)总路线的内容

从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结束时,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渐实行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改造同时并举

1、从理论上讲,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原理。

(1)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①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把广大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变农村的个体经济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②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苏维埃国家所有,建立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③同时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一个农业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列宁全集》32卷399页)

(2)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解决生产力问题;社会主义改造(两翼)——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2、从实践上看,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1)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仍是个落后的农业国,生产力水平底下。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钢产量只有135万吨(美国7077、苏联2349、英国1580万吨),发电量73亿千瓦/小时(美国4631、苏联1191、英国752亿千瓦/小时)。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同当时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工业布局极不合理,许多工业部门仍然是空白,毛泽东曾经描述当时的国民经济状况:“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不能制造汽车、拖拉机、飞机以及精密机床设备,还没有现代化的国防工业。教育、科学和文化也很落后,5亿人口的中国,文盲半文盲比例很大。一部中国近代史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要使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因落后而挨打,就必须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使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工业、就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2)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当时,我国生产关系复杂,公有制不占主体。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19.1%;合作社1.5%;公私合营0.7%;私人资本主义6.9%;个体经济71.8%。根据上述情况,要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我国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A、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农业提供大批劳动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在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已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农民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我国农业中小农经济还占绝对优势,而小农经济无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劳动生产率极低、产品少,除自己消费外,不能为社会提供大量产品,不能满足工业对粮食原料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成为工业的广阔市场,它的小商品生产的分散性和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不相适应,因而这种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的矛盾,已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显露出来。

B、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必须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实现机械化,采用新式技术。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由于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同时,由于实行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个体农户耕地很少,一般每人3亩,一户十来亩,经营规模极度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贫雇农每户平均仅有耕畜0.47头,犁0.41部;资金十分短缺,一个农户一年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仅52.3元,其中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为6.5元。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要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使用改良农具以至机器来进行耕作、播种、收获,实行分工制度来发展多种经营等,都有很大的困难。许多农户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由于力量单薄,遇到自然灾害,更是没有抗御的能力。为了避免卷入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采用新式技术,抵御自然灾害,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如果不引导个体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不仅不能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从而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

C、为了避免两极分化。个体农业经济制度下的农村两极分化的出现,影响着工农联盟的巩固。当时,有些贫苦农民因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之中,一遇天灾人祸,他们就要负债,出租甚至出卖土地、房屋及劳动力,刚刚翻身的贫苦农民又有重新陷入困境的危险。毛泽东说:农村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严重起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和继续处于贫困地位的农民将要埋怨我们,他们将说我们见死不救,不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那些中农也将对我们不满。据山西省忻县地委对143个村的调查:1949年后,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房屋,占总农户的19.55%。该地区静乐县五区19个村;有167户老中农因出卖土地下降为贫农,有471户新中农又下降为贫农,占农村总住户的11%,其中6%-10%的农户成了赤贫户。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分土地只是在开始的时候是好的,表明土地离开了地主,归农民所有。但这是不够的。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

个体手工业的情况,与个体农业情况类似。所以无论是从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我们都必须引导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行互相合作,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A、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民族工业资本在整个民族资本中只占1/5。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据解放初期的统计,雇工在500人以上的工厂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工厂中只占0.1%,69.7%的工厂只有不到10个工人,79.1%的工厂是工场手工业。能不能设想,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一个时期的资本主义自身的独立发展,中国就可能成为高度发展的工业国呢?显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B、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当时工业不发达,国家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同时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这就不能不在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更加尖锐。从投机资本的猖獗活动以及资产阶级大搞“五毒”的事实来看,资产阶级的不法行为确实给国家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危害。而这种经济上的矛盾又必然造成阶级关系的紧张和阶级矛盾的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五反”运动和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的消极作用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客观上要求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改造)道路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改造的道路——农业合作化

2、改造的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所谓自愿,就是不能强迫命令农民入社,而应当采取说服教育,典型师范,国家帮助的办法引导农民自觉自愿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所谓互利就是不能无偿剥夺农民的生产资料,侵犯他们的利益,只有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愿。

