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上面几位说的不对吧......
史瓦西半径,又称临界球面,引力半径,无论是任何物体,一旦进入史瓦西半径,便无法逃脱,与洛希极限有点像.为此,许多行星都在这方面占了便宜,尤其是大行星,因为临界球面的半径与天体质量呈正比,大行星的临界半径自然要大一点,这样,许多误入其途的小型天体,在被大行星的引力半径吸引之后,进入了洛希极限,被行星引力压成了碎饼,其碎片环绕在行星左右,变成了大行星的光环.
其实呢,楼主的问题很简单,通俗点说,就是因为物体一旦达到或小于引力半径,其质量便迅速提高,以至于达到光也无法逃脱的地步.黑洞就像一种吸光材料,而且自身也不会发光.由此一来,由于光无法反射黑洞,自然连高精的天文望远镜也无法察觉.反过来想,引力与质量的大小一部分也取决于离引力半径的长短,这样,也只有达到引力半径的星体,才能有连光也无法逃脱的引力,自然就是只有达到引力半径的星体,才能是黑洞啦.其实,任何星体都有自己的引力半径.比如说地球,只不过这个半径太小了,只有9毫米.再比如普通的物体(如果可以的话),都有自己的引力半径.太阳也有,不过也只是3公里.一般来说,有能力达到引力半径的星体必须是太阳质量的4倍以上.而变成黑洞以后,黑洞的捕获范围,也就是以引力半径为圆半径的一个面积.可想而知,太阳如果变成黑洞,它也占不到什么优势~~~(天哪,如果地球变成黑洞的话......)
一楼的的公式虽然没错,但M不是天体质量吧,我记得好象是天体变为黑洞后黑洞的质量~~~
史瓦西半径是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于1915年针对广义相对论方程关于球状物质分布的解,此解的一个结果是可能存在黑洞。他发现这个半径是一个球状对称、不自转的物体的重力场的精确解。
意思是史瓦西半径对于坍塌中的形体而言是一个临界值(公式在下文),压缩物体使其密度到并超过这个临界值就会坍塌为黑洞,因为质量、密度越大,物体的引力就越大,但引力大到光速也逃不出去是黑洞就产生了。例如把地球压倒玻璃球大小也会成为黑洞。
史瓦西半径的公式,其实是从物件逃逸速度的公式衍生而来。它将物件的逃逸速度设为光速,配合万有引力常数及天体质量,便能得出其史瓦西半径。
r=Gm/c^2
当中,
r 代表史瓦西半径;
G 代表万有引力常数,即 6.6724E-11 N m^2 kg^(-2);
m 代表天体质量;
c^2; 代表光速的平方值,即 (2.99792458E8)^2; = 8.9875517873681764E16 (m/s)^2。
把常数的数值计算,这条公式也可写成
r=m × 7.4240462340121636268383978814519E-28
r 的单位是“米”,而 m 的单位则是“千克”。
注:根据计算机的规则,科学记数法 a × 10 ^ (b)写作aEb.