3、改造的步骤

(1)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1949——1953年)①性质: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集体劳动组织。②特点: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共同劳动,换工互助,以解决社员间缺乏劳动力、耕畜和工具的困难。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仍归农民个人私有。③形式:常年互助组和临时互助组。

(2)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1955年下半年)①性质: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②特点: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将私有土地作股入社,实行统一经营;耕畜和大型农具交社统一使用;社员集体来动,产品统一分配,在扣除农业税、生产费用、提留公基金和公用基金后,剩余产品按照入股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使用报酬,以及劳动报酬进行分配。社员以“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报酬。劳动报酬一般高于土地报酬。

(3)实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下半年——1956底)①性质: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②特点:社员私有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耕畜、大型农具按照自愿互利折价归社。实现了土地、耕牛、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允许社员利用工余、假日耕种自留地和经营家庭副业,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高级社的劳动产品由社统一分配。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改造的道路——国家资本主义

(1)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国家能够加以限制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

(2)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①初级形式: A.在工业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加工:国营商业(或其他国营企业、国家机关)通过订立合同,对私营工厂供给原料或半成品,规定原材料等消耗定额,委托私营工厂进行生产。私营工厂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产品规格、质量、数量和交货期限完成加工任务,国家按照规定付给加工费。

订货:国营商业(或其他国营企业、国家机关)通过订立合同,向私营工厂订购产品,私营工厂根据规定的产品规格、质量、数量进行生产,并按期交货,取得货款。

统购:国家根据社会需要,对某些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产品,规定由国家指定的国营商业部门,按照规定的价格向私营工厂统一收购,不准私营工厂自行销售。

包销:国营企业同私营工厂订立合同,规定私营工厂生产的某些产品,按照规格、质量和合理价格。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卖给国营企业。

B.在商业中:经销、代销

经销:私营商业对国营商业全部大部掌握货源的商品,根据国营商业的供应计划,现款进货。按照规定的供应办法和零售牌价出售,从批零差价中获得收入。

代销:国营商业把商品委托私商代销,私商按照国营商业的供应计划和牌价销售,取得规定的代销手续费,接受代销业务的私商向国营商业缴存一定的保证金。

②高级形式:公私合营 A.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国家将私营企业中的官僚资本投资或敌伪财产予以没收,转为“公股”,而资本家原有的资产经过清理核算成为“私股” ,使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原来的资本家私人占有转变为国家和资本家共同占有。同时国家派遣干部进入企业,同资本家共同经营企业,企业生产经营直接纳入国家计划。

B.全行业公私合营:资本家原来占有的生产资料全部交国家统一管理、统一支配,资本家失去了对企业所有权的支配。

2、改造的方针——“和平赎买”

(1)什么是“和平赎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采取有偿的办法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的政策。

(2)为什么实行“和平赎买”?

第一,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利用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在政治上有利于争取和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与其有联系的知识分子,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以便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

第三,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实行和平改造,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和平赎买”的具体形式

①在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采取分配利润的办法。用“四马分肥”的办法,企业赢利按照国家所得税、企业公基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部分来分配。把资本家所得限制在企业的四分之一左右。

②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

国家对资本家的私股支付5%的年息。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仅表现在按照私股股额所得的股息上,而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则完全属于国家。定息期限为10年,(1956——1966年),在赎买过程中,国家共给资本家支付32.5亿元。

3、改造的步骤

(1)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3年以前)

(2)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54—55年下半年)

(3)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55—56年底)

三、如何正确评价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伟大意义

从1949年到1956年短短的七年内,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上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确“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1958年,毛泽东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说:1949年那样大的胜利,并没有使我高兴。到1955年,当我看到有那么多的农民参加了合作社,接着是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我开始高兴了。毛泽东的心情代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1、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至1956年底,我国约有1.17亿农户和500多万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变为集体经济;7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将近200万的私营大中小商店,已经变为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组或直接变为国营商店。1956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4.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0.1%以下,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由21.3%上升为,92.9%。这就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实现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